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电报道,方励之于4月6日在美国病逝,享年76岁。他这些年的逐渐销声匿迹,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移居美国的政治对抗者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
方励之曾是中国有名望的科学家,后来因从事政治对抗,受到美国驻华使馆的庇护。自近代以来,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的支持,在中国被习惯性看成很有分量的力量生成元素。在方励之前后去美国的那批对抗者后来都一事无成,渐被中国社会遗忘,其中一些默默客死他乡,这是很多人当初没想到的。
根本原因是今日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在正常的开放条件下,外部影响中国的能力总体上在下降。看上去又是全球化,又是互联网,外部的思想渗透无处不在,但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盘,实际上已历史性地牢牢把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当中国弱的时候,外部力量通过支持、庇护中国内部的各路精英而影响中国,是比较容易做的事。在一个多世纪里,这几乎成了一种模式。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则十分复杂。
当中国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并且与外部力量没有形成政治对立时,外部的这种庇护会相对单纯些。但随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出现,特别是随着中国逐渐崛起,这种庇护很快走形,成为外部力量与中国做地缘政治竞争的手段。
西方庇护最多的中国人是达赖喇嘛,西方对其他政治对抗者提供庇护时,考虑都差不多。这些人原来都曾在中国多少有一定影响,西方庇护他们,是希望能够维持、放大他们针对中国现行体制的对抗力量,增加与中国博弈的杠杆。
但达赖又何尝不是悲剧人物。他受西方支持了几十年,落了个表面风光,其实他的“事业”越来越无希望。他给中国添了些麻烦,但从历史的长距离看,这些麻烦就是他脱离中国社会时一些拖泥带水的挣扎,对历史的结果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
移居美国的那批“精英”,不如意的程度更甚。首先,他们的追求和用力与中国的前进没有合上拍子,甚至完全相逆,因此他们离开中国后,影响迅速溃散。西方也因此逐渐轻视他们,直到他们实际上被抛弃。
那批 “精英”在美国的遭遇提供了一个启示:对中国来说,少数人受外国庇护与国家对抗的模式难以为继,它总体看属于旧时代,是在往回走。而中国的前进风生水起。
中国早已走在改革开放的路上,社会多元化已成现实,知识分子合法影响国家的途径越来越多。很多关心国家命运的人,选择与国家的改革做建设性互动,在中国法律框架内推动民主建设。非跳到法律之外从事对抗活动,都不会有前途。
随着中国与西方的地缘政治竞争越来越明显,挟洋自重也将越来越不被中国主流社会接受。当年“跑出去”的政治人士,包括后来在国内受到西方支持的“异见人士”们都让人有脱离草根和主流的感觉,这是原因之一。
逝者已矣,愿活着的人更有理性。国家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梦想了一二百年,今天它就在眼前。支持它、推动它应是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行动。而且顺其势,个人力量才能激活。逆其行,个人的才干和生命只能空耗,最终被这个时代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