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日本变态色情文化、宅腐文化蔓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懒散颓唐的“御宅族”,和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的“非主流”。很多人因此认为日本人已经患了软骨病,不可能再次崛起。事实上,正如大石良雄手中那把武士刀一样,虽然锈迹斑驳,虽然被掩盖在菊花之下,但他仍然是刀,仍然可以杀人。
时间进入21世纪,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历史的恩怨还是从现实的利益出发,都让我们不得不对其加以重视。
首先,作为单个国家来说,日本是中国的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并持续保持增加趋势。
其次,随着中国制造业崛起,中国与日本之间在经济上的竞争正逐渐展开。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大,不可避免地要同日本争夺资源和市场。这种竞争只会愈演愈烈,绝不会消失。
第三,领土问题无可回避。目前双方围绕钓鱼岛展开的激烈斗争,其目标并不是小小的几个弹丸岛屿,而是剑指大陆架归属问题。如果钓鱼岛属于中国,中日就是相向不共架陆地,日本没有借口染指中国东海大陆架。但如果钓鱼岛归属日本,双方就是共架陆地,需要以中间线原则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这其中涉及到的大陆架面积,对中国来讲相当于三个浙江省,对日本来说几乎跟日本陆地全境相当。双方都绝不可能轻易放手。
第四,二战之后,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亚洲最坚定的盟友,也是最积极的利益代言人。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中,日本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日本自卫队的规模和装备程度远超许多国家的正规军,其海、空力量更是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要想打破美国部署在太平洋(601099,股吧)上针对中国的防御岛链,就必须正视日本手中具有完整体系,而且实力雄厚的军事力量。
综上所述,中日双方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的竞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此,研究日本、了解日本,把握日本的民族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日本的民族性
从中日之间的历史来看,中国似乎应该了解日本。
自从公元238年,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贡魏国,接受魏文帝曹丕册封,成为“亲魏倭王”开始算起,中日之间的交往长达近18个世纪。
从公元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制度开始,直到19世纪后期明治维新全盘西化为止,日本在超过1000年中以中国的学生自居,认真学习中国的一切。
从公元663年在朝鲜半岛爆发的白江口之战起,十几个世纪中,中日之间也不止一次爆发激烈战争。
正是由于双方恩怨纠缠超过一千年,很多中国人都会自认为了解日本,了解日本文化,进而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臆测日本人可能的反应和应对方式。
许多人看到日本向美国奴颜婢膝、日本国内政坛纷争不断、日本社会变态色情文化、宅腐文化横行,就认为日本已经“废”掉了。有人将传统上日本文化的两个代表——菊花与刀作为比喻,说日本的刀已经锈蚀了,日本人心中只有菊花,从此不能为祸世间。
其实这个判断非常之谬。因为日本民族个性与中国,甚至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其他民族都迥然不同。
所有接触过日本人,并对日本人、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会被日本民族性中相互矛盾,乃至尖锐对立,却又完整地统一到几乎每个日本人身上的性格特点所震惊。
日本人保守顽固,极难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这个民族却又非常热衷于学习外来文化,能适应激烈的社会变革;日本人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温顺谦恭,和平礼让,但同时他们也暴躁易怒、好斗,经常不服从管理,乃至犯上作乱;二战后,日本成为“模范战败国”,对美国的配合让美国人都感到惊讶,但同时他们却拒绝承认战争罪行,仍然公开供奉、参拜战犯的灵牌。
那么,日本人性格中的这些自相矛盾的成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到底有没有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将其统一起来呢?在现代日本社会中,这些独特的民族个性造成了哪些影响,未来在具体事件中又将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
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
任何民族,其民族个性的形成,都跟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所经历的历史直接相关,日本当然也不例外。要了解日本的民族性,首先就要了解日本的环境和历史。稍作研究马上就会发现,日本的生存空间狭小,历史上的日本其实一直都是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就是被这种客观条件所塑造出来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日本被人为划分为贵族、武士、庶民和贱民这几个泾渭分明的不同社会成份。其影响直至明治维新后都没有被消除,乃至到了今天,这种等级制度的残余仍然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个时期里,幕府将军及其手下的大名处在社会的最高处,他们向农民征收稻米,然后把稻米按照具体配额分发给手下的武士。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无论负担多么沉重,农民都无处流亡,只能接受这种搜刮。
