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什么人组成了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21 次 更新时间:2004-12-08 10:11

进入专题: 李春玲  

李春玲  

一 划分中产阶层的标准

确定一个人是否是中产阶层,基本上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的标准,二是收入的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准。本文试图依据上述四方面的标准,采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当前中国社会有多少人有可能成为中产阶层成员。

本文采用数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11~12月在全国12个省及直辖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黑龙江、河北、河南、江西、四川、贵州、内蒙)73个区县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16~70岁人口,获取的有效样本为6193。经加权处理后,此调查数据的样本分布在基本的人口信息和主要的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方面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布极为接近,这表明此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在此次调查样本中,有5.4%是在校学生。由于对在校生无法进行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归类,本文依据四个指标进行的中产阶层归类排除了在校生样本,因此,下面对中产阶层比例的估计,是指在16~70岁非学生身份的人口中中产阶层所占比例。我们把16~70岁非学生身份的人称之为适龄社会人口,与16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人相比,他们在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中参与程度更高,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也往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此抽样调查数据中16~70岁非学生样本的数量为5860,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分析都采用了加权数据。

二 职业中产:15.9%

首先我们根据职业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中产阶层标准。十类职业在适龄社会人口中的分布为: 党政官员1.1%;企业经理人员1.6%;私营企业主1.0%;专业技术人员4.2%;办事人员8.0%;个体工商户11.1%;企业服务员工11.5%;产业工人13.2%;农业劳动者43.2%;无业失业半失业者5.1%,其中的五个职业属于白领职业,它们是党政官员、企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从事这五类职业的人所占比例是15.9%,单从职业标准来说,他们够条件成为中产阶层,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职业中产。另外的五个分类中,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通常被归类为工人阶级,农业劳动者则是农民阶级,他们属于蓝领职业从业者(体力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的大多数也是体力劳动者,他们是底层社会成员。按职业标准归类,这些人都被排斥在中产阶层之外。个体工商户从业者则不能完全依据白领与蓝领的职业分类来进行中产或非中产的划分,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事的是白领职业,而另一部分人则从事蓝领职业。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时,马克思把个体工商户从业者(他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看成是中间阶级,因为他们处于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因而,现在的学者把这部分人称之为老中产阶层或传统中产阶层,与新中产阶层或现代中产阶层相区分。如果把个体工商户也归入中产阶层的话,那么,职业中产的比例就达到了27%。不过,通常所说的职业中产是不包括这部分人的。

三 收入中产:24.6%

收入水平是划分中产阶层的重要指标,国内学者和专家尤其倾向于采用收入指标进行中产阶层分类(有时也称之为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因为,“中产”两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中等财产或中等收入的意思,尽管英文的“中产阶层”(middle class)一词并非完全如此。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标准,能确定在多少收入以上算是中产阶层,要选择这样一个数字标准的确很难,但从技术操作角度来说又需要有一个分类标准。有些人会选择收入的平均值,另一些人则干脆以收入五等分组中的中等收入组平均值或起始值为标准,但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的问题。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的个人月收入分布情况显示,个人月收入分布严重偏离正态分布,标准差远远大于均值,而且均值又远远高于中位数,这说明个人收入分布的离散程度很高。另外,有相当比例的人没有收入(收入值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以均值或中位数来代表中等收入。尤其重要的是,当前个人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极大,在此调查数据中,城镇个人平均月收入是农村个人平均月收入的2.5倍,同时,发达地区的个人平均月收入是欠发达地区个人平均月收入的2.5倍,而发达地区的城镇个人平均月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个人平均月收入的5.4倍。如果以全国统一标准来划定中等收入标准线,可能会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划归高收入群体,而把欠发达地区较富裕的人划归低收入者群体。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收入高低的判断,往往是以他们所熟悉的当地人的普遍收入状况为依据,生活在乡村的人不太可能把自己的收入与北京和上海的人相比较,他们通常是与本村、邻村或县城的人相比较。因此,以各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来确定中等收入的标准线较为合理。我们区分了六类不同发达程度的城镇和乡村地区:发达城镇地区、较发达城镇地区、欠发达城镇地区、发达农村地区、较发达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农村地区,并以各类地区的个人月收入平均值(排除无收入者样本)为标准,确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收入中产。在每一类地区样本中,个人月收入在平均值以上的人,我们归类为收入中产,平均值及以下收入者为非中产。我们认为,从生活在当地社区的人的眼光来看,收入状况在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能够维持较体面的生活,这些人可以算是收入中产。

