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专讯)记者蒋兆勇、孙志、王德军北京二十三日专电
本月底,中央将举行高规格会议纪念“江八点”十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江八点”是在十年前两岸关系处于相对和缓的情况下提出的,1996年以后由于李登辉急剧转向台独路线,实施“江八点”的环境不利,一度有被空泛化的理解。但胡温全面接班后,对台政策的走向日渐清晰,在两岸关系中开始获得主动权,“江八点”的现实意义再度受到关注。尤其是反分裂国家法即将出台,重新认识并丰富“江八点”的内容对于理解这部立法具有关键意义。黄仁伟认为,在反分裂国家法的框架之下,扩展江八点的内涵,大陆可能走出一条以渐进统一战胜渐进“台独”的道路。
定义台海现状
黄仁伟分析说,首先,“江八点”对什么是台海现状有明确的说法,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海两岸目前处于分离状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虽然处于分离状态,但是在领土和主权意义上讲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目前台湾和大陆在领土和主权范畴上并没有分割。分离状态是指治理、治权的分离。也就是说台湾现在只有治权而没有主权,两岸是分离而不是分裂。
黄仁伟说,什么是台海现状,美国、大陆和台湾都各自有不同定义。以往来说,外界认为中国官方没有对台海现状进行明确定义,但实际上“江八点”早在十年前就对台海现状有了明确定义。再进一步说,反分裂国家法的功能之一就是不允许破坏这个现状。维持台海现状,对美国对台湾老百姓都有好处,对大陆、台湾、美国三方来说都是个均衡点。
什么是 “非和平方式”?
其次,“江八点”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对于其中“非和平方式”的提法,应该有所关注。这也是反分裂国家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江八点”用的是“非和平方式”,而没有使用“战争”、“武力”、“军事手段”等词语。“非和平方式”比战争方式的内涵更加宽泛,它不限于战争方式,实际上还包括一些介于和平和战争之间的状态,如经济制裁、军事威慑、大规模演习、局部封锁等等。只要没有开火,都是“非和平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 “台独”势力的高压、遏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反分裂国家法的内容应该比较广泛,绝对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一部战争动员令,不是宣战书。
其三,“江八点”提出,一个中国之下,什么都可以谈。这实际上在中共十四大就已经提出了。到“江八点”时更加明确提出。至于“什么都可以谈”,究竟包括那些话题和内容。2004年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两办”受权声明中具体展开了七点,甚至包括台湾在国际事务中与它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的定位,还有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等问题,都在“可以谈”的范围。“5•17声明”的内容,是不会过时的。
两岸经贸交流上的政治松绑
其四,“江八点”呼吁两岸经贸要摆脱政治的干扰。黄仁伟说,这句话首先针对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实际上,我们在思维方式上同样摆脱传统的政治干扰。针对台湾当局以政治干扰两岸经贸交流,当然要强调摆脱政治干扰的重要性,但对大陆来说也一样。比如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直飞的实现,就是摆脱政治干扰很好的一次突破和模式,即大陆没有预先设置政治前提,台湾也没有在“国际航线”与“国内航线”上过多纠缠,就是要促成春节包机这件事情本身的实现。 在事务性问题上不和政治挂钩,有人认为这是大陆在原则上退了一大步,实际上是两岸关系进了一大步。只要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事务,进展越多越快越好,越有利于两岸人民往来方便越好,开放度越大越好。
以 “去中国化”对抗中华文化自不量力
其五,“江八点”提出,“我们尊重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黄仁伟认为,这实际上已经给岛内所有的事务都留出了空间。台湾哪个政党上台,哪个政党下野,只要不破坏台海现状,都是台湾人民自己的选择。这就把“一国两制”非常具体化了,大陆不干预岛内具体的政治、选举、经济等事务。台湾人民选择好的领导,就有长远好处;选择麻烦制造者来做领导人,坚持“台独”目标制造危机,对大家来说都是灾难。“江八点”的提出在1995年,当时还没有民进党的两次上台。目前的岛内政治乱象,证明这句话更有现实意义了。
