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宁:重回后苏联空间——俄罗斯文化战略评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57 次 更新时间:2012-12-15 23:06

进入专题: 俄罗斯   文化战略  

汪宁  

摘要:近10余年来,俄罗斯的强势复苏使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在以斯拉夫文化为主体的中东欧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轮回”,其特征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重新开盘;从意识形态转换为能源经济和文化软实力;合作与斗争并行不悖,但合作成为主流。本文对俄文化战略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实施手段进行了分析,认为俄罗斯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对于俄罗斯而言,用“重回”后苏联空间一词更为合适,因为在冷战结束初期,如果说俄罗斯的调整和退让是迫不得已的话,(是国际局势的动荡导致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力不从心,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伙伴国家,无力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和安全上的保障,是出于甩包袱的目的,把那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慢慢地逐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北约的东扩和欧盟的扩张以及第三个因素: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相继接任。随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国际体系建立之后的第三、四代领导人与他们的前任相比,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思想更加开放、政策更加务实,主动抛弃了继续成为俄罗斯的附庸的思想。)那么,自从普京接任俄罗斯总统开始,俄罗斯不仅仅是开启了回归欧洲的战略,同时也是实施回归国际政治中心的宏伟计划。

如今十余年过去,由于俄罗斯日愈重视加强收复昔日势力影响范围的战略和战术,其回归战略取得不俗的成果,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正在逐步回升,与西方文化争夺后苏联空间的一场新的博弈已经拉开序幕。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 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战略思想已经形成

苏联解体后,原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亲西方的政策,把摆脱苏联影响、回归欧洲、重建本民族文化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政治上排斥苏联体制,文化上取消俄语及俄罗斯文化,不少国家甚至采取了驱赶俄语居民的过激政策,与俄罗斯关系普遍出现危机。为了达到获得西方援助的目的,不惜与俄罗斯翻脸,反对俄罗斯、否定二战历史的事件频频发生。全世界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尤其是在中、东欧地区,以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波兰表现最为积极。随着以波兰为首的7个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相继加入欧盟和北约之后,俄罗斯与“新欧洲”之间的关系更加充满新的变数。

俄罗斯认为,这种对抗到现在为止仍然有所表现,这是由于对每一个斯拉夫国家丰富的文化特点的无知造成的。俄罗斯忽然意识到,“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补充,而且常常还会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性受到威胁。”①不少中东欧国家认为自己属于西方世界,与俄罗斯渐行渐远。

在“2000年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提法比较简单,只提出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在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迫切的任务是根据新情况和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人员、经济和文化交往,消除现有危机和进一步推动合作。”②五年之后,随着总统地位的稳固,普京对俄罗斯的外交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恢复和扩大俄罗斯文化影响力方面,加大了战略力度。2005年4月,俄罗斯专门成立了一个对外地区和文化合作局,由总统办公厅直接领导,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与独联体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文化合作,恢复、巩固和扩大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力③。在2005年度的国情咨文中普京明确提出:“俄罗斯与昔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今日的独立国家,被共同的命运、俄语和伟大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可能置身于追求自由的主潮流之外”,而且表示要向邻国学习有益的经验,交流思想④。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被动的保守做法,而是以共同的斯拉夫文化为纽带,主动出击,积极拉近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与独联体和中东欧原社会主义大家庭国家的关系。

梅德韦杰夫继任总统后延续了普京的对中东欧国家政策,在接任后不久于2008年7月12日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虽然同样对“昔日的”加盟共和国着墨不多,但是着重强调了“务实”和“相互尊重”的主导思想。俄罗斯提出,要“在考虑各国现实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同中欧、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务实的、相互尊重的合作。”重要的是,在新的构想中,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俄罗斯“要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俄罗斯外部的总体情况,根据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增长的实际情况重新思考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面,提高俄罗斯对世界发展情况的责任,以及由此提供的机遇。不仅要参加国际事务的日常实施,而且要参与它的制定。”⑤表现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强烈愿望。

