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四届中国记者节。由中央电视台推出、专家及观众推介的八名记者荣登2003年度中国记者风云榜。对榜中人物《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王克勤,其推介词如下:“‘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优秀的新闻人总是知难而上,有所不避。王克勤就是这样的人。”
贯穿王克勤14年记者生涯,他的笔始终在新闻与揭丑中实践“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等力作诠释了他的职业理想———“记者的职责在于深刻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当我知道这件事后我不能装聋作哑
2001年是王克勤的博弈之年。上半年曝光证券黑市,下半年揭露堡子黑幕。
2000年11月,投诉无门的受害股民找到“很有正义感的记者”王克勤。此时,王克勤所在报社已停发工资8个月,他正为寻觅饭碗焦灼。然而,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些比他更焦灼的股民。30多岁的杨宝兰头发白了一半。她哥哥供养她接受了高等教育,为报答哥哥,她将两个侄子接到身边,加上自己的孩子,3个孩子的学费负担让她瞒着丈夫拿出积蓄5万元炒股。面对3个孩子的前程,丈夫的疑心(怀疑她有外遇),家庭的毁灭,她说的一句话让王克勤肉跳:“这不是逼我跳黄河吗。”70多岁的李金花跳了黄河。她将一辈子积蓄4万元投入股市。在得知自己被骗之后,她还每天对老伴说去股市看看。回家时,又强颜欢笑对患心脏病的老伴“报喜”:“行情好着呢,又赚了。”儿子要结婚,跟妈要钱,老伴单位要卖房,也跟她要钱。交房款的最后期限,李金花在“脑袋发蒙”的情况下走到黄河边,径直走了下去……她被人救起。徐作刚在被骗之后精神失常,一年四季赤脚行走。60多岁的张东平借了外甥的钱,在无钱可还的情况下,亲外甥对她举起斧头。李学仁赔进50万,史芬兰赔进100万。还有用公款炒股的人,结果哑巴吃黄连。跳楼自杀、吃鼠药身亡、忧愤而死、妻离子散……输不起的老百姓。投注希望,回收绝望的人们在王克勤面前几乎都到了崩溃边缘,他们视王克勤为最后的希望。
“拼一下吧,也许拼得过,也许两败俱伤。”王克勤暂停寻找自己饭碗,进入黑市。如此选择,王克勤实话实说:“并不是自己觉悟高什么的,而是在我知道这件事后,我就不能装聋作哑。”大年三十,张东平的拜年电话又促王克勤向前迈了一步。他以下岗职工、生意人、上班族等身份与黑市经理、经纪人、操盘手亲密接触。据他了解:1996年始,兰州有50多家证券黑市,直接诈骗市民2万多人,洗钱八九亿之巨。4年来,受害股民报案、上访,结果都不了了之。黑恶分子依旧在阳光下明目张胆操盘,其因之一,墙壁上高悬的当地高官照片和题词是他们的护身符。一些政府主管部门惧于护身符不管不问。无奈之下,受害股民寻求媒体支持。王克勤注意到,几家媒体在措词谨慎的报道后中断下文。他获悉,某报记者给黑市老大念报社致歉信,这件有损新闻尊严的事让他“受辱受伤怒火中烧”。“我就不信老虎屁股还真摸不得了?!”此事,逼他再往前行。随调查深入,王克勤感到自己掉进“深不可测的黑窟窿”。“黑到家了。”他说。一天,王克勤目睹20多位股民与黑市老板理论。之后,三卡车“武警”将“闹事”股民带走。天天穿梭在各黑市的王克勤终被人识破,他受到黑老大警告:“你注意一点,不要胡整。”还有传言:将王克勤做掉。一天,王克勤接到一个电话:“你开个价,多少钱能停止你调查,30万?”王克勤幽默作答:“可惜得很,钱对我不好使啊!”“那好,你等着。”各黑市连缀成一张黑色的网,目标王克勤。势单力薄、没有退路的王克勤寻找同行支持。他找到老搭档、《中国经济时报》驻甘肃记者王宏。王宏也在关注此事。“一块干吧!”王宏说。
2001年元旦,王克勤、王宏找十几个受害股民了解情况。了解当中,两个恐吓电话打进来,二王继续。接着,他们又采访了几位经纪人。为使每一细节做到万无一失,王克勤制作了《兰州非法券商诈骗民众问题专案调查表》,复印1000份。在发放调查表过程中,王克勤及家属不断受到明暗骚扰,威胁日渐升级。王克勤请组织给予安全保护,但其答复令他周身寒彻:“管章子的人不在,你直接找管章子的人好了。”一天,两个家庭为他开“安理会”。妻子家全体成员一致反对他插手黑市:“你不为自己想,也要为老婆、孩子想想。”父亲虽认可儿子的功德之举,但忧心他“万一出事……”父亲嘱儿“要有勇有谋”。娘对儿子说:“儿呀,我咋越看你越像于成龙(电视剧里的清官)呢……你可要注意安全啊!”王克勤妻子,一个普通的护士,对丈夫之举没明确表态,却以这样的话宽慰身临战场的丈夫:“这些骗钱高手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不会蛮干的。”
1月17日,王克勤将妻儿送到外地:“让女人,孩子离开战场!”
