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回家过年的十大焦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20 次 更新时间:2014-01-15 09:44

进入专题: 回家过年  

刘锋  

 

春去春又来,年味渐浓,游子的小心脏砰砰砰地乱跳,刹那间,鼻子酸涩,两行相思泪竟要夺眶而出。转过头来想,回家不易,焦虑涟涟,叹一口气,忐忑地等待年关的到来。

 

坐车难

过去,父母在,不远游,回家过年不难,没有交通上的忧虑。今天,父母在,多远游,为机会,为挣钱,为自由,想回家,跋山涉水,反而不易。为买一张火车票,游子伤透了脑筋,有人还研究出了买票攻略,都到攻略层面了,此事大了。按说每天发售743万张票,咋就不能有自己一张呢?耐不住回家的人多。据铁路部门预测,2014年买火车票的人次,又要同比增加1893万人次,达到2.58亿人次。人数如此之多,若是热门线路、车次,买票更难。加之,买票时要身份证件验证,网上买票时不停地刷屏的人多,系统运行慢,网银常卡壳,退票捡漏的时间点难以把握等,使想买火车票回家的人身心疲惫。

为何不坐飞机回家?飞机票贵不说,还有就是去飞机场,候机,不确定性的天气,下飞机后回偏僻一点的老家,都不太容易。坐不了飞机,坐汽车如何?坐汽车,短途还好,长途太不安全,怕出事故,怕遇上小偷、抢劫的。想来想去,坐火车性价比较高,但又不好买票。这就是现实。花时间,花精力,费耐心,等好运,都齐了,才能买上一张回家的票。

 

没赚多少钱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得好,可是口袋空空,回家过年,还是有点不好意思,面子上也挂不住。一般出门在外,就觉得外面能多挣点钱,如果没挣到钱,那回家被人问起,就太难堪了。在一个"低头向钱看,抬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钱看"的年代,没有钱的人回家过年,无疑要受不少附加的罪。因为没钱,别人可能看低你,甚至嘲笑你、贬低你。

没钱的话,咋孝敬父母、长辈?咋给孩子们压岁钱?咋去亲戚朋友家去串门?咋在同学、兄弟、朋友面前大气说话?

也许你会说,回家过年,讲的是一个"情"字。在亲情、乡情、友情面前,怎么能谈钱?太庸俗了。可是,在市场经济向钱看30多年里,许多"情"都被金钱腐蚀了,不再纯粹了。如果还有那么一点残留的、原生态的"情"没被金钱玷污的话,那真是回家的最大享受了。有句歌词说:"我的爱、我的梦、我的家,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情在,就一样;情不在,就不一样。

 

没有对象

这几年老是听说"租个男朋友回家过年"、"租个女朋友回家过年"的故事。又要见到父母,又要见到故乡的人,可是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那些关心自己的人,甚至对不起"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熟悉的目光,心底的恋爱观念,汇聚成现实的压力,让回家过年的心紧张不安。

在外工作、打工,没有房子,没有相当的物质条件,再加上交友圈子小,工作忙,自己要求的标准高或比较特别,找一个对象、恋人真的很难。一个博士男同学,在京工作多年,收入也还不错,有车子,没有房子,经人介绍,也认识了一些女孩子,但总是只开花、不结果。他自己总结教训,就是因为没有房子。一想到家里父母的唠叨,这个同学就只有叹气,叹气,还是叹气。

难道就得着急找对象吗?难道年龄大就是问题吗?难道物质条件就是恋爱前提吗?难道就不可以单身一人吗?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考虑。但是回家过年时,面对熟人的一句询问:"你还没有对象吗?"只有当事人知道其中滋味。

 

路上没有WIFI

拿着一只智能手机,在大城市过惯了有WIFI(无线局域网)的日子,突然要回家过几天没有WIFI的日子,心里一下子还很不适应。在有WIFI的地方,拿着手机、电脑等,免费网游天下,发微博、发微信,随时看遍感兴趣的地方,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一种依赖互联网的习惯。大脑的细胞都与互联网联接在一起了,没有了网络,就没有了生活,很多人就是这样的思维。

