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现在中国近代以来属于很奇特的现象,俩次高热热,热度持续时间都不短。第一次,在其本人活着的时候,尤其从年轻时候开始成名。“清华四杰”之说,“授中的教授”说,傅斯年的“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说集中代表其受欢迎程度。第二次,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差不多近三十年的时间。受到国内文人学者的广泛追捧,至今热度不减。
陈寅恪为何两次高热?此话题几乎少见人涉及到,即使谈了也无非是中西学术功底之深厚,无人超越的老生常谈。
陈的高热现象,从历史背景来看,其得益于同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深厚的国学修养。这也是“清华四杰”“清华三巨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分子今天依然闪光的原因。
陈与别人不同的是其“官二代”的特殊背景,那个时代的官二代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不去谋取官位,而热衷于革新、革命的新潮,陈的善于思考个性加上深厚的家庭熏陶,父辈祖辈的影响,信息资源比一般人了解得多,使得其有先天的优势留学、游学,把过去中国古代的国内游变成中国历史第一次被打开大门之后的国际游。从先天优势说,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学术的捷足先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是陈热原因。
陈的学术思想到底有多高?西方游学使得陈第一次了解西方治学的方法。“陈寅恪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从历史学、哲学的角度,陈成为中国历史打开国门,本土学者深入西方学习,并吸收和借鉴为中国所用的第一人。他站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严复、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的肩膀上的学习,早期学习国外的中国人,基本以表面了解外国为主,历史文化的研究到了陈寅恪才得以深入。
陈的著作可谓不少,《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论再生缘》、《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纵观陈的著作,有如下特点:一、历史以朝代史为主,如唐政治史。没有更宽视角的中国历史全貌的大视野,不管对错。这是大家的素质要求。二、侧重文学层面东西多。陶渊明、柳如是、再生缘即反应此特色。这些研究更是体现陈自己的爱好,而非国家最需整体思考的全体爱好。换句话说,陈寅恪学术所留下的充其量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爱好层面的学术,而无关于西方对中国冲击之后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整体深层思考,即使这些学术在当时水平新鲜而受欢迎。其思考的深度比不是不是“四杰”,不是“教授的教授”的梁漱溟,梁的论述是从整体论局部。
无论是陈活着的时候,还是去世半个世纪后,从大的历史文化的视角看其学术,似乎也没有值得称颂的大观念大思维。这是实践检验给出的结果。
陈为何热?文人溢美之辞很多,“中国文化托命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只是文人们的感情宣泄和寄托。何也?绝大多数文人们无深厚家学,无海外广泛游历,无家庭熏陶带来的骨子里面的傲气。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人阶层的偶像。尽管这个偶像只可以看,不可以学。尽管这个偶像对社会要求有符合时代大的思考的人看来有点虚,中看不中用,但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文人们没有标杆,需要偶像。
陈活着的时候情况是这样,即使在今天,新的全球化大变革人类需要新思考的严峻形势,一大批丧失思考能力的学者仍需要偶像,这是陈寅恪热在当下的根本原因。陈作为一个文化偶像充其量是瓷器的,可观赏,但不可碰,碰了没意义。
一个没有思想利器的热门学者,毕竟是没有生命力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