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国际社会关切、疑虑,甚至不乏敌视情绪。如此情况下,中国要消除领土矛盾激化隐患和周边不稳定因素,仅靠“硬实力”远远不够,“软实力”建设更应成为构筑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陆稳海动、陆缓海紧”之势,钓鱼岛和黄岩岛之争更是一度剑拔弩张,几近失控。海上矛盾激化导致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成为影响亚太国际关系与地区稳定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岛争升级,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参数,如何妥善处理海上争端成为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
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岛争由来已久,面对中国照顾各方利益诉求的理性务实态度,东盟一些国家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对有争议的地区蚕食鲸吞,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菲律宾更是借“东盟”平台对华施压,竭力将双边矛盾引向东盟与中国之间的问题,意在联合东盟国家共同对付中国。6月30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的第46届东盟外长会议上,菲律宾如法炮制去年7月柬埔寨第45届东盟外长会议上的做法,散发菲外交部声明指责中国违反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称“越来越严重的军事化策略威胁地区和平”,南海问题再次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远方的客人,仍构成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变数
目前,除中国对整个南海主权做出强硬宣示外,菲律宾、文莱、越南和马来西亚亦不相让,台湾也跻身其列,南海争端已成为一个潜在雷区。而美国插手历史遗留争议问题,使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更为复杂化,南海水域出现了事实上的六国七方之争。
出于再平衡战略考虑,美国在事关涉华岛争问题上有拉偏架之嫌,从重申对日安保责任、举行美菲联合军演,到改变亚洲兵力态势,在澳洲部署海军陆战队、在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等,莫不有威慑中国之意。事实上,奥巴马政府推出“重返亚洲”战略,目的就是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构成实质挑战。
美国直接或间接插手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导致大国关系复杂化,给中国地区政策带来了新挑战。周边一些国家纷纷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出现了借美国重返亚太联动制华的苗头。有分析指,美国试图以日本、东盟和印度为三大战略支点,推动其亚太战略的深化,一些中小国家或将面临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困境。
不过,一味用“阴谋论”来思考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恐一叶障目,将中美关系看成是简单的“零和游戏”。中美若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或许远大于想象。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一些举措,从其本国利益看无可厚非。问题是,美国重返亚太,上上选是对各方都应是稳定器,而不能有选择性地对某些国家是稳定器,对另一些国家又成了干扰器。美国要恰到好处地平衡中国崛起亦非易事,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误判,酿成新的地区危机,这同样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钱喜娜分析指,美国在当今亚洲面临的主要外交挑战不是奥习之间建立战略互信,而是联盟管理,既要给自己的盟友吃定心丸,又不能刺激它们进行不必要的冒险;既要利用盟友威慑潜在对手,又不能纵容它们寻衅致使冲突升级。她进而强调,美国对其亚洲盟友进行明智和平稳的管理,有助于凸显美国的利益和承诺,并决定未来美中关系中冲突和合作的水平。
“东盟”平衡中美关系面临艰难选择
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给东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深化,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崛起及其外交态势锋芒毕露,一些国家在安全上会越来越向美国靠近。对东盟而言,平衡中美关系需要权衡。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所研究员HengSarith分析,东盟可以有四种不同的应对之策:
一是寻求力量均衡,成为大国竞争目标。2011年,美国宣布重返亚洲,并在亚太地区重新部署了大多数海军力量,导致美中对抗升级。一些东盟国家,尤其是缅甸和越南,积极参与了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它们寻求与美国建立更为牢固的经济和战略关系对冲中国威胁。然而,亲近某一大国有损东盟的团结和中心地位。力量均衡游戏一不小心就会导致东盟分裂。东盟素以中立著称,从未被某个大国控制。东盟的中立性使它自成立以来赢得了战略成功。
二是东盟区域主义怀疑论者担心,虽是日本率先提出的倡议,最终中国将通过其领导的“东亚共同体”控制东亚。东盟意识到,“东盟10+3(中日韩)”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主要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诸如新加坡-昆明跨国铁路、自贸区框架以及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完成,东盟国家将愈发靠近中国。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中国-东盟自贸区将给东盟带来巨大利益。鉴于美国不参与这些机制,大多数分析家认为,此举将导致东盟落入中国在东亚的霸权之下。
三是美国延伸安全保护伞,通过多边论坛充当区域经济领导者。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东盟国家将加入美国领导的TTP和美国-东盟扩大经济合作倡议(E3)等多边论坛,推动东盟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吸引更多美国直接投资。目前,东盟有4个成员国(新加波、文莱、马来西亚和越南)加入了TPP谈判。由于美国有对华战略平衡需要,东盟可以从这些倡议中获益更多。为了抗衡中国的影响,尤其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国家需要与美国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关系。越南和菲律宾已做此选择,通过高层访问和联合军演与美、日进行政治和军事合作。东盟可以与美结盟,抗衡中国的经济军事威胁。南海一旦发生武装冲突,美军可望出手相助。
四是东盟拥护者属意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平衡与中美的关系。东盟知道,与中美任何一家过从甚密将有损自身团结。东盟完全可以使用东盟式的协商与达成共识机制满足成员国的所有呼声和需求。担心被大国控制可能促使东盟加强自身力量建设并保持统一,维护共识原则,更为谨慎地与地区国家打交道。东盟对东亚区域主义之所以重要,主要归因于其中立性。中日可以互不信任,而东盟则被认为不偏不倚。拥有这种无价资产,再加上“东盟方式”,东盟完全可以兼顾各方利益和想法。