2月3日,1.8万字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刊发《中国经济时报》。自此,黑市盖头被彻底揭开。随后,央视介入。2月9日,王克勤呼机上出现一行字:“我们已知道你的家庭地址,晚上,我们来接你的老婆孩子。”一小时后,又一恐吓电话打进:“我们要血洗你的家,你等着。”当晚,4名干警入住王家。不久,王克勤在办公室接到一自称黑市经纪人的“善意”电话:“有老板要出200万买你的人头,你可要小心啊!”王克勤的一个朋友在他身处险境中送他一支电击枪。该枪,王克勤佩戴半年之久。他携枪一天四趟接送孩子,一公里路,3个月风雨无阻。在惊恐中度日的王克勤给父母、妻儿写下遗书。挚友提醒他想明白自己的选择:“你今天这样子完全是自找的。如果你还继续自找的话,那你几十年都没安全保障,因你选的不是安全通道。另外,注定清贫、多舛。”此时,已被股民、黑市逼到危险通道上的王克勤的选择是继续:“我一个人的命能救两个人的命,十几个人的命,几十、上百,成千上万人的命,越多越有价值!”黑市虽被曝光,但“交易”还在继续。某黑市业务经理说:“谁跟我们作对,我们就把谁活埋。”王克勤决定奉陪到底:“他们不收,我也不收,难道报道完了就完事了吗?”王克勤仍然化装入市,暗访股民。
黑市在继续,王克勤明白:“是保护伞的护佑。”省政府某领导批评他:“你怎么吃着甘肃的饭,捣着甘肃的乱?”“你发稿为什么不请示有关部门呢?你有没有组织原则?”“你给甘肃惹了多大的乱,你知道这有多坏的政治影响吗?”四顶帽子扣在二王头上:一、报道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二、严重影响兰州乃至甘肃省的对外开放;三、打乱了政府打击证券黑市的部署,客观上起到为犯罪分子通风报信的作用,致使涉案人员外逃、资金转移;四、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此是非颠倒,王克勤称:“这是甘肃新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王克勤心灰意冷……所幸,朱镕基二次批示拨开二王头上乌云,王克勤“每天提着脑袋出门”的警惕之心随之安定下来。之后,兰州150多名犯罪分子受到惩处。
2001年,朱镕基下令整顿证券市场。该年,人称打黑惩恶年、整顿经济秩序年。26省市400余证券黑市得到整顿。年底,《财经》杂志评整顿兰州证券黑市为整顿经济秩序第一案。
2003年4月15日至20日,兰州中院分别对4起集资诈骗案做出一审判决,其中11人以“集资诈骗罪”被判刑。当年,王克勤以他作为一个记者的信仰“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直接挽救了受害股民数亿元损失,间接保住了两万股民的身家性命,推动政府动手除恶。同时,王克勤的名字被更多百姓铭记———“那帮坏蛋是他搞掉的”。然而,2001年10月,《甘肃经济日报》却令王克勤下岗。
-如果你的事解决不了,这药是我的
揭露证券黑市刚刚收笔。9月底,岷县堡子乡7位农民手捧状纸跪在王克勤面前:“王记者,你可得为我们做主啊!”该乡干部逼迫众乡亲选举“劣迹人”。不服者,刑法伺候。兹那村民蔡君瑞因交不起60多元承包费,被定为“劣迹人”。村干部说要数罪并罚。蔡君瑞被叫到蔡平科(村干部)家,数人齐上,将他打昏,冷水泼醒,醒后再打。乡派出所所长也逼他举报“劣迹人”,蔡君瑞摇头。“没有举报的可以,是罚款是拘留,你自己选择。”一想到皮肉之苦,蔡君瑞立刻借了200元高利贷。挨打群众中,蔡君瑞仅是其中一个。10个自然村共“选出”200多名“劣迹人”,打残打死十多位“劣迹人”。每个村都有逃往他乡请求“政治避难”的“劣迹人”……
王克勤笔锁堡子乡。
2001年10月1日国庆节、中秋节,王克勤前往堡子乡。10月3日上午11时,在蔡家湾社,王克勤先听到哭喊声,后见到一幕他称为“不能承受之重”的悲情场面。300多村民跪在他面前:“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呀!”“省上来的同志,我们真是太冤枉了,救救我们的命吧……”中国传统:上跪天灵,下跪父母。三四百人,甚至老人也跪在自己面前,王克勤承受不起。强迫自己“镇定镇定再镇定”的他从冤屈者手中接过一张张形状各异的状纸。农民出身的王克勤深谙国情、乡情———中国农民恪守传统“饿死不要饭,屈死不告状”。能忍则忍是祖辈习惯,告状则是忍无可忍。“这状纸不是字,是血是泪是恨。”