除此之外,在新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俄罗斯还提出了对“新欧洲”国家的政策,诚恳表示:“在考虑到中、东欧和南欧每个国家的实际意愿的情况下,对于继续扩展与这些国家的现实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俄罗斯是坦诚的。”提出“要在欧盟国家心目中树立起俄罗斯可靠伙伴和盟友的形象”⑥,把构建新的国家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加以实施。在“构想”附件中,尤为重要的是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国际人文合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规定了具体的计划目标,认为文化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⑦,并把它作为俄对外政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加以实施。

梅德韦杰夫2009年5月12日批准的《俄联邦2020年以前国家安全战略》中更是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发展保障安全”的基本原则。在这份文件中俄罗斯强调,将以国际法条文和对所有国家的同等安全保障原则为依据,实行现实主义的对外政策,消除损耗性的对抗⑧。

从明确提出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到树立“可靠伙伴和盟友的形象”,这是俄罗斯对外思想的重大变化,标志着俄罗斯要放下大国的架子,抛弃消耗性对抗和以意识形态为界线的传统观念,以现实主义的姿态重回欧洲以及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对外文化战略已经形成,标志性文件就是梅德韦杰夫总统于2010年12月18日批准实施的《俄罗斯联邦国际人文领域合作的基本方针》⑨。该文件对文化合作的目标、优先任务以及实施办法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是一份纲领性文献。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主导之下,俄罗斯近十年来对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战略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发展和巩固与老欧洲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与“新欧洲”的关系的突破点,从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拉近关系,致力新的发展,使俄罗斯的周边环境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好的时期,为恢复大国地位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

二 以能源经济为武器器——战略手段形式多样

“任何一个后苏联空间的欧洲国家在未来的10年时间内都不可能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将长期依赖俄罗斯相对廉价的天然气供应。”⑩俄罗斯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优势非常清楚,而历史的发展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机遇。经过普京第一个任期的惨淡经营,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旧貌换新颜,拥有了改善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收复原苏联影响失地的有利资源。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更使俄罗斯占尽天时地利的条件,为俄罗斯实施文化战略铺垫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尤为重要的是,俄罗斯还意识到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性,并把它与促进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形象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文化要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量级的因素。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国家应当明确重要的物质和金融资源,积极扶持本国文化部门的竞争力,夺取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11)的战略目标,要求“文化交流要以促进建立和支持国家之间、社会组织之间和人民之间稳定和长期的关系为使命。这样的交流应当不仅在文化领域,而且还在包括经济在内的其他领域为促进国家之间的互动做出贡献”(12)。

以能源为武器,俄罗斯的战略手段可谓多种多样。

如果按照俄罗斯的斯拉夫文化属性、组成以及受到俄罗斯文化(包括苏联时期)影响的程度来划分的话,笔者认为,可以把俄罗斯文化区域划分成三个板块,或曰三个文化影响圈:处在中心板块的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国家,此为核心圈(13)。处于中心圈内的是位于三国周边的独联体其他国家,即原苏联社会主义联盟的其余12个加盟共和国,现在的独立国家。主要地缘文化影响范围分布于俄罗斯西部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西南部的摩尔达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南部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根据与俄罗斯文化的亲疏关系和受影响的程度,这些国家可以称之为中心圈。处于外围(文化)亚中心圈的主要为中东欧的8个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以及分裂后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如果进一步划分,还可以把包括中国在内和与俄罗斯毗邻的蒙古以及朝鲜和越南等一些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列入第四个文化圈。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就是都曾经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到文学、语言和艺术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俄罗斯文化在所有这些地区的影响力日渐减弱,甚至在某些国家逐渐消亡。

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家虽然经过20年的艰难探索,有不少国家并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发展方向,西方的文化和民主模式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使国家繁荣富强,而是使这些国家陷入迷茫、疑惑之中。尤其是经历“颜色革命”的冲击之后,不少国家都对西方的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重新建立与俄罗斯之间的平等、互利的国家间关系成为有益有利的选择。斯拉夫文化的共同根源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加快这种互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拥有得天独厚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俄罗斯话语权更加广泛,实施全球性文化战略的可能性日愈增加。

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俄罗斯加快了巩固核心圈、强化中心圈、发展亚中心圈、影响全世界的文化战略部署。本研究认为,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重建俄语教育在上述国家的地位,恢复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力。

