陈有容:多少道歉才算足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9 次 更新时间:2013-10-10 09:53

进入专题: 日本道歉  

陈有容  


日本对责任感要求严格的武士精神,还有礼貌的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不时相互道歉的行为,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在对亚洲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丧命、巨大破坏与痛苦的问题上,日本却错失了为过去的行为坦诚谢罪的机会。战后68年,德国成功地摆脱过去的罪行,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日本同邻国的关系,却依然受到对道歉的愤怒要求所干扰。中国人与韩国人普遍认为,日本一直拒绝承认侵略的历史,也还没有道歉及对受害者做出赔偿。

这并不表示日本从来没有“道歉”。说句公道话,战后日本曾多次表示“遗憾”和“忏悔”。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访问北京时,表示日本对给“中国国民所添的麻烦表示深切反省”开始,历届日本首相也重复对他们所形容的同亚洲关系“一段不愉快的历史”,表示“遗憾”与“懊悔”。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于1995年发表的“村山谈话”,可以说是最接近直接承认侵略罪行和“发自内心的道歉”。接下来的日本首相,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这个说法。

此外,战后的日本,也通过为受其军事暴力的受害国,提供大规模对外援助贷款(ODA)的方式进行“补偿”,这是中国人和韩国人经常忘记的。中国便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受惠国,直到2007年为止。

那日本为什么还是被指责没有道歉呢?诚意可能是问题的根源。中国人与韩国人对日本的道歉感到不满意,觉得它们只是个人的声明,也不够具体和诚恳。对除了口头上的道歉,日本明显并不愿意处理在他们统治下,个别受害者如慰安妇的复杂赔偿问题,后者也感到愤怒。

中国人与韩国人对日本应当如何道歉的问题,虽然似乎要求过高,但战后的日本,在对其受害者拟定一个明确无误的诚恳信息上,似乎面对问题。国家的自豪感;对亚洲传统上的鄙视;国内政治、法律上的考量,和对任何不便,选择视若无睹的态度等因素,造成这些道歉大多数都是以含混与官僚式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每当一名日本首相说出措辞谨慎的“遗憾”时,国内的右翼政治人物,便会提出他们自身对历史的看法来淡化它。他们认为日本进行的是自卫战,帮助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正义行为也没有错,至于“南京大屠杀”与“慰安妇”等指责,则完全是捏造的。

这样的态度,可以归咎于日本政府没有为人民提供近代史的教育。此外,冷战地缘政治,让日本成为美国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让它感觉地位特殊,因此可以免去对之前暴行诚意自省的麻烦工作。

此外,在为战争罪行道歉的同时,又在靖国神社正式供奉战犯,可以显示多少诚意呢?当首相安倍晋三在年初表示,要取代1993年的“河野谈话”(承认亚洲慰安妇的苦难耻辱)与“村山谈话”,并于4月23日声称“侵略一词没有明确定义”时,所谓的诚意更是荡然无存。

然而,越来越多日本人——不一定是民族主义者——也日益对他们视为邻国对道歉的贪婪、永无休止的要求,觉得反感。他们认为,日本已显示足够的忏悔并多次道歉,中国与韩国却无耻地利用这课题来煽动反日情绪,既可满足国内的政治需求,也可“勒索”日本作出进一步妥协。这怨气造成反中国与反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也让对中韩立场强硬的安倍的支持率出奇的高。

日本政治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被认为缺乏诚意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自1988年,被处决的战犯也被供奉在那里以来,日本天皇本身便不再前往靖国神社,但日本民族主义者却坚持,这样的批评是对日本悼念战犯权利的外来干预。今年5月,安倍甚至告诉一名访问他的美国人,靖国神社“相当于美国纪念阵亡军人的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Cemetery)”。

但是,日本的美国朋友似乎不以为然。10月3日,在日本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克里与国防部长哈格尔,前所未有的前往祭拜为日本捐躯的战争死者。但让日本领导人难堪的,是他们不去靖国神社,而是选择前往不受注意、没有宗教意义的东京日本国家公墓园献放花圈。这基本上否定了把受争议的靖国神社,与阿灵顿国家公墓相提并论的做法。他们的举动,据说也是为了劝阻盛传将在秋天参拜靖国神社的安倍改变主意,避免进一步损害日本同中国与韩国的关系。

    进入专题: 日本道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34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