王克勤在堡子乡采访7天7夜。他描述:困得实在睁不开眼了,睡上三四个小时后,第一眼看到的是蹲在面柜前的一排乡亲们。采访路上,常有人“像从地里冒出来似的”拦住王克勤,从怀里掏出皱巴巴的状纸,请求王克勤“主持公道”。蔡玉田便是。2001年7月29日,蔡玉田收到“劣迹人”通知单附带900元罚款。一贫如洗的蔡玉田买了剧毒农药“3911”,准备到乡政府门口讨说法。王克勤接过蔡玉田手中农药:“如果你的事解决不了,这药是我的。”
10月17日,1.5万字的《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刊登《西部商报》。10月19日、22日,李岚清、温家宝分别批示:“派出得力干部到岷县微服私访,查明真实情况,严肃进行处理。同时深入了解当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情况,考察县、乡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水平,从而分析认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严重违背政策的问题,怎样吸取教训。调查结果望告。”随后,甘肃省调集6个部门50多人组成的调查组进驻堡子乡。
王克勤文章发表之际恰逢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核心“加强党风建设”。该文被称为“全国党风建设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10月底,王克勤连续接到堡子乡电话:“他们(乡、村干部)要把告状人的娃娃扔到洮河里。”“要把告状人送进‘炮弹场’(看守所)。”王克勤决定二上堡子。11月8日记者节。这天,他雇佣“三马子”(农用三轮车)前往下中寨村。路上,拉车农民突然问王克勤:“这儿有个马鸡湾社,有十几户人家,要不要去看一下。”“行。”王克勤同意。三马子掉头。事后得知,这个掉头使王克勤免于一场劫难。村民蔡含珠告知:“那天晚上,村干部王某带了几个人在山头上堆了一些大石头,只等王克勤经过……”
当晚,王克勤在杨俊平家的火炕上采访一通宵。有人手拿血衣来了,有人背着残废者来了,有人拖着断脚自己爬进来……煤油灯下,百姓再次期待“很有正义感的记者”主持公道。
11月22日,王克勤陪央视记者三往堡子。路遇梨树湾社村民杨金昌,他向恩人王克勤报喜:“村上退我父亲250元宅基地罚款,公安局退我200元,全乡农民承包费减少1/3……”乡亲们一致认同:“不是王记者的调查,堡子乡不知还要死多少人。”村民告诉王克勤:“乡里来了三级调查组,所有‘劣迹人’得到平反。13名横行乡里的恶霸受到法律制裁。”
“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王克勤再一次坚定信仰。
25日,王克勤病倒路上。在县医院就诊时,他被同事传呼:“你被单位开除了。”该消息让王克勤记起22日传言。那天,有村民问他:“听蔡支书讲,你被开除了?”王克勤笑:“怎么可能,我这不来了吗?”“蔡怎么知道的?”该问号,王克勤至今无解。晚10点多,王克勤打点滴时,几位乡亲敲他房门:“我们还有冤枉要诉……”王克勤请助手记录。体力实在不支时,妻子的话支撑着他:“你受了人家的跪,特别是长辈的跪,多苦多难你也得受。”
11月29日,在王克勤被开除公职第7天,50多名堡子乡农民敲锣打鼓给王克勤送匾———“一身正气,铁笔为民”。王克勤三下堡子,被农民喻为“就像当年包青天陈州放粮一样”。然而王克勤内心的酸楚却不足为外人道———“堡子”打破了他的饭碗。失去饭碗的王克勤彻悟“堡子名字及堡子事件,浸透‘中国’笔画”。
12月底,《中国经济时报》将王克勤调至北京。该报欣赏他“具有改良社会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及非凡的勇气”,王克勤对该报心存“知遇之恩”。
-群众利益无小事
2002年12月6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王克勤撰写的《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它以深度、广度、力度独家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作者形容出租车管理体制弊端———“富了老板,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其意义,普适全国。王克勤掀开的仅是全国黑幕的一角。该文发表在十六大闭幕不久,十六大核心内容之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王克勤以其力作拉开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4万字力作,王克勤采写4个月。他采访了100多位出租车司机、数十家出租车公司和众相关部门官员及专家学者,内容的扎实严谨受业内尊敬。每次采访,王克勤随身携带印泥,让对方签字画押。多年揭黑养成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避免一个螺丝钉的缺损搁浅了巨轮出航。”
