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来的社会巨变,主要是由两个大的转变推动的: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与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社会结构转型更加长期深刻也更加艰难。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特点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最大特点是不平衡。从经济产出结构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接近完成,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在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占到36%,而城乡结构转变又进一步滞后于就业结构,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53%,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更是只有36%,从而呈现出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逐次滞后发展的局面。
城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已经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进入以工业文明和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时期。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快速升值成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围绕地产收益产生的利益博弈也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价格稳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处理得好,会成为推动未来2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泡沫经济,引发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转型面临诸多转折点。一是工业劳动力供求关系面临转折点,在未来几年,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老年化,工业劳动力将由过去总体上的供大于求,转变为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短缺,推动工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二是社会负担系数变动趋势的转折点,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的社会负担系数,将转变为上升趋势;三是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我国环境污染也面临转折点,如果不加大治理力度以尽快实现这种转变,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上升;四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处于转折点阶段,到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超过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正在扭转。
社会结构转型也面临诸多两难选择。一是改革面临两难选择,不加快和深化改革,难以为社会结构转型提供持续动力,但进一步的改革,又不易找到能够带来普遍收益的突破口;二是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已很难持续,要更加依靠扩大国内消费提供新的动力,但国内消费由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又难以快速增长;三是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增长依赖承接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开发,但这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形成冲突;四是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人口的集中面临各种承载的极限,而发展小城镇又面临土地集约使用、就业机会缺乏等难题。
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政治总体保持稳定。但社会领域呈现问题多发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体制改革滞后。
社会结构转型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处于巨变之中,城镇化迅猛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国内消费急需扩大等等,这些挑战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巨变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对于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
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要求社会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主要表现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商品短缺,随着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这一矛盾更多地表现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目前,随着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满意幸福、公平正义等成为人们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的快速增长,亟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利益格局的变动倒逼社会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阶层结构的变动形成了具有不同诉求的利益主体,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使财富积累速度加快,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差距扩大,一些干部脱离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这些都使利益格局复杂化,形成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倒逼压力。
三、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
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弄清楚哪些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分担,哪些需要三者共同承担。
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但包办社会事务也包揽经济建设,但包办一切的结果,是损害了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搞社会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民生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些社会事务,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是市场不管或管了也会扭曲公益方向的,就需要更多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但市场有个发育的过程,社会也要有个发育的过程。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除了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也还要强调政府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社会责任。
社会体制改革要以民生建设为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表现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因此,社会体制改革绝不能脱离民生建设空谈改革,恰恰相反,衡量社会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社会体制改革要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现阶段我国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们期盼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也期盼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解决当前多发频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除了要加强社会管理,还必须在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技术上有所创新,这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为我们阐明了社会体制改革总的框架和内容。
加快形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统一和完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全国统筹层次。要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立足长远、基于精算、确保安全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制度。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要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要加快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与医疗。
加快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工资与物价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个人所得税与家庭消费挂钩的税收减扣制度,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的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以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健全和完善公民合法财产保护制度,坚决遏制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侵害。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社会组织向民政部门依法登记制度,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更好发挥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使社区成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渠道;要更好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要更好地发挥工会、妇联、青年团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的作用。要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强化行业自律。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依法监管,保证其健康发展。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增强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求是》 期号: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