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海海面上的大规模军演和千艘渔船驶向钓鱼岛海域为标志,中国政府反制日本的“组合拳”已强力打出。
不仅出了拳,而且站了一个马步,因为无论从哪方面讲——钓鱼岛本身的实际权益,对周边其他声索国的威慑,再加上中日两国百年世仇等等——中国都只能继续保持当前的进攻态势,决不能后退半步。
这样一个动作,中国所期望的效果是什么呢?当然,最好的结果,是日本政坛右翼势力因此而受挫,野田内阁迫于内外压力,撤销“购岛”决议,将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拱手让给中国。
从中国方面近日来围绕钓鱼岛争端的媒体舆论上看,虽然没有把这个理想目标公开说出来,但一系列的言论,包括对中国此次出拳的欢呼喝彩,对日本右翼政客的严词警告,对中国很快取得胜利的乐观期待,都显示出了一种对于理想结果的心理预期。
不知道是故意忽视,还是视而不见,似乎很少有人谈到这样的现实:在钓鱼岛问题上对华强硬,早已成为日本朝野各界的共识。原本持温和立场的民主党被逼到了战线最前沿,后排急于上位的自民党诸位大佬则一个比一个更高调,只等上台后即开始强硬反击。那位公开打着个人算盘的石原慎太郎,竟能够像个“王位制造者”一样,游刃有余地驱赶着日本政坛各位人物纷纷向右转。
而在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日本社会的民意基础的明显转向。几个月前关于东京都购买钓鱼岛计划的雅虎网站民调显示,支持者高达九成以上,而对石原计划公开持反对意见的政客们,不是收到潮水般的投诉,就是在舆论压力下被迫道歉。
一个众所周知但也很少被提到的事实:在历年的民意调查中,对中国表示反感和厌恶的日本民众与对日本表示反感和厌恶的中国民众一样,始终占大多数。
对日本国内这一形势的真实意义,中国方面很可能有所估计不足。而到现在这个时候,若仍然只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固守着“大多数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要把反动政府和广大人民分开”这些长期以来默认的信条,无异于自欺欺人的鸵鸟。
必须要看到,在钓鱼岛争端中,无论是日本政府事前的主动挑衅,还是事后的强硬立场,其实都是对大力支持其强硬政策的民间势力的某种迎合。没有日本社会本身日益加深的右倾化和反华情绪,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不大可能如此膨胀,如此高调。而日本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右倾化转向,又正是近二十多年来形势变化的一个必然产物。
在日美竞争转向日中竞争之后
简单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导致日本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心理变化。从那时起,日本因和平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成功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逐渐消退。尤其是1996年日美安全体制的重新定义,为日本挑战美国地位的竞争彻底划上了句号。受到连续失败的打击,日本舆论开始出现了“第二次战败”之论。
进入21世纪后,新形势的出现,使得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开始摆脱日美竞争这个轴心,越来越以中国为导向。
中国高速崛起所带来的新形势,显见的方面,是中日两国相对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另一个不大被提及的方面,就是中国对于日本在战后反省和道歉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
众所周知,日本新保守主义势力一个核心的政治路线,就是通过包括修宪在内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在前期阶段,这个努力主要是在日美竞争的方向上展开的,但是九十年代的“第二次战败”等于是宣告了这条路线的失败。而几乎是与此同时,还不等日美同盟体制完全调整到共同对付中国的方向上,中国就提前完成了卡位,取代美国成为了横阻在日本通向政治大国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与美国相比,毫无疑问,中国在捍卫远东地区战后体制、压制日本的翻案倾向、强迫日本外交继续背负反省和谢罪的道义枷锁这几个方面,要严厉得多,坚定得多。这个现实,对于立足在危机意识和失败心理基础上日本右翼势力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完全无法忍受。
事情明摆着,在这个自负的、怀抱等级制世界观并且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民族眼中,败给美国后的民族危机,是担心日本沦为“二流国家”,而一旦日本在中日竞争中败北,中国代替美国成为日本的主要监管者、压制者,就等于是进一步沦为了“三流国家”。这将是对整个日本民族的毁灭性的心理冲击,对其最敏感的神经的强烈触动,所激起的反应也必将是全民族范围的,更为强烈的,决不只是几个右翼政客搞了什么言论煽动、议题绑架之类的个别问题。
为什么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议题?为什么无论什么人拿钓鱼岛争端来惹事生非一定会得手?为什么日本的新保守主义在从对抗美国转向对抗中国之后获得了远比以前更为广大的社会基础?看到了这一点,也就看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实,这就是中日两国当前反映在钓鱼岛问题表面对抗之下的那个深层对撞。理解了这个深层对撞的性质,其意义,其规模,其后果,也就理解了当前钓鱼岛争端的性质,其意义,其规模,其后果。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说,要准备在钓鱼岛争端中打“持久战”,这点确实说对了。但如果仍然把日本的后续反应看成只是“日本一些政客还有更深的心机”的结果,将日本政客“借机扩充军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修改和平宪法的氛围”看成是日本无事生非,与中国方面的行动无关,那还是形势误判,没有理解这场“持久战”到底打的是什么。
现在,既然中国强力反制的“组合拳”已经打出,那么,一旦按“持久战”的方式打下去,就早晚会扩大成一场以日本对中国的“第二次战败”为最终战略目标的中国“第二次抗战”,到底打多长时间,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哪几个战场上展开,就看双方各自的战略战术运用了。
较弱的一方未必一定失败,较强的一方未必一定胜利,对此,历史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见证。
昨天恰逢中国的9-18“国耻日”,殷鉴不远,从现在开始,看中国如何做好准备,赢得这场“第二次抗战”!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