2005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做出的判断,被后来历史的发展证明是正确的。如何应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的诱惑和频频发起的强大文化攻势,是俄罗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头十年的困惑、迷失和被动应付之后,俄罗斯开始注重软实力的构建,积极制订自己的文化战略,采取各种举措恢复俄语和俄罗斯文化在独联体以及原苏联地区势力范围的影响力便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俄语是全球第四大通用语言,全世界共有1.7亿人将俄语作为母语,3.5亿人通晓俄文。除此之外全世界还有1.8亿人正在学习俄语。2006年年底,时任总统的普京签发了一个总统令,将2007年定为“世界俄语年”,把提高俄语的地位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俄语年”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活动组委会主席也由时任第一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担任。根据俄罗斯政府的计划,“俄语年”所包括的活动内容数量多达830项,在全世界65个国家举办,涉及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国家。梅德韦杰夫更是提出:“我们会在发展俄语的同时推动我国的国家利益,并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协作中提高经济和文化实力。”2011年5月,第十四届世界俄语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43个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堪称盛会,也是俄罗斯文化全球战略的一次成功展示。

就在“俄语年”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展开之际,普京又签署了一项成立“俄语世界”基金会总统令,以支持境外尤其是原苏联国家的俄语学习和研究。此外,俄政府还将推广俄语的影响面拓展到互联网,并建立了俄英双语网站(14)。

第二,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俄罗斯文化年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化、文艺演出等活动,宣传和推广俄罗斯的文化和文学艺术。

第三,通过拓展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影响力,在国内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国外争取宗教文化主导权的目的。2006年7月3日至5日,就在八国峰会正式举行的前几天,第一届世界宗教领袖峰会在莫斯科也如期举行,全世界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宗教代表团也出席了大会(15)。通过主办这次世界宗教峰会,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主导作用得到一次尽情的发挥。后来这种形式的世界宗教领袖峰会每年都举行一次,涉及的议题范围也越来越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非正式的宗教大联盟。作为首创国的俄罗斯,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主导国家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设置各种全球性的话题,俄罗斯获得不少话语权。

第四,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基金会)举办(斯拉夫文化)定期论坛,联合建立俄罗斯文化中心学校等机构,宣传俄罗斯思想,塑造俄罗斯新的国家形象。利用共同的斯拉夫文化纽带,充分发挥俄罗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成为俄罗斯成功改善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如在2010年2月在白俄罗斯首都举行的“斯拉夫文化论坛”上,讨论了“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语言在团结斯拉夫人民方面的历史作用应当通过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等问题,号召“所有的斯拉夫国家恢复传统节日,发扬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基本一致的斯拉夫传统时尚”(16)。就在这一年5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还参加了一个由保加利亚驻俄罗斯大使馆组织的,由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斯洛伐克等13个中东欧国家驻莫斯科大使馆在职领导人共同参加的外交史团工作会。

在会谈的过程中,拉夫罗夫强调了把斯拉夫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历史和文化精神遗产的特殊意义,特别强调指出了在当前新的、多中心世界秩序日愈加剧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这一遗产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深化人文对话,特别是根据斯拉夫文化论坛的思想,以及2010~2011年度俄罗斯与多个巴尔干国家间互办精神文化节的计划。

由此可见,俄罗斯不遗余力地建立斯拉夫文化论坛、开展各种“文明对话”,是要在文化合作的基础上把欧洲的斯拉夫文化国家联合起来,以达到加强国家间和文化间联系的目的,彰显俄罗斯文化主导的作用。

三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战略成果初见成效

由于具有共同的斯拉夫文化基础以及俄罗斯官方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俄罗斯的文化战略成果开始显现,俄罗斯文化成为拉近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尤其是在几个中小国家,俄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尽管恢复原苏联时期俄语地位困难重重,但俄罗斯没有放弃努力。

