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玉:从“圣西门的名言”说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932 次 更新时间:2004-12-26 09:54

进入专题: 于成玉  

于成玉  

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圣西门曾在《寓言》一文中提出“两个假如”:假如法国突然同时损失了50名最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诗人、50名优秀化学家、50名优秀作家、50名优秀数学家、50名优秀军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因为这些人“对祖国最有用处”,要重新培植这批人,则“至少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另一个假如则是:假如法国失去的是国王的兄弟、王公贵族、参事、省长、主教、和养尊处优的大地主等人,并不会因此“给国家带来政治的不幸”,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用自己的劳动促进科学、美术和手工业的进步”。圣西门的这“两个假如”,要言不烦,深中肯綮,诚挚感人,掷地堪作金石声 。“两个假如”深刻而形象地阐明了人才是国家的灵魂的理念,读罢让人深深感受到里面饱含着令人震惊 的情见乎辞的和巧发奇中的理性。难怪列宁当年特别欣赏,以至竟然把它摘抄在笔记本上,并标上“圣西门的名言”。

其实,翻开中国的历史,因起用人才得法而得天下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信手就可找到十分鲜明的一例:楚汉相争,论实力,刘邦远不如项羽。然而,相争的结果,天下却叫刘邦夺得了。原因何在?刘邦总结其经验道:张良、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汉高祖本纪》)反之,因失在用人而失天下者也不乏其例。战国时期,楚国本来很强大,但“楚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怀王缘何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司马迁叹曰:“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专》)

由此可见,除其他客观因素外,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关键因素就看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如何了。人才用得好,必然兴旺;反之,用得不好,必然颓败。因此,古往今来,人才问题皆为人们所重视,多有论述。唐太宗总结隋灭亡教训时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清帝雍正也说过:“治天下惟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之事耳。”唐太宗、雍正虽然是专制帝王,但他们早于圣西门所提出的这些见解与“圣西门的名言”的“内涵”可谓“不谋而合”,何其相似乃尔,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实力的竞争,而本质则是人才的竞争。鲍叔牙让相、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以及二战期间美军为了把一个德国原子物理学家抢到手,竟然将3个陆军师的进攻方向作了改变……无不说明人才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出奇制胜的根本所在。优秀人才不单是一项生产要素,更是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人才的流动方向不但左右经济的荣枯,更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上世纪50年代任美国海军次长的金布尔说,钱学森知道美国所有导弹工程的核心秘密,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宁可将他枪毙也决不让他回红色中国去。果然,钱学森回国20多年里,中国的“两弹一星”陆续上天。而二战结束后那段“智者抢人,愚者夺器”的历史更是耐人寻味。在苏联人忙着搬运缴获来的坦克大炮的时候,美国人却忙着将3000多名德国科学家运回国内。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忙着抢人才的国家如今仍然在继续书写着抢人才的历史,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不可一世。而当年忙着抢兵器的国家如今则在无奈地面对着被抢的现实。解体后的苏联竟然有上万名优秀科技人才改换门庭,去服务于当年的“冤家”。

事实说明,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其价值远远胜于“和氏壁”。人类发展史不止一次证明,国家之强盛治乱,人民之富裕幸福,并不在于人口之众多,历史之悠久,地域之广袤,山川之锦绣,物产之富饶,而全在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任用的完善机制。

美国从建国(1776年)到发展成世界顶级强国(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只花了不到二百年的时间 。而以色列才仅用几十年。 与以前花几个世纪才扩展成世界强权的不列颠帝国,海上强国西班牙等比较,无疑都是后来者居上,速度快得惊人。对于美国的成功,有人认为得之于它富饶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处在两大洋之间因而远离战火);有人认为得益于它立国之初所建立的一套民主,合理的法制体系;也有人认为是来源于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 这些说法当然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在笔者看来,美国的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依赖于“圣西门的名言”所闪耀的理性“光辉”,千方百计去创造强大的吸引力,来聚集荟萃来自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物理学家、诗人、化学家、作家、数学家、军事和民用工程师……的精英人才,从而始终保持国家“灵魂”的“生气蓬勃”和创造力的“日新月异”。

目前美 国的人口虽只占世界1/22,但却拥有世界1/2的研究生、1/3的大学生以及1/4的科研人员。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早已尘埃落定,今年美国人又再次独占螯头。在四个科学奖项,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的10名获奖人中,有7名美国人,这是连续第五年在获奖人数方面领先。 自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至今,全部6个项目共出现672名得主,其中美国284人,占总数的42%。而且还有很多的其他国家的获奖者,也曾经在美国工作。比如今年的经济学奖得主挪威的Finn Kydland,就在美国工作。看起来,全球的“顶尖智慧”几乎都被美国的“磁力”划拉去了。

美国占有世界科技人才的不二法门,就是广揽国外优秀人才、吸引高科技人才、鼓励杰出人才移民等。美国人发明的“寄(GRE)托(TOFEL)”,就颇有“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李世民语)的心计、魅力、魄力和磁力。如今在美国,随处可见当年在中国各省的“高考状元”和比比皆是的清华、北大、中科大(据说它引以自豪的“少年班”2/3在美国)、 南大等中国一流大学的最优秀的毕业生。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2%去了美国;北京大学则有76% 的毕业生流向美国。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实现了它当初的办学宗旨:“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预备学校”。另据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钊教授介绍说,自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培养出来的学生,物理系按成绩排列的前三分之一都出了国,仅在美国就有500余人。(1998年3月27日《报刊文摘》)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8年6 月29日克林顿到北大发表讲演时,当面抨击美国内政外交的几位“学生代表”,如今多数都生活在美国。而其中一位词锋最犀利的反美女生如今竟然成为美国的媳妇,变成了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者”。

笔者耳闻目睹,年复一年,中国不知有多少家庭,有多少父母,有多少中小学,有多少中小学老师,不知付出多少辛苦,培养出一批尖子,再经过高考的选拔,将其中的佼佼者送入北大清华等中国名牌大学深造,而最终又将其中的佼佼者拱手让于美国(如此这般,人家的国力怎么能不是中国的倍数呢?)。这种自己辛辛苦苦耕耘,却让人家轻轻松松收获教育成果的做法,着实让笔者感慨万千,谁能说得清这究竟是美国的幸运还是中国的悲哀呢?

所以,在笔者看来,美国最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经济体系 (这些英国和当年的苏联都曾拥有过,但最终还是衰败了)等因素, 而在于它能把“圣西门的名言”切实作为治国的“座右铭”,不仅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对其“内涵”吃得“透透彻彻”,运用得“炉火纯青”。因此,能将全界的人才尽“入吾毂中矣”,为吾所用。然而,中国何时才能进入这种境界呢?

2004年12月25日

    进入专题: 于成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78.html
文章来源:燕南首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