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最优化原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人们对系统进行研究和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发挥最优的功能。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要选择最优的方案,才能使系统具有最优功能。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系统不同的要素可以发出不同的功能;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的方式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功能。用系统的这一理论来研究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明确:一要研究人才由哪些要素组成,二要研究各个要素如何组合,方能发挥人才系统的最佳功能。
一、人才系统的组成要素
笔者认为,要使儿童得到最优发展,首先要研究儿童在社会上成人、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德(思想品德)、智(智能结构)、体(身体素质)、美(审美能力)、劳(劳动能力)、个(个性品质即非智力因素)、知(知识结构)等七个要素。这七个基本要素构成七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由若干个子要素构成,各种要素的不同搭配,及不同的组合方式就构成了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不同人才。
1、思想品德是人的方向系统。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正确方向前进,以免误入歧途。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是一个“社会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思想品德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人才的成长起着统帅作用。
2、智能结构是人的效能系统。智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要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没有它,就会严重地影响活动的效率,以致使这些活动无法顺利进行。那么智力包括哪些基本因素呢?一般地讲,包括了观察力、忘记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智力由以上这五种因素组成。这五种能力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在智力结构中各起一定的作用。智力的水平取决于这五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一个人如果善于将各种能力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有关的任务,我们就说他有某方面的才能。才能是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它是一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因素,军事家靠的是军事才能,音乐家靠的是音乐才能,教育家靠的是教育才能。智能结构是一个人的机器系统。一个人要真正成才,必须建立一个围绕完成专业任务所需要的多因素、多序列、多层次的智能结构。此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境下被激发,去解决总是或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他认为人主要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家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每个人都具备所有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的不同,八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由于神经系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部位或者说“智能中心”,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发,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指导,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
3、身体素质是人的基础系统。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生来就具有哪些解剖生理特点,它是人成才的物质系统,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条件的。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明确指出: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说明了体育的重要性,很难想象一个体弱多病的人,能有充足的精力去从事繁重的知识学习、社交活动、生产劳动等从事人类的工作。体育还是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品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能增强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保证人体机能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体育还能增强孩子心脏工作的能力,增强机体的机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各部分各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学校体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的教育。
4、审美能力是人的调节系统。审美能力的主要作用是使人获得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以满足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斯宾塞把人类生活分为五个方面,认为“闲暇时间消遣和娱乐”是人类“完满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指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不仅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对社会已有的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在充分的自由时间内,个人除了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并且通过各种文化和娱乐活动还从事着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承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享受活动。马克思曾提醒人们:个人不应该再当自己肉体需要的奴隶,而应该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能力。因此马克思认为: “因为要有多方面的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因此,对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完整和全面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必须在“与此相应的一切个人的自由时间内,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并且使用大家能享用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如果没能对人类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可悲的事情。他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此,“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5、劳动素质是人的生存系统。人类活动不外有两大领域,即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由此,人的活动能力的发展也分为两个相应不同的层次。物质活动即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劳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贩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因此,劳动将永远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人的发展也将永远包括劳动能力这一基本内容,这是人的发展永远不可摆脱的自然必然性。同时,劳动又是人获得发展的基本途径,因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并表现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因此,要使人的自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必须要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活动。