十几年来,这种减少对抗、积极合作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虽然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改善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双方维护和加强友好往来的良好意愿和共同努力下,双边关系中的波折总是能够及时得到平复,不致造成矛盾激化。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高层互访增多,相互信任加强,经济和文化往来密切,基本解决了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之后造成的各种问题。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充分利用中东欧国家的桥梁作用,拉近了与欧盟的关系,使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有利于俄罗斯的变化。因此可以说,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俄罗斯已经开始逐渐走出俄(苏)文化被彻底否定的困境。俄罗斯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下降,努力避免与西方对抗,不再激烈反对北约东扩,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进行合作的外交政策,与冷战结束初期由于历史纠结而结怨难解的诸多国家关系正在一步步得到改善,俄罗斯的国际环境进入近20年来的最佳时期。

仅列举俄罗斯与保加利亚和斯洛文尼亚两国关系为例。

2008年1月17日,普京把自己的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出国访问留给了保加利亚,就在不久之前的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刚刚成为欧盟的新成员国,实现了长期以来的夙愿。在与普京会见的欢迎仪式上,保加利亚总统珀尔瓦诺夫表示,尽管保加利亚已经加入欧盟,但这不应影响保加利亚和俄罗斯两国关系的密切发展。珀尔瓦诺夫还强调:“我们认识到,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欧盟和俄罗斯之间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才能解决。”对此,普京则大度地表示,俄罗斯尊重保加利亚在安全和其他重要事务方面的选择,并为其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17)。2008年1月份,“俄罗斯年”在保加利亚如期举行,普京和珀尔瓦诺夫一起参加了开幕仪式,标志着两国关系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及俄保两国著名音乐家共170余人在开幕式音乐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此外,双方还同意在保加利亚建立一个俄罗斯图书中心和一所俄保科学与文化公共研究院。

普京对这次访问非常重视,在出访前夕专门为保加利亚媒体撰写了一篇题为《命运使我们成为伙伴》的文章。在文章中普京回顾了两国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及未来合作前景,保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劳动报》、《24小时报》1月17日当天均全文登载了普京的文章(18)。除此之外,据报道,普京还为保加利亚准备了一个能源合作的大礼包,与保加利亚在能源方面成功地签署了3项协议:保俄两国合作建设南部天然气管道协议、就布-亚石油管道工程成立国际项目公司协议以及建造“贝列内”核电站的基本协议(19)。

其中,在会谈结束前最后一刻才达成一致的南部天然气管道协议具有非常重要意义(20)。该管道北至奥地利,南到意大利,计划年输送天然气约300亿立方米,建成后不仅使保加利亚真正成为东南欧最重要的能源过境中心,而且使俄罗斯输往欧洲的油气管线形成一个环状,俄将掌握输欧能源的主动权,而保加利亚也拥有50%的股份(21),称得上达到了双赢。

2009年2月6日,“保加利亚年”也在莫斯科如期举行,俄罗斯和保加利亚总统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剪彩。两国总统一起祝贺俄罗斯和保加利亚人民在俄罗斯举办“保加利亚年”,一起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庆祝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梅德韦杰夫总统表示:“建立在共同历史经验和相似的精神文化基础之上的真诚而深厚的友谊使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紧密相连。”他说:“2008年举办的保加利亚‘俄罗斯年’令人印象深刻,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活动推动了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两国地区之间、友好城市之间、工商界之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数十万人彼此增进了对两国传统和现代生活的了解。”(22)

一切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没有历史问题的纠结,再加上两国领导人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使得两国关系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得以顺利发展,而文化互动更加促进了这种良性关系的深化,这是俄罗斯与保加利亚两国关系顺利发展的最大特点。

