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中国改革进程中,围绕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改革依然是整个改革进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而国有企业能否进一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将直接反应出改革决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力量的决心。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对国企进行重新定位,以及重新界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的职能。
12月24日,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当天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发言称,2013年国资委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具体措施。
外界虽然注意到此次会议提出了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通过市场化方式退出等一些原则性表述,也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以及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以及走出去步伐等具体意见,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国企去行政化、国企具体的退出通道、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央企垄断、国企高管薪酬制度、国企红利分配等问题仍未被清楚提上议事日程。
“2013年能否形成一个完善的清晰的国企改革一揽子计划,我并不看好。因为一来时间有限、问题复杂;二是目前国企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阻力主要来自国企利益集团,这些强大的国有企业自身并无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一位长期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但不愿意具名的学者向笔者表示,“今天的国企们控制在一些权贵的手中,依靠权势和巨大的规模很容易影响政策,固化垄断,他们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
《财经》杂志最近报道说,原计划在2012年12月底出台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再度延期。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条款遭到了央企的强烈反对。该杂志采访分管工资政策的人社部有关官员时获悉,人社部在向央企征求规范央企高管薪酬待遇政策的意见时,遭到了一些央企高管的强烈反对。
《财经》还报道称,对于大部分部委都赞同的,大幅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并将其用于补充社会保障等民生开支资金缺口的政策,央企和国资委一时也难以接受。
在12月24日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王勇极力为央企高管们辩护,称,上半年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约有三分之一央企主要负责人带头降薪,有些企业管理层降薪幅度达30%。
王勇的话随即招来舆论质疑,质疑者们称国资委为何不公布具体的降薪企业、具体的降薪央企负责人以及他们降薪前后的薪酬。
上述学者因此认为,关键还在于国务院要从更高层面上进行国企改革的制度设计,而非简单由国资委主导改革,更不能寄希望于把国企改革的设计交由国企自己完成。
但这种风险是存在的。王勇在12月24日的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中央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批评者们认为,中国下一届政府若希望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关键是要重塑国资委的职能定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等一些更为激进的观点主张索性撤销国资委,将央企真正推向市场。
国资委成立于2003年政府大换届时。当时成立国资委的目的,除了代行国有资本出资人管理国有资本、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之外,还有一大目标就是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中国著名市场派经济学家吴敬琏根据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认为国资委的职责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调”,即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实现国家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二是“管”,即在国家尚未退出的公司中管理国家股权,行使股东权力。但他研究了2003年到2008年的实际情况后,认为国资委在成立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在“调”的方面进展缓慢,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趋势。国资委重点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管”,并逐渐强化了国企要做大做强、在重点行业产生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些政策导向。
这一变化的原因复杂,有国资委天然扩权的冲动,也有随后逐渐强大起来的央企利益集团的绑架,而始于2004年的围绕国有资产流失和市场化改革的“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也是国企改革未按照预定设计进行下去的一大原因。
吴敬琏认为,那次大争论导致了国家最初设定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目标受到干扰,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注入到国有企业中,造成国企尤其是央企规模迅速膨胀。根据国资委公布的数据,2007年,央企资产总额是14.6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而到2011年,央企总资产更是达到28万亿元,又几乎翻了一番。而国资委在几年前公开的数据则进一步显示,中央企业垄断了全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垄断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60%以上,生产的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60%,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
过去几年来,市场派经济学家们已经注意到,国资委主导下的国企改革中几乎不再涉及国有资本退出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国资委要求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国资委除了在央企公司治理和央企走出去上有些努力,在国企退出、国企分红等一些敏感领域始终未有大动作。在批评者看来,国资委已经蜕化为中国100多家央企的“母公司”,其目标只有利益 。
今年是国资委成立10周年之际,对新一届政府来说,能否让这一国务院特设机构的职能回到初衷,能否撼动强大的央企利益集团,外界拭目以待。(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