6、个性品质(非智力因素)是人的动力系统。个性指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即一个人除了智能因素以外的其他一切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兴趣等多方面。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决定人的一切活动。诸如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是人们行动的原始动力,发起者和推动者,尽管它不直接介入学习,但它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个体行动的进行,是个体行动的“总指挥”,它决定个体的一切行为表现。个性是一个人成才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人成才最原始、最恒久的动力,是人们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总态度,我们对外界事物采取这种态度而非那种态度,大都是源于我们的个性。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个性品质的外部表现。个性有优良个性:如永不泯灭的信心,乐观积极和进取,持之以恒的决心,勇于探索的精神,只争朝夕的激情,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等,也有不良个性:如懒散、易怒、优柔寡断、粗心、马虎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儿童的优良个性,克服不良个性。
7、知识结构是人的材料系统。“一个空洞的大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 知识结构是求知者头脑中所吸收的各种知识的构成状况。人类社会在生产活动中,逐步积累了社会生产经验及生活经验,形成文化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转化为个体的知识、技能,使个体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科学和技术,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或使个体应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及创造发明。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人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原则
系统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依赖于结构,所以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各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我们除了分析人才系统的组成要素之外,还必须研究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人才的优化发展,人才系统各个要素的组合还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全面发展原则。系统是由众多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集合体,没有要素或单个要素没有复合,则不能构成系统。子系统薄弱,影响和制约着总系统的水平。因此,教育必须促进孩子各个子系统的全面发展,既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否则就是片面发展。
二是个性发展原则。系统各个要素的最佳功能并不等于系统的最佳功能,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人的最优发展,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的观点是错误的。系统论指出,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条件下,系统各要素具有非对称、不均匀、不平衡性。为此笔者提出了人才最优发展的第二条原则-----个性发展原则(又称主导性发展原则)。该原则要求组成人才的各个要素,不是平均发展,平分秋色,而是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各有主次,各有轻重,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获得突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最终实现孩子的最优发展。 比如艺术家以美育为主,体育人才以体育为主。
三是和谐发展原则。系统的最优化原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人们对系统进行研究和改造的最终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目标。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要选择最优的方案,才能使系统具有最优功能。系统协同论指出,当子系统之间没有形成协同时,系统呈现不出整体性质,系统是无序的。当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时,系统就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结构。根据这个理论,笔者提出了儿童最优培养的第四条原则-------和谐发展原则,该原则要求人才系统的各要素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各要素之间必须对称平衡、相宜相生、和衷共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不能失衡,不能相互矛盾,实现人才的最优发展,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四是同向发展原则。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即目标,它在系统中发挥着启动、导向、激励、聚合和衡量作用。没有目的,各要素将是一盘散沙,系统就不能存在和运转。根据这个理论,笔者提出人才培养的第三条原则------同向发展原则:该原则要求人才系统内的各要素都要围绕将这个人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才这个目标统筹运动,在确定或调整各要素的具体目标时必须服从这个总目标。
全面发展、主导性发展(个性发展)、同向发展、和谐发展四者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主导性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和基础,而主导性则是全面发展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全面性发展的主导性发展是一种歧形的发展,是一种片面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一经风吹雨打就倒塌了。全面性发展与主导性发展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扎实,特长方能显彰,基础不实,特长只是昙花一现。如果用“多能一专”这句话来说,“多能”是全面发展的话,那么,“一专”就是“主导性原则”。如果说,全面发展就是将个体培养成人,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主导性发展就是将个体培养成才,成为一个有特长,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成人+成才=人才,就是一个合格且有特长的人。同向发展、和谐发展则是全面发展和主导性发展的保障。如果说全面性发展培养的是通才,主导性发展培养的是专才,那么违背了同向发展、和谐发展原则,则可能培养出危险人才。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因此,一个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主动克服自己弱点的意识,不能做好互相的补位和衔接,也难以达到系统的最优化。
三、小结
总之,有奇补的中药不下十种,而集天下十补于一方,并非十分大补。优化一个系统不仅要考察组成它的要素,更要紧的是还要调整它们的结构。好的组合是靠要素的融洽和交织。只有要素间相得益彰才能使组合发挥良好效益。事物组合中,每个要素都处于特定的联系之中,要素的同步合作是组合功能指标之所在,只有和谐互补才使高山流水各展其美。如果要素间缺乏共同目标和合作基础却强行组合,不仅互不补偿和汲取,还会形成耗散。因此,一个人才不仅要全面发展,还要主导性发展,同向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最优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家庭教育目标”:教育就是要促进孩子德(思想品德)、智(智能结构)、体(身体素质)、美(审美能力)、劳(劳动能力)、个(个性品质从此又称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知(知识结构)的最优发展(包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同向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