同样的特点在俄罗斯与斯洛文尼亚的关系中也体现出来。

在与中、东欧诸多国家的关系中,俄罗斯与斯洛文尼亚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称得上是最稳定、发展最正常的一对。近十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把斯洛文尼亚视为中欧地区最可靠的合作伙伴,十分关注斯洛文尼亚的发展。用斯洛文尼亚驻俄罗斯大使季米特里·鲁贝尔的话来说:“斯俄关系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好极了。”(23)“斯洛文尼亚与俄罗斯之间不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24)。斯洛文尼亚外交部长甚至把两国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的2001年称之为“俄罗斯与斯洛文尼亚两国的爱之年”(25)。政治关系发生质的飞跃是最显著的特点。从普京上台后的2000年开始,两国之间的高层互动就十分频繁。2000年7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率先访问了斯洛文尼亚。紧接着于2001年1月,时任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的谢列兹尼奥夫也对斯洛文尼亚进行了访问。此后斯洛文尼亚总理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连续两次会面,使两国关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第一次是2001年2月,普京利用访问奥地利的机会,在一个叫圣安图安(Сент-Антуан)的小镇上,与斯洛文尼亚总理雅奈兹·德尔诺夫舍克(26)见了面。同年3月,斯洛文尼亚总理回访了俄罗斯。6月16日,普京和美国总统小布什把普京接任后与美国总统首次会晤的地点选在了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市郊的布尔多城堡,使卢布尔雅那一举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7月,斯洛文尼亚外交部长鲁佩尔访问了俄罗斯。

2002年9月12日,是俄罗斯与斯洛文尼亚两国关系历史中的重要时刻,斯洛文尼亚总理Я.德尔诺夫舍克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0年来斯洛文尼亚国家总理首次访问俄罗斯。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友好关系与合作的宣言;10天之后的9月22日,斯洛文尼亚首任总统米兰·库昌正式访问了俄罗斯(27)。此后,包括高层访问在内的各种政治互访更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够通过政治对话得到圆满有效的解决。仅在2003年,斯洛文尼亚总理就两次访问了俄罗斯。过后不久,斯洛文尼亚总统和外交部长也相继访问了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库德林和外交部长伊万诺夫以及其他俄罗斯高官也相继对斯洛文尼亚进行了友好访问。在访问期间,伊万诺夫表示,俄罗斯与斯洛文尼亚之间的关系堪称样板,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28)。

斯洛文尼亚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原来是前南斯拉夫六个加盟共和国当中的一个,经济发展优于其他五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1992年5月,斯洛文尼亚加入联合国,同年与俄罗斯建立了外交关系。作为一个人口只有200万的年轻国家,斯洛文尼亚近20年来一直实行平衡的外交政策,坚持睦邻友好。除了致力于全面融入欧盟体系,积极发展同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和美国、中国的关系,注重发展与其他原南斯拉夫国家关系,积极参与协调西巴尔干事务及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以外,对于发展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更加重视,把俄罗斯视之为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斯洛文尼亚与俄罗斯亲近,其中的原因,除了首先是在语言和文化上同属斯拉夫一脉外,两国人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形成了相近的思想和精神模式。斯洛文尼亚国旗上白蓝红三种颜色与俄罗斯的国旗一模一样,只是上下排列顺序不同。除此以外,在近代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史中,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刺激性的事件,像俄罗斯与其他国家那样。由于斯洛文尼亚的外交决策基本上没有受到加入北约、欧盟等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把斯视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对于其回归欧洲的诉求也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斯洛文尼亚虽然是个小国,但在巴尔干地区以及科索沃以及达尔富尔地区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上始终与俄罗斯保持相同立场,使俄罗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底气更足。

2004年5月1日,斯洛文尼亚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家,在五个斯拉夫民族的国家中先行了一步。

2006年,斯洛文尼亚大选中左派获胜执掌政权后,采取了对俄罗斯更加友好的外交政策,把与俄罗斯的关系提升到优先的地位,认为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决定着欧盟的未来,是欧洲安全和成功的重要因素。以这样的思想为主导,斯洛文尼亚的外交政策本着现实主义和互相考虑各自利益的精神,与俄罗斯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十分顺利。政治合作从议会、国防部、司法部、文化教育科学部等部门,扩展到地区的层面,双边互动逐年增多,连续不断,在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十分罕见。

在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外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2年9月12日,斯洛文尼亚和俄罗斯总统在莫斯科签订了斯洛文尼亚与俄罗斯友好关系与合作宣言,两国之间的议会以及民间往来更加活跃。在友好宣言的框架之下,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长期坚持不断,形式多种多样化。2004年,根据两国总统的倡议还成立了“斯拉夫文化论坛”,总部设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这对拉近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2005年斯洛文尼亚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了斯洛文尼亚文化日活动,俄罗斯于2006年也在斯洛文尼亚的新戈里察(Нова-Горица)举办了俄罗斯文化日活动,在首都卢布尔雅那举办了“莫斯科电影周”活动。

