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新政”须直面的三个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16 次 更新时间:2013-03-24 09:56

进入专题: 习李新政  

刘胜军  

2013年“两会”闭幕。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并再度诠释“中国梦”;李克强成为新一届总理,通过记者招待会深入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理念。由此,众所期待的“习李新政”有望正式启航。

纵观习李自“十八大”以来的言论,改革是主旋律,并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承诺:如习近平提出的“空谈误国”、“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老虎苍蝇一起打”、“打铁还须自身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等等,和李克强的“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不改革要承担历史责任”、“突破口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等。

应该说,这些改革目标与方法直击问题本质,在千头百绪的改革任务中抓住了“牛鼻子”,也点燃了民众对重启改革的期盼之情。但是必须切记:许诺容易兑现难。如果不能尽快兑现改革承诺,势必对本就脆弱的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冲击。一旦失去民众的支持,改革难免在强大的既得利益围剿之下节节败退。当下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已经承受不起这样的结局。

方向既明,关键在行动。“习李新政”须直面三大问题:愿不愿意改革、能不能够改革、允不允许改革。

一、愿不愿意改革

虽然新一届领导者已经反复宣誓改革决心,但真正下决心改革并非易事。时至今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瘦身、放权、让利”。显然这将直接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早在1996年高西庆就撰文指出,要放弃如此巨大的权力,“对一个从计划经济脱胎的体系而言,无疑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副总理认为,“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也说,“许多亟待推进的改革都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叫既得利益,一个叫既有权力的挑战。” 李克强更是坦言,“触动利益问题比触及灵魂还难。”

可以预见,最高决策层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势必遭遇官僚体系的阻挠。这对最高决策层的领导力将构成考验:是否能惩戒并清除那些对改革阳奉阴违者,割掉“腐肉”,将成为改革诚意的试金石。“36条”、“新36条”、“央企退出房地产”等政策遭遇的“政策执行困境”警示,只有建立改革奖惩机制,改革才能“动真格的”。新一届领导层有必要重温朱镕基的告诫:”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要做“恶人”,不要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成庸人的社会,都不想得罪人,我不同流合污就行了”.

二、能不能够改革

坚定了改革意愿之后,还需要打造改革的“能力”。改革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改革方案必须精心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这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改革方案设计机构,来从事“顶层设计”。这一机构应具备三个要件:第一,利益相对独立于各个部委,以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第二,广泛吸纳具有改革理念和专业才干的各界精英。第三,直接向最高决策层报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至深的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就得益于强有力的体改委、总书记亲自抓改革、通过专家座谈会广泛问计于社会精英等因素。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应抓紧组建具备充分能力和资源的专业团队,全力以赴为2013年秋季召开的三中全会提供改革方案设计。否则,最终的改革方案,或难免为既得利益所挟持。过去十年,虽然改革“喊破了嗓子”,但实际上却是进展迟滞,教训不可谓不沉痛。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目前的各个部委,或者存在改革的惰性,或者存在明显的部门利益,或者与既得利益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部委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依赖各个部委来制定改革方案,存在“与虎谋皮”的可能。近期,吴敬琏、张维迎、许小年、曹远征等众多学者齐声呼吁设立“国家改革委员会”,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

三、允不允许改革

有了改革意愿和能力,还必须具备能推动改革的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推进,必须依赖体制和机制的力量,才具有可持续性。在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所有机制中,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是法律。事实上,政府部门对放弃权力必然具有本能的反抗力,不能指望他们灵魂深处的革命。相反,应该象习近平所说的那样“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笼子只能是法律的笼子。

要打造好“法律的笼子”,就必须从落实宪法开始。有两个突破口可以选择:一是设立宪法法院,纠正和惩处所有违背宪法的现象和行为;二是“做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能真正发挥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的作用。

此外,面对既得利益的强大阻力,决策层还必须依赖公众和舆论的力量,通过扩大社会参与,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话语权的急剧上升,人民的权利意识、参政议政意识空前提升,领导者必须珍视这一根本性力量,为公众参与改革创造更为自由的制度空间。

只有敢于碰硬、不做“好好先生”,才能真正确立改革的决心;只有组建利益相对独立的专业团队,才能设计出好的改革方案;只有落实宪法、做实人大、鼓励社会参与,才能形成突破既得利益屏障的合力。如果能做到这些,重启改革就能避免“空谈误国”,驶过“历史的三峡”,驶向“中国梦”。(来源:FT中文网)

    进入专题: 习李新政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23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