该文发表第8天,温家宝就这篇利国利民利劳动者的文章批示:“出租车行业问题到了非管不可的程度,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调查拿出具体整改意见,以北京为试点,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2003年大年初一,朱镕基专门慰问北京出租车司机,并指出:“这个行业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确实需要大力改革。”两位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再次夯实王克勤信念“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
非典时期,新疆出租车司机代表进京,只为“见一面替他们说话的人”,他们给“替他们说话的人”一袋莫合烟丝,说是防非典。祈望王克勤身体健康,继续为他们说话。从安全区到疫区,万里捎烟,王克勤再一次“不能承受之重”。一位自称“读者”的人告知报社有出租车行业的既得利益者要整死王克勤,提醒报社保护王克勤安全。他解释提醒的理由:“因为这样的记者太少了。”
非典时期,憋在家中的王克勤想到父母,想到堡子乡众乡亲。国难面前,他深知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完善及倾斜对农村的打击,遂决定到甘肃最偏远、落后、贫穷之地看看非典时期的医疗现状。5月9日至14日,他在小关乡多民族贫困村大茨滩走访了40多家农户,接触了200多村民。该村有6个侏儒、9个盲人、2个痴呆者。40多岁的马哈力麦五岁患眼疾,弟弟亦有此病。家里借钱治好了弟弟的病,马哈力麦因是女娃子,遂放弃医治。大茨滩人均寿命65岁。全县农民患病率59%,婴儿死亡率2%。面对疾病,农民习惯“干背、死挨、等死”。“干背”即洋药土法结合。当地流传:“头痛感冒,阿司匹林两包,治不了病,要不了命”。许多村民家备有治感冒“黑药”———羌禾、柴胡、白矾煎熬成药。另一土法叫“收阴”。感冒不愈,将两个鸡蛋煮熟,砸一小洞,内置银耳环,以此口直对肚脐,两个鸡蛋轮换上阵,持续四五小时。死挨是“不躺倒不上医院”。在家等死是普遍现象。谢中雄母亲,37岁死于肺结核。谢说:“如果有钱的话,她死不了。”2002年,王华国死于胃癌。村文书说:“如果他有钱,至少还能活几年,但他家连饭都吃不饱,拿什么治病,只能回家等死。”
在《揭开西部一贫困村的医疗卫生真相》中,王克勤披露一组数字:卫生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农村人所占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33%。1991年至2000年,全国新增卫生经费只有14%投入到农村。1993年至1998年,我国居民发病率上升7.3%,就诊率下降18.8%,有医保的城市居民有病尚且看不起,何况农村人呢。
《揭》文中,王克勤笔落“群众利益无小事”。
2003年9月,王克勤再为一起“群众利益无小事”奔赴四川绵阳。当地非法集资案将2万多群众的3亿资金洗劫一空。其中,两人以命为价,一死一疯。2002年1月18日,优秀核工业专家韩庆海从9院8楼跳下。遗书是:“我不怕癌症,但怕治病,拖累家里,拖累子女。永别!”韩庆海为治病,投进一生积蓄6万元。另一老太太得知被骗后精神分裂。王克勤脑海中,绵阳非法集资叠映兰州证券黑市。名目不同,形式异样,但内容皆为鲁迅针砭中国人的两个字“瞒”和“骗”。梳理王克勤从业14年的新闻与揭丑,他都是在与瞒和骗的较量中“以其改良社会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及非凡的勇气”将黑暗中的瞒和骗晾晒阳光下。
-当记者被视做“青天”的时候则是社会的不幸
每个人的道路选择含有多种因素。王克勤的新闻选择———打黑除恶,他说出身和教育是选择的决定因素。
