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人喜欢谈“普适价值”,尤其是我们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把“自由”当作普适价值。“自由”固然是一种普适价值,但我提出,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比如“仁义礼智信”也是普适价值。简单讲,“仁”是仁者爱人,义是讲道义、讲义气,礼是循礼仪、讲礼貌,智就是有智慧,信是讲诚信。其中没有一样不是常识,不是普适的吧?!
其中,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是价值观,“礼”是形式制度。
五四提出“打倒孔家店”后,儒家就一直被国人误解、污名化。“礼教吃人”、“嘴上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儒家的美好价值全变味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很多,我认为要从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否则,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理解中国文化的。
西方哲学有一个逻各斯中心主义,立足的是个体中心思维,自由主义就是基于个体的价值体系:自由当然是个体的自由,平等当然是一个个体追求与另一个个体的平等地位。西方人用一个“平等”、一个“自由”的价值观,就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冲击得支离破碎。的确,这些价值观简单明了、易懂易学,也很容易满足个人的欲求。
而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我总结为“双向互动思维”,比如我们说“仁者爱人”,当然是讲两个人的关系,儒家的一切价值理念都是基于这种相互之间的爱的,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这种对称的词语比比皆是,明显区别于西方人的个体思维。我们说“父慈子孝”,“慈”不是父亲对自己的慈,而是对儿子的慈,“孝”也不是儿子对自己的孝,而是对父亲的孝,优先强调对对方的爱和责任,在爱别人的时候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爱,子孝也是以父慈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是双向互动思维。
在接受了西方个体价值理念的现代中国人看来,这种“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是不好被人理解接受的,因为他们觉得其中包括了不平等、不自由的因素,甚至构成了等级专制、束缚桎梏。五四以来,中国人正是在追求西式平等、自由的过程中,来打倒儒家的价值观的。
这种双向互动思维,不但体现在儒家文化中,还渗透在其它思想派别的理念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有时是唱反调的,道家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家有些反礼仪倾向,更接近于西方的自由主义,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比如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生好入名山游,五岳寻仙不辞远”,鲜明体现了道家的价值追求。
西方的自由主义,我们听得最多的是: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妨碍他人的自由。道家追求的自由,当然是以不侵害他人为前提,但道家还有一个天道的约束。我认为道家对自由的追求,可以称之为“天道自由主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天人合一”。人要顺应天道,在天道运行中追求自由,可谓“道生自由”。
现代很多人说中国的“天人合一”好虚无缥缈的,但现代自然科学证明,天人合一是有科学道理的。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宇宙能量、天体引力、宇宙射线、粒子流的影响,人和天有着太多的联系的。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这个小宇宙其实是天这个大宇宙的产物,要受到天的约束。最直观的,就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温度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寒暑变化,人的身体生理也在适应这个变化。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天共存的宇宙景观。
最近看了一则微薄:宋朝的时候,一个农夫获得很好的收成,一个读书人就对他说:“你获得丰收,当感谢上天的恩赐啊。”农夫说,这粮食是是我辛勤耕耘的结果,和上天有什么关系呢!农夫是无知无畏,读书人通晓大道,说得很对,粮食的确是上天恩赐的结果。如果没有太阳的强大能量,几乎就没有地球上一切的植物动物。天(太阳)慷慨无私地发出光热,赐予人类能量,故人类应该感恩天、敬畏天。人本身就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得天地之灵秀啊。反之,如果人逆天而行,是要遭到天的惩罚的,比如现代人类利用科学技术造成愈来愈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在戕害人类自身的生存。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所以,如果说儒家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就主要研究人与天的关系。其中都有一种双向互动思维。古人说,人道本于天道,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思维方式的同构性。后来,两者又相互融合,就有儒释道三家并存的现象。湖南人周敦颐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年的理学。
从这种双向互动思维出发,儒家和道家形成了中国人的普适价值观,我认为这种普适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包容西方的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甚至是高于西方的普适价值的。西方文化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更加强调关系整体(道家文化也强调关系整体,就是人和宇宙的关系整体)。很多人就质疑,儒家的这种文化价值观,会不会淹没和吞噬个体的价值?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情的。我们不是常说,尊重他人,就是更好地尊重自己;而你如果一味为自己着想,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人会反问,儒家的文化价值这么好,为什么会在近代衰落,得不到发扬光大?我以为问题出在制度上,没有一种好的制度保障这些文化价值的落实。中国古代政治积累了很多宪政经验,但也有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我们不必苛责古人;现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西方人的价值观、制度优势在冲击着古老文明的中国,这造成了很多恶果也提供了新的制度变革的契机,也是好事情。也许现在正是最好的思想变革、制度创新之时机!
最近很多儒家学者如蒋庆、秋风、陈明、余樟法、齐义虎等人,甚至自由主义的学者都在倡导或者关注“儒家宪政”,希望把儒家的文化价值和西方的宪政制度结合起来。我们最近办了一个大同思想网,也是希望在立足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宪政民主的实践和实现。
有个儒家学者提出,宪政就是当今最大的礼仪制度、最大的“礼制”,我深为赞同。我们今天探讨重建礼仪,固然要从生活礼仪开始重建,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建立宪政以复兴礼仪,也只有一种好的制度才能保障中华文化价值的实现。我们又说,“宪政”就是“限政”,就是要限制公权力,而当今破坏礼仪、毁礼最严重的就是官员,所以,面对强大的官僚权力,如果没有宪政的确立,怎么能真正全面地重建礼仪呢?
愿与同道一起,推进宪政建设和礼仪复兴。
本文是枕戈在湖南红网黄守愚、流云组织的“乐道读书会”上,就“重建礼仪与君子之风”作的发言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