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的根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55 次 更新时间:2017-11-20 22:59

进入专题: 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  

郭建宁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很多新亮点,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创新。其中关于文化的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问题的重视,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那么,理论创新在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求是网特邀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教授为我们解读。

访谈嘉宾:郭建宁(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访谈主持:曾嘉雯


精彩观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底细,这就好像一棵大树,它长再高,影子再长,根都要在土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发展,道路再拓展,它的根也要它在土里,这个根就是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它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没有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进一步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访谈实录:

求是网:郭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求是网的访谈。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新提法、新概念、新论断。您认为这次报告中有什么的亮点,哪个地方让您印象最深刻?

郭建宁:十九大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下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思想非常深刻,其中有许多新的表述、新的提法、新的理念,引起了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我觉得在十九大报告中亮点很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者说我最关注的是以下几个“新”:

第一个“新”是新时代。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很大的空间,在这个概念下面我们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新生长点。

第二个“新”是新思想。实践到了新的时代,理论就需要有新的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

第三个“新”是新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主要矛盾变了,会带来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造福于人民,增进人民福祉。

第四个“新”是新方略。过去我们提出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概念,这次报告又从十四个方面,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它叫做新方略。

第五个“新”是新部署。十九报告里面有一个提法,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到2020年,即第一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即第二个一百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今,我们距离第二个一百年还有三十年的时间,这次报告中又把这三十年细化,分为两个阶段,到2030年我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就更加清晰和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我个人把它表述为三步走,就是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系列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方略、新部署,意味着我们踏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新时代”这个概念,因为其他的概念都是从“新时代”中引申拓展出来的。

对“新时代”到底怎么理解?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强起来的角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是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这个三个“起来”,对应于三个“新”。第一个是“新”是新中国,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建立,这我们站起来的阶段;第二个“新”是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逐步走向富起来的阶段。第三个“新”是新时代,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强起来。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富起来,到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标准就是强起来。“中国梦”说到底是强国梦、强军梦。

第二,发展方式的转换,从过去注重量的增长,到更加强调质的提升,也就是科技创新。

第三,发展更强调全面性和共享性,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更加强调中国话语。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的场合,强调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要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有自己的一套话语概念、范畴、教材、学科等等,这是和中国道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还要为世界、为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发展的路径。

我们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有个新的面貌、新的气象,习近平也特别强调,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求是网:无论是新提法、新论断、或者说新论述,其实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您认为理论创新在我党的历史上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建宁:我们党是一个特别重视理论建设、理论武装的党,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和互动中来推进理论创新,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个路径和方法。

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1937年毛泽东发表了两篇重要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可以看到,学哲学、用哲学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等,都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影响,具有很非常重要的意义。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对后来推进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道路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理论创新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下:

第一,以中国梦来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二,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三,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四,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第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思想,比如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思想,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比如说改善民生、公平正义等等。以此来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一句话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

第十一,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的思想,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军队和国防的一切训练瞄准的是能打仗,打胜仗;

第十二,以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国际和外交思想,最主要的理念是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以上这十二个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下一步理论界、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进一步地深化、细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个特别重大也特别前沿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进一步把研究推向新的发展。

求是网:在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可见我们对于文化的重视。那接下来请您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有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特点?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郭建宁:文化问题确实是一个理论界、学术界以及老百姓都特别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大的场合讲文化,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讲得很多也很深刻,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很清楚的阐释和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那么,怎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点。

第一点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点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实现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中华文化,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

第三点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发展、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们也称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

这几年我们在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重视,他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下一步我们怎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真正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细、落小、落实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是教育引导,要进一步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更加深入人心,让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

第二点是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知而且要行,关键是要知行合一,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

第三点是法治保障,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在我们的法治、法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性、先进性,以引领我们的社会主义风尚;

第四点是融入日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点是贵在经常,就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地努力。现在我们的道德建设、理想信念,包括我们的社会秩序、社会文明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举个例子,这几年,尤其是这一两年来,在一些城市礼让斑马线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自觉,形成我们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落细、落小所产生的作用。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有教养、有修养、有涵养,讲文明、讲秩序、讲道理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外提升软实力、增加话语权,对内凝聚共识、引领风尚。

求是网:从“十七大”到“十九大”,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目标一直在变。文化建设的目标一直在变。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您认为这些论述的变化当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郭建宁: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文化强国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文化自信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问题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这五年来在很多场合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我觉得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还是文化自信。

下面就围绕着文化自信来谈几点我的看法:

第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第二,文化自信具有什么意义?文化自信的意义关系到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兴衰,二是文化的安全,三是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因此文化自信特别重要。

第三,文化自信是继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在这四个自信里面,道路自信是路径,理论自信是指南,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根基。这样,四个自信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不仅是对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自信最核心的要义、最基本的思想应该是什么?我觉得是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的时候,还特别强调了它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习总书记有一段关于中国道路的讲话,讲得很深刻也很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这一段话把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打通了。讲三十多年,要连着五千年,讲中国道路要连着中华文明。三十多年和五千多年,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是内在衔接、相互贯通、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三十多年是从五千年里面走出来的,没有五千年就没有三十多年,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里面走出来的,没有中华文明也不会有中国道路。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底细,这就好像一棵大树,它长再高,影子再长,根都要在土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发展,道路再拓展,它的根也要它在土里,这个根就是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它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因此,没有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也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上进一步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求是网:再次感谢您!


    进入专题: 文化自信   中国道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9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