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在近日对陕西省安监总局局长杨达才的手表问题上,网友获得了一种巨大的监督成就感。
事情的发展似乎充满偶然,网友先是批评杨局长在车祸现场“不合时宜的微笑”,不满中意外发现他手上的豪华手表,进一步搜索,意外发现他竟然有5块不同的名贵表。舆论压力下杨局长以微访谈的形式回应质疑,称自己是爱表之人。事情进一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微访谈尚未结束,网友人肉出了杨局长更多的手表,陕西省纪委迅速介入调查。狼狈不堪的杨局长最新的解释是:儿子也是爱表之人,父子俩常换手表戴。
一步步的发展,戏剧性中似乎充满了偶然性。我觉得并非偶然,而是微博时代官员必然被汹涌的民意逼出来的窘态。手表不是内裤,无法遮掩起来,官员戴表了,戴了用自己的收入无法解释的一堆表,总会暴露的,总会被敏锐的网众发现并要一个说法。微博时代,网众有监督的冲动,有监督的技术,并且民间的监督力量都被微博凝聚成一种强大力量,有敏锐的发现者,有牛逼的搜索跟进者,有热情的围观者,这便成了杨局长们的灾难。
如当初周久耕因一包香烟而被查出很多腐败问题,导致香烟成为官场的敏感词,人人躲香烟惟恐不及一样,据说手表也已经成为敏感词,不少地方的官员开会时,合影时,上电视节目时,外出考察时,都有了一个条件反射般的动作:脱下手表,或捂住手表。有人戏称,瞧你们把我们的官员都逼成什么样子了。其实,不是网友逼人太甚,而是官员心里有鬼,害怕手表随时会成为影响自己仕途的一颗定时炸弹。
很多人把问题归咎于手表,其实,手表只是表象。几张手表的图片就把官员的形象打得落水流水狼狈不堪,源于官员财产不透明的制度。所以我说此次的手表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当官员财产不透明的制度,遭遇对官员充满不信任、对其财产充满好奇的微博时代,必然碰撞出手表的新闻火花。当充满监督热情的网众无法在制度中找到监督官员的途径时,他们会在官员身上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寻找监督的突破口,寻找腐败的蛛丝蚂迹,顺藤摸瓜并穷追不舍。可以看得见的手表,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
受到成功修理杨局长的激励,可想而知,网友会必然会扩大搜索范围,将这种监督模式复制到更多的官员身上。毕竟,这是官员防不胜防的,即使如今已有了“防搜索意识”,公开场合脱表或捂表,可是,以往视察和合影的照片,都是公开发表的,都没有反监督措施,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删图片又是无比艰难的事,难免要被抓住把柄。关键是,这种监督对微博是很简单的事,几张图片一搜索一一并列,甚至不用任何语言,问题自然暴露。
更让一些官员感到可怕的是,手表只是开始,没有财产公开,这样的人肉搜索和微博监督可能无休无止,官员会陷入这种防不胜防的焦虑之中,不知道自己身上哪一件东西会成为定时炸弹,被眼尖的网众顶成丑闻的主角。财产不公开,官员浑身都是敏感词,都可能像手表那样棘手麻烦。
手表,是看得见的奢侈品,看得见的问题线索,可浑身上下,看得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西装、领带、眼镜、皮鞋、手镯、衬衫,甚至金牙,手机,都可能成为麻烦。一般情况下,这些物品都没有问题,是正常的消费,可是,因为财产不公开,因为这种不透明之下公众对官员廉政与否的怀疑,这些物品都被敏感化了。无法看到银行的存款情况,也看不到子女配偶就业情况,看不到权力在幕后的交易,只能选择监督这些“在公开场合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无法监督财产,只能盯着手表了。这也是一种报复性的监督策略,看不到你的银行账户,就盯着你的手表,用手表倒逼你解释你的收入和财产,杨局长就在压力下不得不公开收入,称“自己年收入十七八万”。网众的另一逻辑是,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脚,腐败官员,总会在可见的地方露出马脚,总会在外在的装饰上不小心地暴露出来。于是,官员浑身上下都成了敏感词。
财产透明的情况下,当官员财产不是秘密,不是敏感词,一切自然会脱敏,收入和财产可以解释所有,一切都在阳光之下。透明,让手表见得了阳光,让金牙可以解释,让西装领带不会成为焦点。不必偷偷摸摸地戴名贵手表,不必遮遮掩掩地抽贵一点的香烟,我的收入,消费得起这些物品。财产和收入是公事,而戴表抽烟是私事,公归公私归私,公域可监督,私域的隐私则有保障,不会受到无休无止的人肉“纠缠”。
清廉的官员,能经得起网友最严苛的人肉搜索,有问题的必然不经一搜,这是对官员的一场考验。可是,这样牵涉隐私、在众目睽睽下被“剥光”的感觉,是很难受很难堪的。与其被人肉,不如主动申报和公开财产。身正不怕影子歪,既然有“经得起网络监督”的决心和自信,那么官员们就不妨主动公开自身的信息,在规范的制度途径中接受公众的监督,浑身上下都是敏感词的感觉是很难过的,被动挨搜中人人自危更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