很多人从大城市回家,一般回到很少有WIFI的家乡,智能的手机不再智能了,好像与世界隔离了一样,心里很难受。有人说,手机付费上网也行啊,关键是平常还没有养成付费消费的习惯,一下子付出很多钱,而且网速不一定很流畅,心里有不少顾忌,自由受限的感觉油然而生。吃惯了免费午餐的人,一下子让他付费了,多少还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

倘若将来因为某个缘故,这个世界突然没有互联网了,人类如何生活?难道就没有办法活了吗?没有互联网的吵闹,头脑是否可以清静一点?没有互联网的争先恐后,心灵是否可以慢慢地品尝一点悠闲?没有互联网的隐私偷窥,自由是否可以更有保障一点?可是,对于那些已将互联网融入血液的人来说,那回家过年几天没有WIFI的日子是难熬的。

 

不想回爱人的老家

已经结婚了,但是夫妻双方的老家不在一个地方,有的甚至相距几千里地。男女双方都有父母在各自的老家,都想过年回家孝顺父母,都想回家看看那充满美好童年回忆的老家。过年回谁的老家?男方说,"嫁鸡随鸡",回他的老家;女方说,"你要是爱我,就随我到我的老家"。矛盾产生了,到底去谁的老家?

常见的办法是,今年回男方老家,明年回女方老家,轮流制,体现男女平等。也有的做法是,不过年的时候回男方老家,过年的时候回女方老家,或者相反。可是,生活中的平等并不是常态。当一方强迫另一方回自己的老家时,另一方又不答应,争吵就来了,小事就变大了。

老家相距太远,风俗习惯必然不同。假设女方可能不太理解、不太喜欢男方老家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这种风俗习惯还有某种落后性、愚昧性,与现代文明潮流不相符的时候,女方可能就会排斥回男方老家过年。如果男方再强迫,可能就会危及婚姻稳定。其中男女双方的商量、沟通,乃至与双方父母的商量、沟通就很重要。有时,人的头脑、思维,以及被传统观念塑造的性格,很难在短时期内转变,这就增加了男女双方矛盾的多发性。

回家过年,不简单。不同风俗习惯的碰撞、冲突,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男女双方不同过年观念的冲突,在夫妻双方身上表现出来,就很让人焦虑。

 

留守的孩子对爸妈很陌生

孩子是爸妈的孩子,爸妈是孩子的爸妈,这是摆脱不了的血缘关系。到了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上,血缘关系还在,但另一股血液却逆势而流--与爸妈越来越生疏的心理血液在加速流淌。血缘意义上的爸妈,却成了自己孩子心理意义上的陌生人,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过了年,许多孩子的爸妈都到城里打工了。据一家北京的咨询机构调查,中国现在与农民工父母分开居住的儿童总共约有6100万,约占全中国儿童总数的22%,中国农村儿童总数的38%。这些爸妈平时通过电话给自己的孩子传去几句关心的话,一年过去了,才能回家看一看孩子,抚摸一下孩子,与孩子一起吃饭、生活几天。这仅有的几天,太少了,不足以弥补孩子的心理缺失。

户籍受限、生活成本高、孩子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让许多爸妈无法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在城市。这些爸妈尽不到做父母的培养、教育责任,他们的孩子又享受不到父爱、母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爸妈不亲,从心里疏远爸妈,有的孩子甚至辍学、心理变态、走上邪路。一到过年回家,这些爸妈就会带着愧疚、焦虑的心情回去,还可能会自言自语: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吃了那么多苦,还会认爸妈吗?自己的孩子还会有前途吗?