同样是因为国土面积狭窄,每个大名所辖的土地面积有限,使得各封建藩主每年的收入基本固定。这种情况使幕府将军可以轻易控制手下大名们的实力。一旦发现某个大名经济力量膨胀,幕府将军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削弱,使其恢复原来的水平。比如责令其负责修建某个工程。
日本武士的经济来源完全依赖于自己所从属的藩主,普通武士得到的俸禄基本跟农民相当,仅仅能够勉强维持生计。当时的政策又禁止武士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这无疑让下级武士们的生活相当拮据。
如果高高在上的贵族和武士阶层在面子上还不如地位低下的商人,社会难免出现动荡。为此,幕府将军授予贵族和武士阶层特权,规定“对武士无礼或对贵族行为不端的庶民,应立刻被斩首”。幕府将军还通过《奢侈取缔令》等一系列政策,用法律形式规定了各阶层所能享受的物质生活。甚至详细规定了商人们应当如何穿着,婚丧嫁娶时可以花费的数额等。
这种独特的社会制度,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在封建时期相对固定。在德川幕府统治的200多年和平时代里,大规模内战不再爆发,农民失去靠军功成为武士的机会,武士和贵族也失去了靠战争向上爬的机会之后,这个现象就变得尤为明显。
德川幕府时期,幕府将军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社会固定化。当时的政策规定,所有家庭的家主都要在住处的门口张贴标志,说明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自己所世袭的具体内容。为了限制大名之间的交往,幕府在各藩之间建立哨所,禁止各藩之间自由通商。
这种几乎凝固的社会形态和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使日本形成了其独特的“各安其位”的社会生活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制定出大家都认可的具体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牢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遵从自己应该遵从的规范,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行礼,接受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鞠躬。
只要遵从了规范,人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在规范所划出的范围内,个人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无论发生了什么破坏现行规范的行为,都会有切实可行的手段来进行矫正。
每个日本人从出生开始,首先在家庭中学习这些规范。婴儿还在襁褓中时,母亲就开始用手按着他的头,教他向别人行礼。稍稍长大后,家人相互之间的礼节就成了孩子们上的第一节社会课。从父母之间、父亲和叔伯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礼节中,孩子们渐渐开始了解自己以及他人在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随着对社会的深入了解,规范会在孩子心中逐渐深化,直至凝固进他的灵魂。
于是,对日本人来说,这个世界一定是已知的,可靠的。社会的行为规范不是抽象的道德观念,而是具体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规定了拥有什么身份的人在什么场合下应该如何行事。只要所有人都按照规范来履行自己的义务,社会就是稳定的,个人就是安全的。
社会规范与世界秩序
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近代,但这次变革却没有真正撼动日本社会的根基。虽然变革废除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但贵族、商人和一部分武士变成了财阀,多数武士和庶民、贱民合并成了平民。原来人们各自效忠于封建藩主,变革后改为所有人一致效忠天皇。社会结构仅仅是变得扁平了,各人所需要遵守的规范改变了,但所有规范都需要认真遵守这个核心精神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极端保守的日本人为何能够迅速接受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黑船事件后,日本开始同世界进行交往。在日本人眼中,世界不仅是新奇的,而且是严重不合理的。因为这个世界并不遵守日本人的“各安其位”原则。
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巨细靡遗的规范使得日本人对“平等”这个概念非常陌生。在他们看来,人和人之间必然是可以分出高低的,地位低的人必须服从地位高的人,这样才合“规矩”。国与国之间当然也一样,所以日本人认为,世界各国应当如同日本幕府时代的藩国一样,能够明确划分出等级来,各国在国际上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近代国际社会所推崇的独立主权原则,从根本上同日本人对世界的理解背道而驰。因此,日本人产生了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重新塑造世界的愿望。这种愿望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几次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当然,日本独特的地理和历史也使日本人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直到二战前,除了元朝曾经进行过两次尝试之外,日本人从来没有在本土上迎战过外族入侵。这种与众不同的历史经历使日本人产生了严重的盲目自大,与中国人自居天下正统不同,他们认为“我即世界”,认为自己是神选之民,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世界的主宰。这种妄自尊大的狂想使日本人相信,自己进行的并不是侵略战争,而是在给世界“建立秩序”。
二战前德、日、意三国缔结轴心同盟条约的前言中,日本政府做出这样的声明:“大日本帝国政府和德国政府、意大利政府确信,保持永久和平的前提条件是各国都能获得自己的适当地位??”
