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在整整一年前,重庆官方宣布,重庆多个电视频道中能为外界观众所看到的卫视频道,将变成“红色频道”或曰“公益频道”、“公益电视台”,大量播放《天天红歌会》以及其它红色影视剧,而不再出现被其它媒体视为血液的商业广告,原本每年3亿多元的广告收入部分由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其它11个频道接济,部分将由政府掌握的财政来补贴。市长黄奇帆说,此举是向国际上的公共广播电视看齐。
然而,世事难料,此项举措如今已被该频道的一则广告打破:在发布“一把手”更迭消息的3月15日,重庆卫视在《重庆新闻联播》之后赫然播出了一条酒类广告。
去年此时,我写过文章《重庆卫视免播广告:向前走,向后走?》(发表时编辑改成《公共+独立=公益频道》),大意是说,诚如黄奇帆市长所言,西方国家都各有公益类的媒体,“如果资本主义社会在宣传它的宗旨的时候、做社会活动的时候,都能保证有一家电视台不做任何(商业)广告,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但是,重庆卫视要真正成为黄市长所说的“公益频道”、“公益电视台”,关键要看这个频道或电视台迈出的“改革”步伐是否能尊重新闻规律和实现编辑权自主。而我说的“向前走”,就是趋向于黄市长提到的日本NHK、英国BBC;“向后走”,则接近于另一个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无关的模式。而这个拒绝广告的宣传模式30年前在中国消失,今天似乎仅存于极少数国家,不值得回溯和效仿。
虽然一年时间尚不足以让我们全面评价重庆卫视的是非功过,但是我们至少会发现,重庆卫视这一年虽有大量打“公益”牌的节目,其中不乏名副其实的内容,但更多的是“长官意志型公益”节目,也就是“被公益”的内容,与常常曝光政府劣迹、令官方敢怒不敢言的BBC风马牛不相及。
另一方面,重庆卫视一年来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洁净”了荧屏,使观众免于恶俗和过量的广告之扰,却全无BBC那种高雅、雍容的气质以及相应的高人气,以至于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发表报道称,“重庆卫视目前的节目单,要么唱红歌,要么讲红事,说红人,节目内涵离所谓‘公共服务’其实很远。”到头来,重庆卫视收视率一降再降,惨跌至全国省级卫视倒数第二,被迫裁减员工,实在不足为奇。
其实,在当下的中国,媒体和文化不能脱离政治,但是,文化与政治也不是一些分殊和区隔都没有。在电视上,“主旋律”占领黄金时段是常态,但不能凭借长官意志无限扩张,而几乎覆盖所有内容。今天的电视就是中国社会的某种缩影,虽然最不为知识界看好(有“娱乐至死”首恶之称),但是一般大众占整个观众的百分比高得惊人。反映他们七情六欲的俗人生活、而不是某个时代某些人物“高大全”的内容不可或缺。我甚至猜想,弄得不好,重庆卫视那样的“被公益”内容编排,甚至还不如丰富了市民消费生活的广告内容来得受欢迎。
而正是重庆的政治与媒体和文化过于亲近,所以3•15那天一复播广告,就成了国内外关注的要闻,被微博上的各种人士作了政治化的解读。我也曾简评道:“好像(是)刚刚改革开放那一阵。”当然其中可能有过度阐释,但它无疑揭示了一个事实:重庆卫视即将回归正常,即新闻、娱乐加广告的三合一模式。这个模式曾经受到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大名人爱德华•默罗等许多老派记者和学者的深切忧虑和批评,但是更多的民众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根据经验法则选择次优和最不差:在此地虽然享受不到最优的BBC式服务,但坚决不要既不公益也不好看的电视“重庆模式”。来源: 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