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相信,我刚刚完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无归记》,将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一切小说的小说。它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我们的来历、存在、未来,以及希望。
无,指无妄市。这是作者虚构的未来地球上仅存的一座城市。作者描写了这座城市的人的荒诞的、无望的生活。归,指归墟。这个名称来自中国上古神话,据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作者想像生活在归墟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不同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按照利己的原则建立的,而归墟的世界是按照利他的原则建立的。
因此,这本小说本质上是一部乌托邦小说。这就是它虽然深受王小波的影响,却与王的作品有巨大区别的地方。
或许,因此,在今天这个以反乌托邦为主流思想的时代,它不会受到欢迎。
二
它该属于哪种类型的小说呢?我自己给它取个名,叫随小说,就是又像随笔,又像小说,就是不像小说的小说。为什么不说它是不像随笔的随笔?为什么不叫它小说随,或小随?因为有一个编辑跟我说,这是一个小说的时代,是编故事的时代,其他文章是没有人看的,就连搞学问的人都把学问做得像小说了。所以我不得不跟小说套套近乎。
要写这样一个东西,是因为我觉得它极符合人脑的思维特点。
我长的这个大脑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见的、正常的大脑,人人都长着一颗。这个大脑的一大特点,就是每天都想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四时风光它有所感,生老病死它有所叹,荣辱沉浮它有所动,天文地理、政经史哲、天下时事它也偶有浏览,其他什么七情六欲、暗恨闲愁、飞短流长、蝇营狗苟、吃喝拉撒、放屁打嗝,凡人所闻所见所味所嗅所触,它都无所不思,无所不想。这是它的天性,就像俗话说的按下葫芦起了瓢一样,想让他不想都不行,连动不想之念都是在想。
若将平常人大脑每天的工作,无论是一闪念还是常思虑,无论是有意识还是下意识,一笔一笔都详实记录下来,就可美称为随笔、杂记之类。
若是抽丝剥茧,归纳一下,也能理出个纲要来。要知道人人每日千般思虑中,总有些念念不忘,处心积虑,积日累年经之营之之事,比如升官发财、求名钓誉、结恩报怨、祸福穷通、儿女情长等等,皆为习见之例。这是极易寻得的头绪。
另外,这万绪千头总归系于一人之身。此一人必为世间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之人。则其头脑中装过的那些东西,便是世间曾有此一号人存在过的最好的证据。
以此等头绪为纲,以此独一无二之人为主人翁,撮集其事,就有了一部小说的素材。
综上所述,人人的大脑一生所思恰是一部随小说。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鸡零狗碎上不得台面,或显不得山,露不得水,见不得人的亦有不少。
凡人一生或多或少都有几次拿自己的大脑与他人的作比较。比较之后,多数人得出的结论,要么是愧不如人,要么认为一概稀松平常,能够自鸣得意的是极少数人,通常也只有这极少数人才会想到写一部自传。
事如春梦了无痕。世间多数人的一生,待到闭眼时不过是一场春梦罢了。
我也曾将自己的大脑与他人比较,比较后也并不曾得出自鸣得意的结论。我也曾反思迄今的经历,并未发现有多少大事迹可书。但我并未因此甘于将此生仅作春梦一场。闲居时每常想,愚者千虑,且有一得,况我生三十余年,日积月累,所虑当不下亿万,便以千中取一计,也该有千百可取可记之事吧。
况且,这个大脑,虽然寻常,却也有时正经得让人起敬,有时又下贱得让人作呕;有时善良得让人感动,有时又邪恶得让人恐惧;有时聪明得让人惊叹,有时又愚昧得让人齿冷;有时软弱得让人生怜,有时又无耻得让人憎厌……凡此诸般,无不可为大题目。
一念及此,顿如醍醐灌顶,于懵懵懂懂虚度三十余载后,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于是搜检筐箧,决定写一部上不得台面的随小说。
因这样的东西少有人写,便极易被归入异类之列。为纠正偏见,自高身价起见,我姑举《论语》、《圣经》和柏拉图的对话录为例,以为三者皆可以随小说视之,也算是前有车,后有辙。
唐突圣贤,恕罪则个。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