王克勤出生于甘肃省永登县。父亲是某小学校长,母亲种地。在国家级贫困县长大的王克勤至今记得———“吃过三次有毒土豆,三次晕倒”。为了吃到土豆之外的粮食,母亲经常带着他携鸡蛋到200里外的兰州市区换包谷面。城里人呵斥的声音、鄙夷的眼神……犹如昨日。如今,60多岁的母亲仍然下地干活。王克勤每次下乡,恍惚向他诉说的长辈就是自己父母。“老百姓=父母”,王克勤心中的算式。王父是乡村知识分子,熟读鲁迅。一个传统文人对儿子的教育是精忠报国、建功立业、马革裹尸。蔑视“猪栏的理想”———“纯粹兽性方面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鲁迅《热风》)。
1991年,26岁的王克勤首次揭黑源于偶然。他的同学传授他一个发财秘诀:盗卖国有资产。只要认识厂领导,少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就能把工厂几十万元的设备从领导那里“收购”出来,然后卖给乡镇企业。同学指望“路子广”的王克勤介绍领导。王克勤请同学带他进入“废旧钢铁回收圈”。半个月,他与圈内人混在一起。“把哪个企业拿下来了,把哪个领导拿下来了。”此话,是圈内人口头禅。4月27日,回收市场老大在饭桌上摔了杯子,接着王克勤前后出现两把匕首,“你是公家(公安人员)”。王克勤一笑:“我不是。大哥,你这么做真没劲。”“不是公家,为啥一笔也不活(买卖)?”“大哥,我最近算了一卦,破财,不敢做,怕打水漂。”老大将信将疑,一混得不错的兄弟打圆场:“我兄弟是个亮话(爽快)人,没麻达(问题),我担保。”王克勤庆幸:“暴露前夕,采访基本完成。”之后,《甘肃回收市场黑幕———对甘肃废旧金属市场的调查与对策》将回收黑市晒在太阳下。
7月16日、7月29日,王克勤应省政府邀请详告非法回收市场黑幕种种并提出五条建议。省长握着他的手说:“你为甘肃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后,全省展开为期半年的回收市场整顿,挽回经济损失一两个亿。王克勤的五条建议被采纳。王克勤有感:“新闻的力量。它既可改变人,也可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自此。他将“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制度安排”作为从业理想。
兰州证券黑市曝光之后,王克勤清晰了他的职业价值观:“微观上,拯救一个农民的生命,一个家庭的美满。中观上,督促政府改革不良政策。如孙志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扭曲滞后时代的收容遣送制度即被废除。宏观上,以新闻的方式进行思想启蒙。李大钊、邵飘萍、谭嗣同即是。”王克勤形成文字的新闻理想是:“记者的职责就在于深刻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反映制度、政策弊端,以新闻的力量建设公平、文明、进步的民主社会。”纸上理想落在笔下便是博弈。红与黑较量中,王克勤有“圣战”之感。挽救上亿兰州股民财产,上百堡子乡农民生命之后,王克勤明确了他的生命价值观:“我一个人能救两个人的命,乃至更多人的命,我的命就值!”两个价值观使他赢得“青天”之名,但他悲哀:“当记者被视做‘青天’的时候则是社会的不幸。一个记者的正常言行被当做非常壮举,记者本人及社会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他直言不讳:“记者队伍中的官虫、钱虫是使社会付出成本的蛀虫。多一个蛀虫即是给正直、清廉的人增添一笔成本。”“做揭黑记者,成本太高。”这点,王克勤体会深刻。2001年,他的笔将黑恶分子168人送进监狱。据他了解,现有二三十人“通过各种关系先后出来”。置身兰州的妻儿会否被报复?他悲戚:“他们就像人质一般放在兰州。”王克勤执意将妻儿接到北京,但妻子工作问题、儿子入学问题都是现实的棘手问题。妻子不愿进京,她分析:“我们过来后,如果我找不到工作,儿子高昂的学费必然会使你为我们的生计操心,会想方设法搞钱,那你还会写出有分量的东西吗?《中国经济时报》调你来是看中了你的资本,你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如果你为我们丢失了资本,得不偿失?”王克勤认同,但不完全接受,电话中与妻争吵多次。一次争吵后,11岁的儿子给王克勤发来短信,“老爸:诺曼底登陆是靠盟军强大的后勤补给才成功的。”王克勤内心流泪,暂时放弃执著。
1981年,17岁的王克勤报考兰州商业学校。“如果考不上的话就回家当农民。”当时,家有3亩地正等他开垦。该年,正在地头干活的王克勤收到录取通知。自此,他在中国土地上劲铲毒草,力拔腐根。人评王克勤三篇力作的成功“都踩到点上了”。对此说,王克勤不以为然,“你只要心里装着人民利益,永远踩在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