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狼山:读《叔本华的悲观论集卷》之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82 次 更新时间:2012-03-23 17:14

进入专题: 叔本华  

单于狼山  

我一直对哲学心存感激。生而何为?无非是寻求一个生的意义不单是走完此生。始自中学,就有一些普及读本随时拿来翻阅,无事聊天也谈及人生,大人和师长多有诧异,很多年坚持下来自得其乐。

人自呱呱坠地,得父母荫翳渐而成人,经世折腾苦乐参半,大多数人在生老病死面前多有无助。国人多无神论者素无宗教传统,其实,肉身与精神纠缠,生难,死亦难。当前,国家步入改革中局,各种矛盾交织,个体生存危机加重,自然灾难、疾病、失业,困扰人心,特别是价值存在严重缺失,唯物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重商哲学的强力冲击下,伦理和社会价值体系面临重构。社会以国家意志发展经济复兴中华,这个集体无意识必然催生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为寻求生存的理由,各种伦理学意义和宗教意义回归——当下的《论语》热,少林寺热可见一斑,当然其中广大农村的迷信或“邪”教(疏于监管的小教小派)更是问题严重。

人生,无非两种观点,其一,无为说;其二,人定胜天说。佛家、道家强调无为,苦海无边,教人不争,使人知苦而惜生。近代西方文明强调人定胜天,教人索取,尤其是对自然的掠夺造成很多麻烦,地球变暖、环境污染、文明冲突、战争。当前国际环境极不和谐,国内经济发展衍生的负问题比比皆是,世界尤如一锅热粥。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思考,在思考中生活,这样心才不会矛盾以致失去方向陷入沉沦。我选择叔本华的悲观论,是源于我的悲情意识比较重,人处下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感慨良多。伦理意识,相对于80年代的我形如白纸。我们出生的时候,大凡国人都只有三口之家,再加上破除封建思想的时候一刀把几千年好的伦理全盘否了。田土下户,改革开放,工人、农民、教师、解放军、公务人员各司其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懈奋斗,但就是文明建设落后了。现在比较提倡文化建设了,在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泊来”的影视作品中还可见很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所以,我们打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根本是中国化的西学了。现在来读叔本华,只不过是补补气血,但在根本上的体质已经错过最佳时机了。

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郁愤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1818年叔本华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然而该书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由于没能找到这部巨著,所以,本人无幸读到叔本华思想的精华,倒是读了被收录在《叔本华的悲观论集卷》中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要求》,“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是第一位的东西,在这两篇论文中则成了后一位的东西。但正是由于这两篇论文是从这种所有人都会采用的一般立场出发的,因此仅管是经过了专门论述,它们还是变得易于理解,说服力也增强了,其重要性也得到了更多说明。因此可以把这两篇论文看作是对我的主要著作第四篇的补充。”虽然如此,还是花了我很多时间,现在仿佛也一知半解,但在论文中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无知者的批判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要求》包括:第一版序言。第一章,概念之规定。第二章,在自我意识面前的意志。第三章,在他物面前的意志(1)。第四章,在他物面前的意志(2)。第五章,结论和进一步的见解。其中序言部份主要是他回附挪威皇家科学院和丹麦科学院的意见以及对这两个论文源起的说明。第一章,介绍了两个基础概念,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我意识?它对后几章有规定性的意义。说到自由就会想到监狱,也会联想到自由飞翔的小鸟、游鱼,风,这都是自然的自由。除此之外还有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叔本华说道:“自然的人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而一个民族自由的含义则是:这个民族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遵循它自己的意志。”道德的自由是最高一级的自由,是由自由的意志决定的。在这里叔本华强调了必然性缺失对自由概念的意义,“自由就是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必然的,也就是不能依附于任何理由”。存在于偶然性中的自由意志不存在于自我意识之中。既而说明什么是自我意识(固有的意识与他物意识相反)摆出两篇论文的一个核心命题:“我能做我所想要的。”后面的章节即用大量篇幅证明他的观点。这个“我能做我所想要的”看似简单实际非常复杂,读完两篇论文之后再读一遍才略通大意。这里的“我能做”和“我想要的”并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前者包含着意志的影子,后者强调自我意识。

