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泾源: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加快改革攻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17 次 更新时间:2013-01-12 23:26

进入专题: 改革  

孔泾源  

一、充分认识全面加快改革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跨世纪的中国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新世纪新阶段,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加快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社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增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从经济发展看,多年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来推动和实现。

从社会发展看,我国已开始从中低收入跨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变,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从根本上打牢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础。

从国际竞争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全球性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与国之间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人才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等方面的较量从未停息。国家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体制的竞争、制度的竞争。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制度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体制优势,才能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改革进程看,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经过30多年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改革越过了“帕累托改进”阶段,既有利益格局和新增利益预期调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唯有披荆斩棘、万难不辞,才可能跨越“攻坚期”、涉过“深水区”,实现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目标。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不失时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奋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8万余字的报告全文中,“改革”一词出现了84次,可见改革分量之重。可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言书,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员令!改革攻坚,如箭在弦!社会主义;部署了“两个加快”的重点任务,即加快完善改革开放目标一同规划,把发展任务与改革任务一同部署。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全面”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最鲜明特点,就是把发展目标与

二、拿出“临门一脚”的决心和勇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是在和政治、经济的“高端”打交道,是一项兼具复杂科学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全方位“系统工程”。改革的实施当然要具备方方面面的条件,需要把握好时机的选择、路径的规划、程序的设计、步骤的把握、配套措施的跟进等一系列“关节点”,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根本、最要紧、最关键的是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抓住有利时机,选准突破口,敢于拍板决策,勇于攻坚克难。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改革,最需要的是拿出“临门一脚”的决心和勇气!正如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试想,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调整全党工作重心的“一声春雷”,就不会有市场化改革的大潮涌动和上世纪80年代生机勃勃的改革发展局面!如果没有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关于“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的“一锤定音”,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的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协调各方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很大;在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现有利益格局和未来利益预期的情况下,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小的阻力;在社会公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如何“分好蛋糕”甚至比如何“做好蛋糕”更加重要和关键;在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推进相关改革需要更加扎实稳妥的操作。只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决心和勇气,不失时机地奋力深化改革攻坚,才能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持续迈出新步伐,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以更高的智慧更扎实的操作全面加快改革攻坚

改革,就其本质和规律而言,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但我们的改革不是“闯红灯”,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除陈旧失当的“信号系统”及法律法规,建立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信号系统”和制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硬闯”,而要“巧干”,要讲求智慧,注重方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的关系,处理好存量优化与增量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先行先试与制度统一的关系。

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通常是由党中央集中全党全民智慧,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出战略取向和主要任务,进而通过部分地区试验突破、经验积累和推广过程,逐步形成新的制度安排,并通过修订或制定法律法规把改革实践的创新成果巩固下来,在动态中实现改革创新、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正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成功进行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规律。

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中,我国制定了新宪法并进行了4次修正,清理和修订了一大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社会建设逐步深入、渐趋成型并最终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当看到,现行的法律法规有一些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台的,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旧体制痕迹和过渡性色彩,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和时代。必须对这些“年久失修”的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视,及时进行法律制度创新,防止改革开放因“违法违规”而陷入“进退失据”的窘境,延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遵循改革开放的实践规律,2005年以来,我们陆续在全国十一个区域组织实施了多类型、多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区域布局、多主题试验”的改革试点格局。新时期的改革试验,有破有立、寓破于立,注重把握“力”的节奏和“度”的均衡,总体上是平稳有序扎实推进的。一些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探索,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知行共进、可堪借镜的路径示范,是体制创新与法治建设、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存量优化与增量改革、先行先试与制度统一在理念、目标和路径诸方面具有逻辑一致性、实践共生性和辩证统一性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也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深化改革攻坚所应有的“智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总体部署,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其中每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都需要大量细致深入的前瞻性思考、系统性研究、创新性设计,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深化研究,整体设计,扎实操作,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真正谋划好“大思路”,贡献出“大智慧”。完全可以说,坚持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问题透彻研究、准确把握的底气。只有想得透、看得清、把得准,对改革“方向、方面、方式”心中有数,才能做到底气足,也才能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承担起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进入专题: 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6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