 

怕走亲戚

回家过年了,一般还得走亲戚。走亲戚,不能空手去,多少得拿点东西,算是懂礼节。如果亲戚很多,这花销也不小。如果再有一些晚辈的孩子们,要不要给他们红包、压岁钱,也得仔细盘算才好。如果这些礼节做得不到位,可能还会给亲戚留下苛责的话柄。

礼节得用心做到,还得用心回答亲戚的问话。比如,"你现在工资有多少?""去年赚了多少钱?""你干到了啥职务?""那谁谁是咱们家乡的大官,你找他帮忙了吗?""找到对象了吗?""生了孩子吗?""买了房子吗?""你大侄子哪天到你工作的城市上学,你得帮忙,好不好?"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关心话,都是些世俗功利的大实话,躲不过去,如果回答得不合亲戚心意,亲戚就会不高兴。

走亲戚,也免不了吃饭、喝酒。一家一家地吃,一顿一顿地吃,直吃得肚大腰圆、脂肪厚,有时还得呕吐几次。亲戚比亲戚,若是在一家吃了,被另一家知道了,不去吃,就不合适,有看不起人之嫌。在比较传统的地方,上桌吃饭,还得讲政治,得论辈分、论头衔、论资历、论收入,有很多女性大厨忙活了半天,还是不被允许同桌吃饭。这饭吃得糟心!另外,许多爱美的人士,过完了年,还得想许多难受的办法减减肥。

 

回不了家

过年到了,有人回得了家,有人回不了家。回不了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在外当兵值勤的,有工作脱不开身的,有趁机赚钱的,有买不上票的,有交通不便的,有不喜欢回家的,有父母接过来一起住的,有出外旅游的,等等。其中,想回家,又因客观原因回不了家的,最闹心。

古时候,诗人们常写几句文字,表达回不了家的忧思。比如,唐朝中期的戴叔伦,就在《除夜宿石头驿》一诗中说:"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其中有无限的感慨、凄凉、孤苦之情,在年关来临之时,透过笔锋、文字婉转地流淌出来。再如,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在《除夜o旅馆寒灯独不眠》一诗中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自古相思最难受,尤其是万家团圆的年关到来之时,时空不能统一,身在异乡的游子任凭孤寂泛滥,摇摇晃晃地在相思的折磨中度过那个关口。今人不比古人,可能写不了那样的诗歌,但却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传递回不了家的遗憾和寂寥。

那短暂的几天,在外地的他就是回不了家,年味隆隆,触情生情,加倍地想家,那种情形,那种难受劲,只有当事人心里明白是咋个辛苦法。

 

大城市空了

不管多难,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回家过年了,于是,大城市空了。像"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一到过年,就特别寂寥。送牛奶的不见了,清洁工不见了,小时工不见了,建筑工不见了,足疗工不见了,技术工不见了,保姆、厨师、服务员、收费员、小贩不见了,连汽车也少了,马路也不堵了,空旷了,寂静了,但大城市好像失去了精气神一样。

大城市,权力集中,资源多,机会多,人口多,许多外地人不得不来这里找活路。但是,大城市终究不是自己的家,这里没有许多外地人想要的户口、房子、市民待遇,这里只是挣钱、活命的地方。一到过年,再难的路,也想要回去,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乡,回到那个感觉有情有义、有人味的家乡。

大城市,少的是家人,少的是温馨的回忆,少的是家的温暖,这是大城市的缺陷。什么时候,大城市能让外地人变成本地市民了,让"外地人"变成一个历史概念了,市民要么在大城市过年,要么到外地旅游了,什么时候,大城市就不会在过年时空荡荡的了,就不会失魂落魄的了。

 

年过得太快

回到了家,渐渐习惯了,时间老人却又残酷地催人离家,太难受。只是几天的相聚,不管是欢歌笑语,还是争吵不休,都不怎么想离开家乡,因为这里有温暖人心的地方,人性就是这样。

不想去挤火车,不想回到大城市,不想早起床,不想去吃盒饭,不想去挤地铁、公交,不想去做那些重复而又无聊的工作,不想触摸陌生地方的横眉冷对、人情冷暖,不想在竞争的快车道上玩命拼杀,太多的不想,自己都无法做主。没办法,叹一口气,把过年当做一次充电,忍着太多的悲苦,重又上路,再去过一个春秋。

多年以后,后代们看到今天这些奔波于两地、多地之间过年的人,也许会体会到一句话的含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史太久远,不能想太多。今天就在手中,情愿不情愿,自己都会被拖入进步主义、发展主义、积极主义的洪流,唯有想想办法,动动手,认真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基本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从五味杂陈的年味中苏醒过来,走好下一年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路。


    进入专题: 回家过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48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经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