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不仅影响东盟尤其是菲律宾、越南等四国的对华关系,而且还涉及东盟内部的团结。HengSarith研究员认为,最后一项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是最能接受的战略选项。此举可望提高东盟的战略地位,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实施这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关注东盟共同体建设,在解决争端方面促进地区倡议。东盟必须自我强化,在大国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周边一度出现战败国发难战胜国,以及“虐弱”凌强的怪象。在维护主权方面,中国政府面临强大的内部压力,不断有网民批评政府过于软弱。不过,2012年以来,中国开始调整国家海洋安全战略,在领土问题上转向积极主动的维权模式,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被动局面。但也为“中国威胁论”抬头提供了土壤。
有鹰派学者主张,为解决东海、南海主权问题,中国要实现六种主权“存在”,包括行政存在、法理存在、军事存在、舆论存在和经济存在等。在邻国对有争议岛屿肆无忌惮地改变现状﹑寻求造成既成事实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强力回击确有必要。那么,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除了增强硬实力维护领土主权之外,中国还有什么其它可做的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要消除领土矛盾激化隐患和周边不稳定因素,仅靠“硬实力”远远不够,怎样强调“软实力”建设都不为过。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与“硬实力”增长相比,中国的“软实力”增长明显滞后,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国际社会关切、疑虑,甚至敌视情绪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软实力”建设更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题中之义。
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谈及中国威胁论时曾有句名言:“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但出口不了电视节目。”“软实力”概念的发明者约瑟夫?奈的话似乎更耐人寻味。去年,他在谈到“软实力”问题时,专门拿中美两国进行了比较,大意是美国虽然很强大,但邻国并无恐惧之心,中国的邻国则不然,它们对华崛起忧心忡忡。
其实,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引起他国不安也在情理之中,似有必要放下身段增信释疑,但刻意做无原则的让步则无异于引鸩止渴,只会掩盖矛盾,给子孙后代添堵。一些国家对中国近来在领土问题上展示的“自信”说三道四是戴着有色眼镜的。美国亚洲问题专家汤姆?普雷特最近谈中美关系时坦言,在我们的分析层次上,中国与邻国岛争是既愚蠢又鲁莽的挑衅,但在中国的层面,其所作所为绝不是扩张,只是恢复旧貌而已。他继而引用基辛格的观点为中国辩护,即北京是在纠纷初期采用“预先遏制”手段,以避免日后局势严峻。
看来,西方还是有能读懂中国的人,换位思考在国际关系领域同样重要。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可以不讲究方式方法。中国当下外交政策有三大因素要考虑:一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希望全球力量向亚洲转移;二是为了平衡中国的崛起,日本正在合纵连横,试图在东盟国家中强化外交联盟;三是相对弱小的亚洲国家对中国崛起心存疑虑。由此,任由南海问题发酵,将影响中国的地区战略优势。而妥善化解南海岛争危机有利于稳定周边,对日本也会带来压力。中国需要根据新的安全形势,坚定不移地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并不缺乏“软实力”资源。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互利友好关系,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更是可圈可点,经济合作和文化外交成效显著,并为东盟成员国学生和政府官员提供奖学金和培训。2012年,中国和东盟贸易额达到4000亿美元、双边投资额也达到了10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通过经济和金融措施帮助相关国家应对危机,受到广泛赞誉。可以说,东盟更多地将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机遇而不是威胁,甚至一度有人分析美国的“软实力”超级大国地位在东南亚地区已经输给了中国。
显而易见,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基础牢固很大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历届政府的“软实力”外交。中国与东盟共同承诺不让南海紧张局势干扰双边关系。中国政府理性务实,对就南海问题举行多国间磋商态度已转向开放,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与东盟将有多次高层互动,相信各方有智慧增强战略互信,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
中共执政后,中国在“软实力”实践方面卓有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公关常力不从心,特别是作为“软实力”战略重要抓手的公共外交虽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总体看尚嫌乏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共外交重心对外国民众直接施加影响少,而是过分依靠通过援助项目加强与有关国家政府的关系,民众受益与否、受益多少存在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官热民冷”现象。
二是公共外交职能主要由官方和半官方机构承担,而不少国家民众“冷战”遗风犹存,每提共产党政权就联想到威权专制和洗脑,心理上多少会产生排斥抗拒,影响公共外交效果,而美国在全球的地位,主要得益于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和私营部门。
有专家分析,中国要进一步发挥公共外交威力,很重要的就是应淡化国家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扩大个人和非政府团体的作用,包括公民社会、中国海外社团、学生和学术团体,以及商业团体等参与公共外交。
当然,中国的“软实力”战略还受制于一些其它因素,尤其是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犬牙交错,贪腐丑闻呈高发频发态势,当向海外传递的信息与国内实际情况有落差时,一、两件个案就能让对外苦心经营多年的“软实力”大打折扣。中国要大幅提高“软实力”运用能力,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全面深化改革,练好内功,尽快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来源: 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