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党胜选上台以后,安倍政府在钓鱼岛争端上所持强硬立场比野田政府有过之无不及。无论政治演讲还是首脑会谈时,安倍不时提到美日同盟关系,为其钓鱼岛争端及国家正常化的立场拉抬声势。
安倍启程访美前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称,北京为谋求政治稳定,同日本和其他邻国发生冲突,是出于根深蒂固的需求,并表示,日本将阻止中国“掠夺他国的领土”。他的用意就是为东京激化其对钓鱼岛争端的应对措施的盘算制造舆论。
安倍矛头所指,就是在钓鱼岛争端中与日本抗衡的中国。若从大视角着眼,则是在外交层面映射出日本社会整体向右转的趋势。安倍作为超越了美国决策重返亚洲以来要求日本给予的配合,摆出日本将承担更大作用的姿态,呈现单方面主动要求联美制华的强烈意愿。
如果美国在朝鲜接连发射远程导弹和实行核试验的背景的衬托下,呼应日本的要求,并拉上韩国,东北亚局势必发生不利于中国的逆转。值此情况下,安倍访美是否得偿夙愿?惹人注目。
关于钓鱼岛争端,从美方对安倍访美的安排以及相关新闻报道可以悟出,安倍预期美国会支持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立场,未偿所愿。就此节点而言,安倍访美可谓铩羽而归。
当前美国还没有消除金融危机的后遗症,经济复苏远未进入“曙光在望”的阶段。美国囿于财政困境,自3月份开始,将强制性削减财政支出,势必波及军事开支。在此情况下,美国当然不愿意为他国的“几块大石头”卷入一场激烈的军事对抗甚至冲突。
安倍与奥巴马会谈时宣称日美同盟的“信任和联系纽带”已经完全恢复,并强调“日本回来了”。奥巴马则指出,“日本是美国最密切的同盟国。日美同盟是亚太地区的中心基础”,可是却回避了敏感的钓鱼岛争端,转口称“双方最重要的当属经济领域”。
就钓鱼岛争端而言,显然安倍是有求于奥巴马,说的话具有针对性。而美方在双边会谈中的作为就成了应景式的表面文章。至于新闻报道称,奥巴马在私下也就日方钓鱼岛立场作出表态,毕竟无关宏旨。
安倍访美时,仅国务卿克里谈到钓鱼岛问题,称赞日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克制。这话似乎是赞扬,其实还是告诫日本不要偏离这个方向。
前美国国务卿希拉莉离任前表示,美国将反对任何侵犯日本对钓鱼岛管辖权的单边行动。记者问白宫发言人卡尼:“这是奥巴马会向安倍表达的坚定立场吗?”卡尼回答:“我没有看过这样的说法。”此即一语中的。这就揭示了华府简直无视东京有意藉安倍访美之行激化其对钓鱼岛争端的应对措施的盘算。
安倍对美国钓鱼岛争端立场会错意
其实安倍对美国立场的奥秘之处会错意了。之前,美国即数次告诫日本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接着又警告日本切勿对接近钓鱼岛的中国飞机采用警告射击,用意即在避免日、中两国在钓鱼岛争端中擦枪走火,以致矛盾尖锐化、事态扩大化。安倍一意孤行,衬托出东京的战略规划存在严重的缺失。
在应对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如何同日本加强合作,确实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新闻报道,安倍访美期间,两国初步决定年内在京都府经岬分屯基地部署“X波段雷达”。这是美军研发的高性能雷达,能够从远处对敌国发射的导弹实施精确追踪。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美国打算在现阶段就迈入同中国对抗的状况。
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规划仅止于“预防”而已,远未臻“对抗”的地步。尽管在“预防”与“对抗”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天堑,在经济、外交和全球战略诸层面,美、中两国却确实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就这样两国利害关系在多层面、全方位交织在一起,难以断然剥离。倘若囿于冷战思维,推断美国对中国持有何等的敌意,欲置中国于死地而后快,不无武断之嫌。
安倍访美之行中,没有从美国获得对其钓鱼岛立场的大力支持。说到底,原因是美国不愿意为日本所称的对“几块大石头”的主权而火中取栗。其结果是美国为中美关系注入了正面的因素。简言之,这也是奥巴马成功地运用“巧实力”的一个事例。所谓“巧实力”,亦即巧妙地交替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至若钓鱼岛争端,这次奥巴马是“四两拨千斤”,就此对日中可能为此爆发一场军事冲突的情势,起到了“消祸于未形,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安倍则在结束与奥巴马会谈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先生和我年龄差不多,他要治理13亿人口。同样作为领导人,我很理解这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希望能有和他对话的机会。”这是安倍首次对习近平作出的个人评价,也是他最近打出的温情牌。
美国出于不想被日本拉进日、中军事冲突的深渊的考虑,强调日、中两国必须经由外交途径解决钓鱼岛争端,可能产生系列性的结果。结果之一诚如上述,为中、美两国关系注入了正面因素,向北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结果之二是对美、日同盟划下了地域的区划,亦即美日安保条约实际上很有可能不及于钓鱼岛。在中国不采取激烈、躁进的措施的情况下,钓鱼岛很有可能成为美、日军事合作的禁区;结果之三可能引起东京重新评估美日安保条约在军事上的实际价值。
从华府对钓鱼岛争端的态度的变化过程中,北京可以测试出美国究竟对中国崛起的前景所持何等立场。北京对中、美、日互动关系的过程中,也可以总结出对一场国际危机的应对措施的得失利弊。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来源: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