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台政策是否全面失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25 次 更新时间:2012-05-09 09:20

进入专题: 燕园文摘  

顾昕 (进入专栏)  

民进党在刚结束不久的台湾立委选举中大获全胜,引发各方就两岸局势展开热烈讨论。除北京官方表态之外,各方的主流解读之一,就是认定台湾选举结果昭示了中国对台政策的全面挫败。

基于此,各种北京应该调整对台政策的呼吁、批评和建议,开始涌现。这一讨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联合早报》为这一讨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平台。

中国对台政策的结构

毫无疑问,北京对台政策的确缺失不少。然而,迄今的批评意见,大多只是诟病这一政策的某些方面,缺乏对其结构的系统分析,有关建议也难免不着边际。

笔者曾在《联合早报》上撰文《台湾政治版图变色之后的中国对台政策》(12月7日《言论》版),简述中国对台政策为一个基石、两个支柱,然而由于篇幅和文章主题所限,未能周详。

一个基石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其具体内涵,中国副总理钱其琛有清楚的阐述,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原则具有相当包容性,亦即江泽民和朱镕基多次重申,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但是,“一个中国”要成为原则,就不能弹性无边,因此北京坚守一个底线,即“九二共识”。

所谓两大支柱,则是北京当前所执行的两大具体政策,即一方面拒绝同陈水扁政府进行政治谈判,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两岸的经贸往来。

中国对台政策的目标,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积极和长程的方面来看,则是追求和平统一,为此北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案;从消极和短程的方面来看,则是防范台湾独立,为此北京保留不放弃对台使用武力的权利。

并未全面失败

评估政策的成败,必须从政策的目标来衡量。如果把理应为长程目标的“和平统一”短期化,那么当然可以断言北京的政策遭到全面挫败。然而,笔者相信,北京绝对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和平统一指日可待。如果我们以防范台独这一短期目标来衡量,便可以断定北京并没有遭到挫败。笔者在《联合早报》曾撰文,论述民进党在立委席次上的大幅斩获并不代表台湾民意转向台独。近来不少台湾媒体也指出,民进党的胜利,乃是一种“技术性胜利”,即其竞选策略和战术的精灵高妙对比国民党的笨拙无力。

事实上,民进党以三成六的得票率获得近三成九的席次,充分坐实了这一观察。此外,这次选举的投票率仅达六成六,在台湾是较低的,而根据有关报道,多数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并没有千里迢迢地赶回台湾投票。这些未投票者,显然是泛蓝军的潜在大票仓。

不少人认为,北京未能促使台独支持率降低,因而可以认定其政策失败。但是,这一评估是把政策目标订立在对台湾政治的错误认知之上。不少有识之士指出,台湾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认同政治。多数支持民进党的选民,基于省籍情结,根本不会因经济等世俗因素而转移其选票。

由于这一结构性因素,民进党和李登辉等台独势力,每当选举必可通过操纵认同议题,轻易夺取三四成左右的选票。因此,台独支持率无法降低,乃是台湾历史塑造的结构性因素使然,并非北京政策无效的结果。

实际上,如果不一厢情愿,高标准严要求,那么中国对台政策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取得相当大的成功。回溯来看,台湾并非没有宣布独立的机会。如果台湾在六四之后宣布独立,其获得国际承认并取得成功的概率,要比现在为之更大。只要北京不好高鹜远,随着中国经济势力的增强,台湾岛就不可能越漂越远。

  

政策改弦更张不切实际

不少人呼吁中国改弦更张,调整对台政策,但多语焉不详。较为具体者,是建议北京主动打开僵局,同获得所谓“新民意支持”的陈水扁政府展开政治谈判。

然而,从策略思考的角度来看,这一建议最不切实际。

这一建议的提出者忽视了四点基本事实:

第一,两岸僵局的制造者是提出“两国论”的李登辉,维持者是执行“没有两国论的两国论政策”的陈水扁政府。

第二,对两岸僵局最忧心如焚的恰恰是台北,而不是北京。

第三,陈水扁当局经常宣称已经对北京释出了善意,但是相当一部分“善意”竟然是所谓的“不挑衅”,而且其“释出善意”的语言轻佻,挑衅性十足。

第四,陈水扁不仅拒绝接受内涵相当宽泛的“一个中国”原则,而且还否定了“九二共识”,实际上是把承认民进党津津乐道的“台湾已经独立,现在的名字叫中华民国”当成了两岸谈判的先决条件。

显然,民进党的目标是处心积虑地想把“和平分离”的议题送上谈判桌。北京怎会贸然跳入民进党的陷阱?

政策操盘有待改进

中国对台政策的框架没有必要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并不意味着其政策操盘(policyimplementation)没有改进的空间。

实际上,北京对台政策实施的拙劣,让许多支持中国统一的海内外人士,有亲痛仇快之感。其拙劣部分,正如许多批评者痛责的那样,集中在外交手腕和政治公关方面。例如,陈水扁的政治诚信在台湾已多有质疑,以致媒体有言“陈水扁唯一不变的是经常在变”。

如果中方能够引用台方的一些政治评论,而不是直斥其非,那么既表达了强硬立场,又显得客观而不失幽默感。

中方不善于政治公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官僚体系的老化和宁左勿右的意识形态宣传的积习。要根本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必须如同在经济事务方面一样,在对台事务方面,全面“与国际接轨”。

进入 顾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燕园文摘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9.html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