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被强势的欲望、念头、风俗、背景、观点、理论和价值观绑架着,尤其是在国家本位、集体本位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个人想获得好的欲望满足,想变得不无聊,太难了
7月18日,10:08,打开了百度搜索风云榜,排名第一的“实时热点”是《短裙半价公园》,搜索量已达75802次。
打开新闻一看,才知道它是一条广告——桂林一家5A级主题公园日前推出了一项优惠措施,规定7月份到8月份,凡是穿着长度不超过38厘米的短裙,年满18周岁以上的女性,都可以享受每人55元的半价票入园。
“七日关注”中排在第七名的《最牛辞职单》已被点击472738次,说的是微博上的一幅图片,上面的文字显示,员工贾某于2012年7月2日申请辞职,原因是“厂小,女孩少,不好泡妞”,几位主管给予批示同意,其中“表决意见”一栏,更是有主管用“极其够力”的笔迹写道,“是你自己没本事泡妞,不要怨天尤人”。
南方网报道的一条新闻——《雪糕碰了下 两女吵架一个半钟头至中暑》,让人很有点击的欲望。报道显示,7月17日,惠州最高温度达35℃。上午10点左右,两名女士因为一人不小心将雪糕擦到另一人身上,在大街上争吵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一人因中暑头晕倒地,被送进医院。目睹整个事件的刘先生称:“我活了42年,她们两个是我见过最无聊的人”。刘先生,你看完了全程?
三篇飘荡着浮躁气息的新闻,让我心情忽然沉重。关闭网页,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闷热的气流,混杂的噪音袭来,心中瞬间有点堵得慌。这样的天气已经持续了多天,难以名状的躁动勾画出整个社会的暗流。
“短裙半价公园”,诱发着食色男女的想象,刺激着他们的色欲,怂恿着他们激动的手指点开其中的文字,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广告:快来公园看超短裙的美女吧!有没有人想去看呢?有没有人去看了之后大呼过瘾,或者大呼上当呢?有没有人说“这广告太无聊了,从此不再被他们忽悠了”?有没有人想到“创意无限”的广告商想在民众的头脑中植入什么样的思维?有没有人想到民众的色欲永远都可以被人拿来炒作,拿来赚钱?
同样,“最牛辞职单”用冷笑话的表达方式,给亿万网友制造了爆笑的猛料。贾某的真性情,直接地表达了打工一族的内心渴望:工作和异性满足,一个都不能少。更让人捂紧笑得发疼的肚皮的是领导的“表决意见”,那十足的笔力,飞扬的笔迹,语气坚决,判断肯定,把贾某的辞职说成是贾某一个人的过错:能力不够和心态不正。有没有人认为贾某的理由是否充分,他作为年轻人的性需求是否站得住脚?有没有人觉得贾某的理由太可笑了?有没有人看出领导们批示背后暗藏的玄机,不管员工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否决,因为员工能力不够,心态不正?有没有人看出弱势的员工也开始在强大的领导面前正大光明地争取自己的性权益了?有没有人看出那强大的领导依旧那么刻板、固执、保守,甚至不解风情?
因为雪糕碰撞而发生90分钟争吵的两位女士,活生生地上演了一幕中国式无聊剧。有没有人想到两人无聊的背后掩藏着什么见怪不怪的秘密?有没有人想到这样的无聊在中国的大地上每天上演多少起,浪费多少时间,产生多少悲剧,消灭了多少份信任?有没有人想到中国式无聊剧的上演与鲁迅先生眼中的“中国人围观”是多么的相似?有没有人想到这种围观的层次至少有三个:在场的人围观、国内听说这个事件的人围观、国外听说这个事件的人围观?有没有人想到已经有很多人利用这种无聊制造更多的“更无聊”来满足中国人的无聊需求,进而赚了大把的钞票?
我想说的是,在“短裙半价公园”中,谁在给我们提供性教育的素材,谁在满足我们的性欲,谁又在把我们的性欲引向他们遥控的频道?我们的家庭告诉我们性是什么了吗?我们的学校设置了性教育学科的考试了吗?我们的社会做好了理直气壮地接受性教育的准备了吗?都做得不够好,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才给商人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和渠道。当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这个社会的性教育水平。如果家庭、学校、政府都不关心人的性教育问题,那对不起,商人说,“我来提供。不过,我的首要目的是赚钱”。
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当然也不会提供多么好的性教育材料,如果性教育与赚钱相抵触,那么不好意思,性教育的可能性就被放弃,这一点在“最牛辞职单”中表现明显,那领导的选择其实就是在否定年轻人的性需求。在领导眼中,年轻打工族的问题都是打工者自己的问题,领导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也许这些领导以前也没有受到过好的性教育,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从性教育的受害者意义上看,那领导和贾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熏陶,以及随之孕育出的理性素质,那么无聊的争斗就会在情绪的牵引下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小小的雪糕相碰,激发出如此强大的情绪力量和时间消耗,暴露的是两人理性素质的不强。而类似的事件在中国随处可见,说明这种理性素质的不强在中国大面积存在。拥有此类情绪的民众,能配一个什么样的政府与之保持和谐相处呢?
每一种不满的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对性教育不满意是这样,对性欲的不满足是这样,对生活产生无聊感也是这样。谁对这样的机遇最敏感?当然是商人。商人有狗一样的鼻子,鹰一样的眼睛,虎一样的竞争压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本能是赚钱第一,期望他们心甘情愿地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件可笑的事情。所以,他们在解决各种不满意问题的过程中,只要赚钱,就一哄而上,一旦赚钱的动力没有了,也就不会去“管闲事”了。
从商人那里汲取经验的媒体也有比较敏锐的嗅觉,它们一方面曝光种种不满意的事实,提供解决不满意问题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想尽办法找到生存下去的物质条件,所以他们在“君子爱说,取之有道”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那些它们花了大力气,乃至生命危险曝光重大事实的新闻,值得阅读和赞赏,而那些“标题党”的新闻也是被它们给传播起来的。
比较而言,政府的嗅觉不敏锐。庞大的行政系统和官僚气息笼罩着公务员的心灵,使他们选择性地“报喜不报忧”。在现实的决策中,他们又选择性地解决那些怨气最大的问题,所以它们一次又一次忽视、错过、放弃很多好的提供满足的机会。当然,它们也有好的一方面,因为公共服务的责任被不容置疑地压在了它们的肩上,所以它们也会在躲无可躲的情况下被逼着做一些改观。因而,想尽办法,逼着他们去做,让它们躲无可躲,就成了民众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最不灵敏的是芸芸众生。纸面上说,每个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被强势的欲望、念头、风俗、背景、观点、理论和价值观绑架着,尤其是在国家本位、集体本位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个人想获得好的欲望满足,想变得不无聊,太难了。但是,突破这张大网的束缚也不是没有机会,那就是自我教育,唤醒自我,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理性,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自由小天地,如果再有影响周围人的少许责任感和行动,就很靠谱了。长期来看,个人自我的成长最容易钓到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