2010年上半年斯洛文尼亚参加在俄罗斯举办的各种活动就有:5月2~9日总统达尼洛·图尔克(29)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庆祝活动;5月11日,高等教育与科技部长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42届地区合作委员会会议;6月17日,总理鲍鲁特·巴霍尔参加了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14次经济论坛,并与俄罗斯总统举行了双边框架内的会谈。根据最近的调查表明,俄语在斯洛文尼亚重新受到青睐,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和德语的第三大外语。

如上所述,从普京接任的2000年开始,俄罗斯在经过十多年转型之痛之后,已经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反思,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与中东欧以及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上寻找原因,把俄罗斯与中东欧以及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为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四 几点结论

1.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都有改善相互关系的良好愿望,金融危机的爆发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俄罗斯以及包括欧盟在内的国家都积极调整自己的政策,以维护自身利益为重心,转对抗为对话与合作,使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成为可能。

2.新一代(冷战结束以后的第2~3代)领导人继位后,体现出思想更开放、战略更灵活、政策更务实等鲜明的特点,使当代国际政治充满新意与活力。中东欧国家普遍把加入北约和欧盟作为主要目标,效法西方的发展模式,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全盘西化。然而十几年过去,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回归欧洲的目标得以实现,但西方模式在中东欧地区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随着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相继就位,有许多国家开始反思历史,主动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出现了重回俄罗斯文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成为现实。

3.俄罗斯放下大国身段承认历史错误,解除了小国的戒心,开拓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充分利用能源和经济优势拉近关系,掌握主动,使地缘经济出现了以俄罗斯为中心的格局,文化影响力正在逐步恢复。俄罗斯实施的一套日趋完整的文化战略,改变了国家的形象。在重新为俄罗斯国家定位的同时,在对外关系,尤其是在对原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方面,以能源、经贸为武器,辅以强大的文化攻势,拉近了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地缘政治、文化环境,为俄罗斯民族的重新崛起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4.以斯拉夫同源文化为工具,俄罗斯充分发挥自身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逐步收复曾经有过的影响范围。把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的国教,在国内加强宗教文化普及教育,把东正教文化作为俄罗斯的国家思想基础,吸收教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建。通过理顺东正教与拜占庭、古罗马之间文化传承关系的脉络,普京拉近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国家定位的问题。通过明确俄罗斯的欧洲文化属性,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提出回归欧洲战略的同时,也解决了“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国际上,利用东正教会恢复和扩展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力,起到对外连接东正教文化国家,争夺主导世界宗教话语权,并逐步起到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抗衡的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普京的文化战略已经进入成熟期。2011年1月18日,俄罗斯第一所由东正教会创办的教会高校——俄罗斯东正教大学在莫斯科成立,莫斯科和全俄罗斯新任大牧首基里尔亲自进行注册登记,这标志着俄罗斯东正教正式进入高等教育系统,东正教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东正教正在成为俄罗斯发挥软实力作用的重要工具。

5.一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博弈在后苏联空间展开,以俄罗斯文化为首的斯拉夫文明和以欧洲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为另外一方的基督教文明,虽然同源,但竞争在所难免。两者能否和谐相处,值得关注。

文化的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俄罗斯想要实现自己以东正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战略,恢复俄罗斯在斯拉夫文化区域曾经有过的影响力,面对的挑战仍然严峻。

注释:

①Дн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писъменности и кулътуры,которые отмечаются с 18 по 31 мая2011 г, открылисъ в Москве форумом《Спавянская кулътура: истоки, традиц-ии,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В работе форума примут участи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из 12 стран.http://www.pravoslavie.ru《Новос-ти》46611.htm

②《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2000年6月28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弗·弗·普京签署),转引自[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对外政策十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③许华:《当今俄罗斯的国家形象问题》,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

④参阅“2005年致联邦议会的国情咨文(2005年4月25日)”,载《普京文集(2002~2008)》,第189页。

⑤《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2008年7月12日),转引自左凤荣《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52、432页。

⑥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Утверждена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А.Медведевым 12 июля 2008 г.

