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6 次 更新时间:2013-09-26 20:41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郭建宁  


现在“中西马”都有自己的受众群、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问题意识,迫切需要把它们打通,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需要实际的操作

习近平总书记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看家本领”和“必修课”的论述给笔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中心组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习总书记从“看家本领”和“必修课”的高度强调认真学习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性,这对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鼓舞。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是一种导向,是一个标杆


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包括高校在内相关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的学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北京大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具有优良的传统,早在1920年李大钊先生就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的课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全国第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北大有多少学生,我们马院就有多少学生;北大的课堂有多大,马院的课堂就有多大。我们感到:在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肩负着一个历史重任——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更是一种导向,是一个标杆,起到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特别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教学,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要打牢文本基础


要提倡多读经典,读懂经典,读好经典。读经典的关键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160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解读。从它的形态来看,有原生形态,就是马克思;有次生形态,即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还有再生形态,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表现形式来看,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三种:一个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解读中还有早年的马克思与晚年的马克思;有马克思与恩格斯;有讲坛的马克思与论坛的马克思;有课本的马克思与文本的马克思;还有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读懂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马克思与我们同行、马克思与我们同时代等多种提法。因此,首先要读经典、读文本,要把文本的惟一性与解释的多样性、文本的历史性与解释的现代性结合起来,把握它的真精神。


二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有很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文本和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好像一关注现实,学术性就淡化了;一强调学术,现实性就不强了。其实不然。大家想一想,罗尔斯的《正义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它们都既是重大理论,也关注了重大现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还是要关注重大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决定的,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决定的。


三要有比较宽阔的视野


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对西方文化、西方传统、西方学术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传过来的,这就要了解它的西方文化背景,特别要了解它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对中国文化、中国学术、中国哲学有所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维度;一个是文化维度。既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又要和中国文化相结合。所以我们还要了解中国传统、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在“中西马”都有自己的受众群、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问题意识,迫切需要把它们打通,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需要实际的操作,这就需要我们视野比较开阔,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四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

以往有的时候,我们往往拘泥于斯大林的文本,或者叫哲学教科书体系,比较陈旧。现在我们的年轻学者基本不存在这个太陈旧的问题,而是很新。在这个新的过程中可能受西方的一些研究范式的影响比较大,比如顿悟、释义、澄清、遮蔽、去蔽、去魅、话语、解构、颠覆等,这些概念是年轻学者包括研究生比较喜欢用的。现在的一些学术论文,有的过分咬文嚼字,成了文字游戏;有的随意生造概念,使人不知所云。文章写的越来越看不懂,说穿了,就是“自我放逐”。一些问题看起来争得很热闹,但是只在极小的圈子里进行,充其量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和批判精神更是格格不入。研究经院化、内容小众化、选题边缘化、话语西方化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变,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会成为空谈。

五要提高学术质量


上面谈到文章要写的让大家看得懂,不是说它没有学术品味,不是说它没有学术质量,而是恰恰相反,是要提高它的学术质量、学术品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大呼隆,不是大数量,而是学术性与现实性、学术视角与现实关注的统一。这就尤其需要理论创新,尤其需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现在的课题、项目、工程、论坛很多,论文、著作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却多见横向挪移,鲜见纵向提升,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相当严重。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克服低水平重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01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