其六,“江八点”提出,两岸人民要共同维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当时提出这句话时,台湾还没有出现“去中国化”、“正名运动”等。现在台湾当局居然要去掉所有带 “中国”字眼的名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抹去无处不在的中华优秀文化。如台湾到处保留的妈祖文化,台北各条大街都是中国各省各市的名字,台湾海军的战舰都以岳飞、戚继光等爱国英雄命名,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黄仁伟教授认为,“台湾当局的做法是把台湾大多数民众都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去了”,“一部分台湾人即使不认同政治上‘一中’的概念,但他们在文化上都无法否认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人。如果搞“去中国化”,则所有的台湾人都找不到自身的文化归属,都变成文化孤儿了。”
试想,当年大陆搞“红海洋”、改地名也是很彻底的,到现在云消雾散,连一点遗留痕迹都难找。“这说明即使一时改成,也不可能永远留存。现在陈水扁等少数台独分子想搞‘正名’,实在是不自量力。”想通过一时的行政力量改变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不可能的。文化是超越所有阶级属性、政治党派、社会地位的东西,是几千年的沉淀,不是随意用政治力量可以抹杀的。
黄仁伟:渐进式统一有三大特色
(大公专讯)记者蒋兆勇、孙志、王德军北京二十三日专电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此间对本报记者表示,不管是“江八点”也好,不管是反分裂国家法也好,不管是两岸人民的直接往来也好,大陆走的路是用渐进的统一战胜渐进的“台独”。
经过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大陆逐渐认识到必须以渐进的统一来对付渐进的“台独”。渐进的“台独”是没有公开宣布的“台独”。对于渐进的统一来说,也不能到最后宣布统一的时候再开始统一的具体操作。实际上在正式统一前,两岸关系的所有发展都是渐进的统一。台湾搞渐进式“台独”,而大陆搞一锤定音的统一,是不可行的。要以渐进的统一来战胜渐进的“台独”。我们有些朋友认为,如果“台独”大陆就用武,就能解决问题;台湾必须按照我们的原则说话,才可以谈具体的事情,否则就拒绝与其谈所有的事情。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渐进统一。具体事务应尽量去做,实际上是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不断增多,有利于台独的因素就越来越少,渐进式统一就可能一步步地推进。
当然,也不能排除陈水扁铤而走险的可能性,所以需要反分裂国家法,黄仁伟教授认为。反分裂法“就好像给房子盖了一个房顶,在房间里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渐进式统一;没有反分裂法,就象没有房顶的房子。或者说,就象十字路口就没有红灯,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可以闯。反分裂法就是十字路口的红灯,它起的是警示性作用,谁闯这个红灯,谁就得负所有的责任。”
在这个前提下,有了反分裂国家法,大陆就可以不必在“三通”等具体议题上都与原则概念挂钩。不必要每次谈经济事务问题都要涉及政治议题。现在有了反分裂国家法,就是设定了底线,不会因为大陆在经济事务上采取弹性做法而给台独势力提供任何“政治口实”。因此,反分裂国家法是给两岸经贸交流和人民往来松绑,是给台湾人民以最大的实惠、稳定和安全。
渐进统一的特色在于:
第一,没有时间表,不是在规定时间里的统一;
第二,从基础做起,从人民往来、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做起,两岸越接近越交叉,才能越取得相互理解甚至谅解;
第三,渐进式统一,不是等到某一天正式宣布统一后开始的进程,而是在法律和政治的统一之前就一直在进行的。
政治统一就象一块巨大的坚冰,渐进统一是为融化这座冰山不断地加温,如果没有这个加温过程,坚冰只会越来越大。走渐进统一的道路,是为最终的政治统一创造条件。
“急独”逼生“急统”
黄仁伟表示,渐进式统一是在现存的框架下逐步改造,所以现存框架不会突变、剧变。这是两岸人民,甚至亚洲国家、美国等都可能慢慢适应、逐步接受的。突然的统一,对谁来说都有难度;渐进统一对两岸、亚洲,甚至整个世界都有好处。
反过来说,有时间表的“急统”不是大陆的最佳选择。“只有在‘急独’的情况下,才会有‘急统’”,“‘急统’是被‘急独’逼出来的”。正因为陈水扁有所谓的“急独”时间表,才会催生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就是针对“急独”的,也是支持渐进的和平统一的。大陆并不想“急统”,是因为对方想“急独”。
以渐进统一对付渐进独立,两岸就要进行和平竞赛。海峡两岸将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保持“和平共处”,通过“和平竞赛”和长时期的“和平过渡”,最终实现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