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由开放商业思想社主办的“开放红利与本土商业创新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文字实录如下:
我今年63岁,退休已经三年了,还是有一点守望和思考,借这个好的平台,刚才有不少企业界朋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经验讲述,我觉得很受益,感觉我们这个社会真的进步了,网上有一句话,我们已经过河了,领导还在摸石头。我觉得真是这样。
讲几个最近一直纠缠的思想,想法,第一,你要得到一种开放力,要具备一种能力,必须要有一种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新的思想,新的框架,新的历史观,方法论,我感觉如果能概括的话,不是很学术的,大概是冷战的思维方式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这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差别很大的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框架,不同的框架,冷战结束到现在有30年了,实际上全球化的发展也有一二百年,但这三十年,由于互联网,由于冷战真正的结束,由于中国进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等等原因,这30年全球化有一种全新的发展,就全球金融体系来说,这个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的,等级分工的互联互动有机体系了,已经不是以前那样一个麻袋装几个土豆的体系,这个感觉是很明显的,不同的方法论,不同的思维框架是能够吸取新东西、新能量的决定因素,我跟我这个时代,60岁左右很多的朋友,包括很有思想的朋友讨论问题,讨论未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常常是制约人们讨论的,很多人还没真正转过来,举例说,美国是走在全球化前沿的,它转过来了吗?其实小布什的时候就没太转过来,冷战最大的问题首先是要区分敌我,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在苏联崩了以后,美国人还在想下一个敌人是谁,有个政治学者昆丁卫(音)写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认为伊斯兰文明是美国基督教文明的敌人,他写这本书以后,911发生以后,小布什就派大军进了伊拉克,一下子陷进去八年,还在找敌人,这就是冷战的痕迹。
奥巴马比他前进了一步,他批判了小布什的路线,扭转了过来,承认伊斯兰是朋友,他又向全球化更前进了一步。
你观察冷战也好,全球化也好,恰恰是我们观察现实和历史两个非常大的思维方式上的区分,其实邓小平开创改革的时代,他就用了半个全球化的旗号,用他的话叫“时代论”,这个时代是和平发展新时代,他没说全球化论,而是时代论,他推动了20年左右的改革开放,如果有全球化的观念,现在习近平和奥巴马会谈,他又加了两句话,叫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就更接近,更增加了一些内容,所以这是一个思维框架,我们必须得用全球化的思维框架继续观察历史的发展,来增加我们的观察力和透视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提高我们自身的价值,思想和价值的含量。
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想来想去这30年来感觉最大的动力就是危机,我们三十几年来遇到了两次空前没有的危机,这危机在这30年全球历史上也是最大的事件,第一次危机就是打倒四人帮以后,邓上台,他的合法性危机,毛开创了共和国,你说他不行,你走,你能干得好吗?从上到下,能不能得到认同呢?这股危机非常大,结果我们走到80年代末期的时候又遇到一个危机,我们自己不想走了,内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改革开放和政治发生了冲突,这时候想停下来,刚要停下来,另一个更大的危机出来了,就是苏联崩了,这是另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传导到中国就是邓公南巡,邓公就继续开放了,才有了后来十多年的开放。
现在我的感觉中国,大家说转型,压力,其实我们感觉又一个综合性比较大的危机正在走近,大家看到灰霾,灰霾是环境威胁的表示,最近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次痉挛,或者说抽搐,利率一下提高到13,这是整个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表危机的一种显现,为什么现在钱那么多,而钱又那么少,那么缺钱呢?它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大概三分之二的钱投到了城市建设和房地产这条线上,由于市场小,它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运转,所以产生了金融压力和金融的危机。
危机是导致改革,导致变革的第一动力,恰恰是当危机到来,我们进一步往前走了改革的路,走了开放的路,我们才有了经济,才有了各个行业的巨大发展,所以我们的企业界,很多人都讨论中国下一步的变革在哪儿,下一步的开放,下一步的改革在哪儿,现在有点看不清,为什么?我们发现一些很老的提法还在提,他的思想没有提上去,他希望在现有框架中来解决问题,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恐怕不行。所以当危机足够大的时候,我们的变革就发生了,当我们社会各个方面足够成熟、理智和聪明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上下互动力量强,我们才能保证我们变革的平稳和健康。所以我感觉,未来中国的产业,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领域是那些未开放还垄断的领域,在危机的压力下一步步打开,这些领域是我们经济发展非常大的红利空间,但这个变革恐怕是中国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领导人还在摸索,虽然改革的呼声和开放的呼声很多,提法很多,但受到传统思想、旧思想和既得利益的束缚,现在真实的路径、办法还不清楚,我们希望这个领域也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关注,这样推进变革的力量就会继续积聚起来来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