偷袭珍珠港当天,日本大使向美国递交的国书中写道:“??日本政府坚定不移的政策是??使各国都能在国际社会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为了建立这种日本式的世界秩序,日本人举全国之力进行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战争。当战争最终失败的时候,日本人并不认为自己错了,他们向盟军投降,只是承认自己没有夺取到世界顶端的那个位置而已。
战争结束前,日本国民使用木刀、竹枪操练,声称要“一亿人玉碎”,这种举动让盟国忧心忡忡,认为日本战败后的抵抗运动会非常激烈。结果却让全世界大跌眼镜,昨天还信誓旦旦说要“玉碎”的日本人,突然集体变成“最模范的战败者”。实际上,日本人在战败前后的反应,从“各安其位”、“遵守规则”的角度来说确实顺理成章的。
对日本人来说,过去的规则要求他们忠于天皇,既然天皇选择发动战争,那么他们就全心全意地去打仗。哪怕吃苦受累、忍饥挨饿,哪怕拼上性命也在所不辞。战争结束后,规则改变了,新的规则要求日本人接受自己的新地位。但日本人认为过去进行的战争并没有错,发动侵略战争的人也没有错。因为无论在战争中做了什么,都是在全心全意地遵守当时的规则。
战争的结果让日本成为美国的受保护国,这个位置类似封建时期依附于更强大藩主的低级大名,这对日本人来说毫不陌生。原先为旧主人浴血奋战,投降之后马上毫无保留地效忠新主人,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比如明治维新后,倒幕战争的军事指挥西乡隆盛由于不满明治政府的政策,在1877年发动起义。政府派出的平叛部队中就有大量原来的幕府武士。这些武士在倒幕战争中是站在幕府一边的,此时却以更大的热情为政府战斗。因为对他们来讲,效忠的对象改变了,在新的规范体系内,他们一样要做到最好。这些武士当然不会认为过去自己为幕府作战是错误的,因为他们那时候效忠的主君不同。
承认战败后,集体成为“模范战败者”,但拒绝承认战争罪行,仍然参拜战犯的日本人,也正是出于相同的心态。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方便其管理,没有废黜天皇,也没有彻底接手日本社会的管理。他们选择了制定规则,让日本人自己管理自己。这种做法起到了迅速恢复日本生产、生活,让日本为美国所用的目的,也让日本人在经历了战败后没有大的改变。
时至今日,日本社会生活的外在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很多人因此认为日本人也已经变了。但实际上,从“各安其位”的角度看,日本人却根本没有任何变化。观察一个最细微的例子就能发现,日本人的礼节可以随着穿着而改变。穿上西装,女人就跟男人并排行走,进门的时候男人为女人开门,请女人先进。可一旦换上和服,女人就会退到男人身后,亦步亦趋地跟着男人。这正说明,对日本人来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遵守。
菊花下的锈刀
今天的日本人不再奉行军国主义,不再鼓吹扩张,那是因为和平宪法这个规则要求他们这么做。可一旦这个规则改写,他们依然会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去遵守新的规则。
日本封建时期,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实力不如丰臣秀吉的时候他选择臣服,但丰臣秀吉死后他很快就借丰臣秀吉继承者之间的内讧扫平诸侯,自己爬上了征夷大将军宝座。同样,日本对美国的屈从也只是暂时的。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仍然会寻求爬上世界的颠覆,成为世界主宰者的机会。
近年以来,日本变态色情文化、宅腐文化蔓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懒散颓唐的“御宅族”,和奇装异服、行为怪异的“非主流”。很多人因此认为日本人已经患了软骨病,不可能再次崛起。事实上,日本人只有融入社会,成为体制的一分子时才会拥有自信。“御宅族”之所以废,并不是真的在精神上彻底颓废了,只是因为没有适当的渠道融入社会,不能在社会上获得适当的位置。
一旦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今天的“御宅族”,“非主流”们披上军装,成为体制的一员,获得适当的社会位置,为军国主义效忠的热情绝不在二战时那些疯狂的年轻人之下。
《四十七武士》故事中,大石良雄为了给主君浅野长矩报仇,假装放弃一切尊严,出入烟花之地,纵酒作乐。他的一位朋友不相信他会堕落到这个地步,让他抽出刀来给自己看。因为按照武士所遵从的规则,刀要经常擦拭,如果大石的刀锋芒闪烁,就说明他没有忘记武士的自尊。大石的刀却已经锈迹斑驳了。为此,大石的朋友认为他真的堕落了,气愤地对他吐口水。但实际上,大石放弃武士的尊严,却是为实现更高的社会规范——为主君复仇——做掩护。结果,当所有人都相信以大石为首的武士们真的堕落了以后,大石率领武士们突袭了仇人吉良侯的住所,将其斩首。武士的刀就算生锈了,一样还是刀,仍然可以杀人。
当今的日本,正如大石良雄手中那把武士刀一样,虽然锈迹斑驳,虽然被掩盖在菊花之下,但他仍然是刀,仍然可以杀人。
日本的和平宪法,是阻止日本再一次拔刀的惟一保障,但这个保障并不可靠。在日本,不断有右翼势力试图突破和平宪法,他们之所以未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受制于地位高于日本的美国。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在不久的将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完全有可能放松这条套在日本脖子上的锁链。
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那距离日本人重新拔出生锈的战刀也就并不遥远了。(环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