⑦В реализации 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йои стратегии Росс-ии кулътуре принадлежит особая ролъ.Позиции и авто-ритет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в мире определяются не толъко его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м весом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ми ресурсамм, но и кулътурным достоянием народ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чии.摘译自俄罗斯外交部网站。

⑧《безопасностъ через развитие》,《затратная конфр-онтация》. см. 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ая дея-телъностъ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2009 году.

⑨Основные наравлгния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сфер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кулътурно-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Утверждено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 А. Медведевым 18 декабря 2010 года).摘译自俄罗斯外交部网站。

⑩[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未来十年俄罗斯的周围世界——梅普组合的全球战略》,新华出版社2008年8月。

(11)См.: Основные наравлгния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йк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сфер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кулътурно-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12)同上。

(13)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国家的首脑聚集在一起,商讨建立独联体的事宜。他们要求专家按照联合体的模式准备文件,然后送到只有他们三人所在的房间。协议签署后,他们分别给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打电话,通报了苏联灭亡和独联体诞生的信息。

(14)参阅《世界新闻报》2007年10月24日。

(15)俄罗斯举办的“世界宗教领袖大会”于2006年7月3日至5日在莫斯科召开,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各派宗教领袖参加了大会。中国宗教代表团一行7人应邀出席大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阿訇任中国宗教代表团团长,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任代表团顾问。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主教团秘书长、云南教区马英林主教等随团出访。——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9.

(16)俄罗斯外交部网站。

(17)新华网,2008年1月18日。

(18)同上。

(19)所谓“布—亚石油管道”,就是俄罗斯与希腊和保加利亚三个国家共同签署的一项名为《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输油管道项目合作方成立国际设计公司的合同》。这项合同的正式签订,标志着该石油管道的铺设工作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这条管道东起保加利亚的黑海港口布尔加斯,西至希腊爱琴海东北部的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管道建成后,俄罗斯的原油将通过黑海用船运送至保加利亚布尔加斯港口,再通过这一管道输送到希腊和其他欧洲国家。布—亚石油管道全长277公里,计划投资8亿欧元,管道的设计年输油能力为3500万至5000万吨,预计2010年完工。

(20)这条石油输送管线也被称之为“南线”,既从俄罗斯的新罗西斯克穿越黑海海底铺设到保加利亚瓦尔那后,再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支线将经希腊通向意大利南部,另一条支线拟穿越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后,在斯洛文尼亚再建分支,分别通向意大利的北部和奥地利等西欧国家。最近俄罗斯又在积极游说塞尔维亚,以便购买塞尔维亚国家天然气公司51%的股份,如果并购成功,“南线”天然气管道将通过塞尔维亚,并在塞建设一个大型天然气库,使塞成为俄罗斯能源在西巴尔干地区的配送中心。2007年6月,时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兼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的梅德韦杰夫和意大利国家液体燃料公司(ENI)总裁斯卡罗尼在罗马签署了关于共同出资铺设这一管道的协议,总投资为10亿欧元,管道设计年输送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参阅《经济日报》2009年1月24日。

(21)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月19日。

(22)RUSNEWS. CN2009. 02. 06.

(23)www.ni-journal.ru/archive/56157ba6/dec149ae 2003 №6 Свободная трибуна.

(24)Газета Коммерсанты,№165(2678)от 12. 09. 2003.

(25)Независимая,2001-12-14.

(26)雅奈兹·德尔诺夫舍克,2002年11月当选斯洛文尼亚总统。

(27)www.vneshmarket.ru/content/document_r_2C460AA4

(28)Дебшар Франци, Словения и Россия:перспективы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свабодная трибуна. 2003. № 6.

(29)达尼洛·图尔克(Danilo Turk)——1952年2月出生,1975年毕业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法学院,1992年至2000年,担任斯洛文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2000年至2005年担任负责政治事务的联合国助理秘书长,2007年11月,当选为斯洛文尼亚总统。

    进入专题: 俄罗斯   文化战略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9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年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