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中国各地反日游行不断上演,而中国渔民千帆竞发至钓鱼岛,双方政务船只游弋于钓鱼岛周边海域。由钓鱼岛争端引发的外交危机不断升级,双方的危机管控也进入了关键时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反日情绪激荡的时刻需要更加冷静的反思,莫让战术性对抗掩盖了战略大棋局。
自9月15日,中国多地爆发比较极端的反日游行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为反日情绪降温的趋势。尤其是在9月18日,“理性爱国”成为不少民众的共识,而官方出动了大量警力规制游行活动,防止此前出现的打砸抢烧事件重演。自9月11日,日本野田政府与栗原家族签订“购岛”协议以来,中日关系在建交40周年之际降至冰点,中日关系离着“不惑”越来越远。
法国大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说,历史事件是尘埃。在微博的时代,任何重大事件都是在被消费,新闻泡沫化并不能掩盖历史发展的“静水深流”。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甚至打砸抢都不会改变中国,乃至东亚的战略格局,有智慧的民族会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比如二战之后的德国与法国。
回顾半年来,钓鱼岛一步步成为中日关系的“地雷”,几个无人居住的小岛成为战略棋局中的关键棋子,这种场景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东亚合作、美国的战略调整都受制于钓鱼岛这颗棋子。
5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日韩首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原则上通过了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的计划,东亚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上日程。这次的钓鱼岛危机,则导致中日多种渠道的交流被中止或者暂停,重新修复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中日两国分居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两国的经济总量堪比美国,遗憾的是,两国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持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但是本国货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却无足轻重。日元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化基本失败,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刚刚起步,“清迈协议”只是东亚货币合作的雏形。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吊诡的是,东亚国家纷纷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2.0版”在东亚复活了。换句话说,全球经济最具有活力的东亚成为美元货币圈。
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尤其是FTA与货币合作都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步骤,也是东亚迈向自立的基础所在。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独大的种种弊端,中日韩的FTA谈判、货币互换协议以及互相持有对方国债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货币合作之难在于,货币是一种信用,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才能真正展开货币合作。因此,货币合作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议题,更是政治互信的表现。钓鱼岛危机已经让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大为降低,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日两国还将停留在美元货币圈之内。
对日本的反感与厌恶似乎成为众多中国人的“潜意识”,各种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成为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素材。但无论是否喜欢日本,中国都无法选择自己的邻居,而且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邻居。国际关系的历史中一种存在着一种地缘政治的信条,虽然信息时代已经让地理决定论不再那么有说服力,但是,地缘依然是构成了国际交往的棋局,各国不过是棋局上的棋子。
欧洲一体化有赖于法德轴心,其在东亚的映像,就是中国和日本。相比于德国,日本在对待侵略问题上一直暧昧,没有向东亚邻国作出明确的道歉,对曾经的罪责也缺少彻底的反省。正因为如此,日本很难成为东亚合作的领袖,因为失去了道义的制高点。时至今日,日本依然严重依附于美国,这不能不说是日本付出的代价。上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迅速崛起,而德国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成功地和邻国组建起了一个欧元区,而日本则踯躅不前。日本之所以不道歉,有很多原因,从地缘政治上来看,日本更像欧洲的英国,而不是德国。英国一直是欧洲一体化的投机者与搅局者,而不是建设者。
2010年中国成为东亚第一大经济体,无论在地缘还是经济实力上,中国与德国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换言之,中国需要向德国学习。今天,德国已经成为欧盟的领袖,回首六十多年前,德国更像是欧洲的弃儿。为了融入欧洲,德国做出了不可胜数的妥协,强大起来的德国也没有向自己的邻居彰显自己的野心,德国与波兰的边界已经变动,但是德国人并没有要求收回“失地”。如果欧洲国家也坚持“历史边疆论”,今日的欧洲还将打成一锅粥。
要成为地区大国,就需要提供公共品,而最重要的公共品就是信誉和安全感,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能够率先建成,与中国的的妥协与自我节制密不可分。在历史上,德国一直面临着地缘政治上的困局,铁血宰相俾斯麦曾经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大陆联盟体系”,但是依然没有破解这一安全难题,直到今天德国融入欧洲之后,这一难题才被解决。中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西北一线的大陆新月地带与东南沿海的新月地带相互映衬,都承载了沉重的地缘压力。破解难题之法在于以德为师,建立一个亚太的合作与安全网络,中国将成为这一网络的核心所在。
如果中国这一战略得以推行,美国的“战略再平衡”将难以推行下去。悲哀的是,钓鱼岛危机为美国的战略再平衡提供了契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国防部长帕内塔先后充当中日之间的调停人,无论成败与否,美国都站在了更有利的地位。美国最新式的战斗机、运输机以及导弹预警雷达部署在日本。日美安保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成为三方角力的焦点,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在看着美国人的嘴唇,是说YES还是NO。
美国在玩一个很复杂的游戏,中日之间保持适度的紧张,防止两国最终步入货币联盟的殿堂,是美国的根本目标。但是,两国交恶,甚至出现军事摩擦,美国就不得不选边站,因为日美之间有军事同盟条约。无论希拉里还是帕内塔都有意降低中日对峙的调门,防止危机失控,遗憾的是,二人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小小的钓鱼岛也会逼迫美国人反思,战略再平衡并非如想象那么简单,在一个复合相互依赖的多边关系之中,敌友难分,界限不明。
钓鱼岛危机客观上已经化解了美国对东亚合作的担忧,中日韩的FTA会延迟,而日本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动力却在增强,东亚地区依然持续着以美国为核心的轮毂结构。对于美国而言,保持现状可能是最优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中日两国会不会给帕内塔面子。“别了,帕内塔”,可能是中美日三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场景。(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