叔本华用动机和性格这两个维度诠释作为客体的他物意识即认识能力与天赋能力对意志自由不存在的探讨。由此联系到伦理的意义上来,动物只生活于现实之中,即使是最聪明的动物也遵循最直观的动机行为,而人的一切作为都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人的行为跟性格密切相关,性格只是动机可能性的综合形态,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所有的行为都源自于存在,人和他物意识作为客体被人这种区别于无机物,植物,低智能动物的抽象意识化并提升为社会、文学、艺术、国家等更高级意识形态,所以,必然的就与责任与道德发生联系。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要对性格负责对动机的后果负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手里有一把枪,根据“我能做我所想要的”的原则,他想要干嘛,也许去打死一只小鸟?也许去杀一个憎恶的仇人?也许饮弹自尽?而他能做的我们没有人知道,他在这种种动机之中他的意志并不是自由的他也不知该选择哪一种行为。但他可以什么也不做,他也可以什么都做,当然肯定不能先开枪结果了自己。叔本华要说明的是意志自由作为自我意识是不存在的,决定行为的是性格和动机这个强大的客体,而这个客体的强大同盟就是认识能力包括教育、宗教、政治、宣传。那么道德与伦理的意义何在呢?

“人们总是从我们所作所为认识我们是什么人,责任的意识与生命的道德倾向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想象的无限自由之上。”但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个体意识的动机无纯粹客观性和绝对强制力,只有主观的或相对强制性。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了收买你,我可以用一顿饭或让美女陪你喝咖啡,这样你即便没有动心,如果我许诺美女可以陪你上床,那么你就有可能被收买了,纵然没有成功但你已经动摇了。这个客观性再强烈也是相对的,动机会被另一个反动机所平衡,就像对待党的事业胜过生命的人,自杀或为了他人,为了共产主义,为了某种利益而牺牲生命连老虎凳上最厉害的痛苦也可以被纯粹的意志所克服了。这个动机超过任何诱惑,因为,他抱了必死的决心。叔本华最后得出结论:“人在任何时候只做他想做的,而且必然地去做。相反的,每个人只感觉他做的是他想做的,但这仅仅表明他的作为是他本质的表现。”

自由是神秘的。叔本华说,道德,鼓吹易,证明难。他一辈子聪明无双,孜孜以求,其实,就我来看反而是有为的表率。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来看待自已的自由和个人意志呢?当今天下,说到自由,美国是标榜,但不可避免的霸权主义还是多有非议。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定是恶。叔本华本性尚佛,但他的学说在说明作恶时却强调德行与罪恶相对于个体是天赋的,每个人刻意追求的目标是由天赋的性格决定了。他想要偷窃,他想要强奸,他想要杀人,他想要发动战争,也就是说人要从恶是命中注定的,说教和劝戒一点用处也没有,他只会改变手段从恶而不会为向善目的改变初衷。同时也说到基督教的忏悔不就是自期欺人了吗?

他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其后的尼采更是把这些理论发挥到极至,以致希特勒也受其影响,我想一个民族的唯意志造成的罪孽并不是叔本华想看到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叔本华的旷世奇才了。这不由得让我想到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催生了一个秦始皇一样。自由是相对的,中国的体制自有本民族的特质,我们民族有追求大同的意志。从新中国建立到如今,一些陋习朽制得以革除,但法治精神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荀子曾说,民富则国强。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家并未藏富于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大的利益集团分配过剩,而中底阶层,农民,弱势群体收入差距加大,贪污问题,环境污染等长期存在的外部因素导制个体危机感重。按照叔本华的观点,意志自由不存在自我意识受他物意识作用的原理,意志自由作为一种自然力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存在着,牛顿第二定律说,效果的程度总是和原因的程度完全相适应,后者的增强会引起前者的增强。那么国家在处理财富的时候就必然要想到安民富民。

人的意志自由是没有原因的,特别是以阶层或群体形式存在,人意志的四个区间分别是欲望、愉悦、忧愁、恐惧。当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幸福指数应该最佳,但随着忧愁系数增加,像物价飞涨,股市狂跌,住房天价,人们会就会恐慌。这一切都是欲望在其中推动也可以说是自由意志受他物意识强力作用下的反应。而原因与效果的因果律也不是完全均衡的,后果是它会爆裂。这让我们想到民国末期的时代风云。民不聊生的时候,人民就起来反抗。现实的直观世界这些问题当然不存在,但行为的结果只是一个现象,它有充足的理由或原因决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叔本华正是舍弃了黑格的理性而从偶然性中寻求答案,偶然是必然的因,外部量的变化势必引起内在质的诞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外部还有很多不利因素,但位卑勿忘国耻,生于忧串死于安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算我的一个人生追求。

    进入专题: 叔本华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155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