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如何面对网络暴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78 次 更新时间:2012-04-19 09:51

进入专题: 网络暴民  

陈力丹 (进入专栏)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这两个词在网络时代常常被无限地放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受网络流言、谩骂所苦,另一方面,隐藏在网络背后的人们依旧在制造着源源不断的事件。当文字语言成为一种暴力,它便不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的共同问题。

那么,怎么样面对网络暴力,怎样避免网络暴力的蔓延,又怎样让自己不成为网络暴力的制造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恐怕还是一个长远问题。

暴力如何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如何礼让,也知道不该随便问别人的工资,不问女士的年龄,这是礼貌所在。但是在网络的空间中,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网络文化。

网络暴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往往是一条信息发出以后,很多人就假定这个信息是真实的,而采取一些行为。但是很多事件中都证明,初始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误导的。发布信息的人,有一些出于善意,但没有核实信息的来源,也有一些在主观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故意。

此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公正的现象,积蓄了较多的不满和情绪,这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一个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你可以通过网络倾诉缓解现实压力,但是这种倾诉本身,同样不能骚扰、打扰别人,特别是与你的情绪无关的人的安宁。

环境影响态度

网络暴力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由民间开始使用,后进入了学术界,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往往有平常生活中循规蹈矩,甚至温文尔雅的人在网络上就会成为谣言的制造者,谩骂者呢?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野兽,人本身具有两面性,而且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个道德水准普遍不高的社会中,当监督力量减弱的时候,即使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他对自我的控制力有时候也会大大减弱,这是一个心理学现象。在网络这个空间进行交流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超越日常的人们交往的底限,而出现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匿名的情况下。现在有不少人主张实名制,实际上实名制仅仅是实名注册,真正发言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网名,这些网名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面具。

群体并非乌合之众

网络事件往往是很多人参与的,谣言并非一个人制造和传播的。因此,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群体暴力,普通人更容易被人左右,盲目跟随,而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判断。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尽然,其根本还是环境在改变人。

前两天,有一个美国的电视台做了一个偷拍的节目,把50美元扔在地上,旁边还放了相关的票据证明等(那些票据证明钱是从哪个银行取出来的。美国法律规定,如果无法确定施主,钱可以归捡到的人)。结果所有发现的人都选择了等一下,看看有没有人找回来,然后就把钱送回银行,最后一个人是个老太太,身上只有7美元,非常穷,但即便如此,她依旧把钱送到银行。在这个事件中,偷拍是否值得提倡是一回事,但是所有不同的人却有相同的选择,表现出的是他们的法律素质,其中还有一位中国人。这种素质是环境影响,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缺乏的,或许正是这种环境。

信息时代的特殊领域

语言暴力其实从来都不缺,但是在网络时代,特别是一个畸形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往往就会被放大。

网络本身的特质,其实中外都一样,网络传播往往快速、简短,特别是像微博这样的平台,文字很少,往往表达情绪的色彩就比较重,多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容易随意地怀疑别人,也容易随意地相信一些负面消息,这一点上,中外都一样。

但是西方国家的网络暴力事件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他们还有更多的途径去表达,其他的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等等,同样开放,都可以表达意见。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媒体的开放不够,网络常常成为唯一的表达渠道,这使得网络的发展有点儿畸形。而且,对于网络的管理也跟不上,我们都知道,管理传播渠道的人往往年纪都比较大,在技术更新上,肯定跟不上年轻人,多数时候还是依靠陈旧的手法在管理,有人叫做“刻舟求剑”式的管理,自然对于网络暴力事件也就缺乏相应的手段。

知识分子应该带好头

有调查统计显示,年轻人占上网总人数较高的比重,但在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方面年轻人相对较弱,遇到问题往往情绪化。

目前来说,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较低,加之网络的特性,发言不受约束,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有人说网络暴力的产生和信息爆炸时代有关,以前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信息,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信息通畅,知道的多,可以评论的也就多了。其实不然,我们信息开放已经很久了,但除了正常的说话和讨论之外,发泄仍屡屡不断,所以,这还是道德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人首先应该带好头,现在有一些知名的文化人,知识分子本身常常在公共领域骂人,说话不文明,这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让人们觉得骂人是有见地的表现。

表面文明下的暴力

网络暴力的蔓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恐怕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网络暴力看似是针对个人,但,观众是谁呢?观众是整个社会的人。这些人实际上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在看哈哈。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失去道德感,失去对人的爱心,而且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是网络暴力对社会的一个根本的危害,而这个危害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因为这个事情没有摊在他头上,一旦摊他头上,恐怕就会深刻认识到这个暴力对社会的危害。

还有一些不是那么明显的暴力事件,后果同样严重,比如泄露他人隐私,表面上很文明,不过说了几句话,但是它的后果有时候是非常糟糕的,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这个暴力不是显示在字句上,而是它的后果。

法律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面对网络暴力泛滥的现象时,公权力、法律是最有效的救济,我们现有的民法,能够解决大部分网络暴力问题。但想要通过法律对于网络暴力现象形成约束力,还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比如在法治非常严厉的新加坡,前不久有新闻说一个留学生在新加坡骂一位老太太,结果随即就受到严厉的处罚。

但目前来说,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执法成本太高。就说人大门口,时常有人在那卖盗版光碟、办假证等,这都管不过来,更何况是网络上的事情呢。

不要让自己也成暴民

网络的形成确实给大部分网民带来了一个可以说话、交流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话别人能够看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房子里面自己对自己说话,任何传播一旦影响到别人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的传播道德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网络给了每个人表露心声的机会,但是,表露心声本身要有所克制,因为你的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

现在反对网络暴力,并不是不让人们在网上说话,而只是要求你在网上说的话文明一点,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这个绝不是要逼你走上绝路,而是使我们每个人能够畅所欲言地说话,而且还学会文明地说话。

守卫道德底限

现在上网的网民中未成年人的比重是相当高的,而网上这类行为很可能诱发未成年人去模仿。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一代人如果习惯于无法无天地在网上随意搜寻他人的隐私材料,那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认识就会大大降低。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是守卫底限,守卫底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是要尊重其他人的隐私。你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别人才有可能尊重你。

其实,大多数时候,是非对错都非常明显,个人的判断也并不难。真正的问题在于,道德的重建并不容易,整个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的不是口号,不是提倡,说多少空话套话都没什么作用。它是一个长远问题,需要从基础开始改变,比如教育,现在的道德教育如何,人们也都清楚,不从这里改变,如何提高道德水准。再如体制改革,这也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无数具体的努力。

如何面对网络侵害

如果遭遇到网络暴力,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对发表暴力语言的网站或是板块进行起诉,如果能够发现直接当事人,当然更好。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2005年9月陈堂发在博客网发现有人骂他是“烂人”“简直就是流氓”,为了防止这篇日志进一步传播,他就和中国博客网站进行了电话联系,告诉对方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要求立即删除,但是网站答复说,该帖不违反发帖规则,要求删帖必须提供你的身份证明。这样拖了十天,后面经过一系列的交涉,最后在2006年8月法院判决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天,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网上名誉权的胜诉案件,陈堂发本来就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副教授,研究的就是新闻法。

陈力丹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 北京晨报

晨报记者 周怀宗/整理

进入 陈力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网络暴民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媒体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45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