根据上述标准归类的收入中产的比例为24.6%,也就是说,在适龄社会人口中大约1/4的人是收入中产。

四 消费中产:35%

与收入指标一样,要确定当前中国的中产阶层的消费标准和生活方式特征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消费社会还没有成熟,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所推崇的中产阶层文化在中国还未形成,也许在超大城市的中青年人中有某种程度的表现,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它肯定还不存在。同时,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模式的地区差异也很大,不同地区的部分消费品价格有差异,需求物品的种类、规格和品牌也有所不同。不过,对有一类物品的消费,人们的价值判断较为一致,那就是现代家用电器。这类物品地区价格差异不大,人们改善生活条件时首先考虑的是购买这类物品,而且,使用现代家用电器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家庭拥有现代家用电器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家庭成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根据调查数据获得的信息,我们设计了一个家用电器和耐用品指数,用它来确定一个人是否在消费标准上属于中产阶层。

指数得分在6分及以上的人归类为消费中产,得分在6分以下为非中产。根据这一消费指标,消费中产在适龄社会人口中的比例为35%。绝大多数的消费中产是41岁以下的中青年人(61.8%),其中,30岁以下的占1/3(33.1%),21~30岁的人成为消费中产的比例最高,这一年龄段的人有41.8%成为消费中产,年纪越大,成为消费中产的可能性越低,61~70岁年龄段的人成为消费中产的比例不到1/4(24.1%)。城镇居民和非农户口的人成为消费中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和农业户口的人,半数城镇居民属于消费中产(50.2%),而农村居民只有1/4是消费中产(25.1%),非农户口的人有54.4%是消费中产,农业户口的人有28.4%的人是消费中产。学历水平也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文化水平的人成为消费中产的可能性较大,4/5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是消费中产(78.3%),3/5的中专学历者是消费中产(59.6%),约半数高中学历者是消费中产(48.7%),不到2/5的初中学历者是消费中产(37.8%),小学学历者的相应比例是1/5(21.4%),无学历者则不到1/5(15.3%)。

五 主观认同中产:46.8%

表2 自我社会地位认同

单位:%

社会地位等级

中上

中下

不清楚

不回答

所占比例

1.3%

7.1%

38.4%

23.2%

20.8%

1.4%

7.8%

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是“上”或“中上”的人极少,不到1/10,但选择“中”的人比例很高,接近2/5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社会地位,这三项选择比例加起来是46.8%,这就是说,将近半数的人属于主观认同中产。这么高的比例,足以构成一个主观认同方面的中产阶层(或称之为社会中间层)。在主观认同中产的构成和分布上,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同自己是中产,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是很大,男性中有49%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女性中有44.6%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不同年龄段的人成为主观认同中产的比例相差不多。城镇居民和非农户口的人比农村居民和农业户口的人更可能成为主观认同中产,城镇居民中超过半数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54.5%),农村居民则只有2/5是主观认同中产(41.8%),非农户口的人有3/5是主观认同中产(60.0%),而农业户口的人只有2/5是主观认同中产(42.2%)。学历越高的人越可能是主观认同中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有7/10是主观认同中产(72.9%),中专学历的人有超过3/5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65%),半数高中和初中学历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51.1%、48.5%),小学学历的人有约2/5是主观认同中产(40.8%),而无学历者只有不到1/3?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31.1%)。

在十类职业中,党政官员主观认同中产的比例最高,大约9/10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89.7%);其次是私营企业主和企业经理人员,这两类职业人员大约8/10是主观认同中产(81.3%、88.3%);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中有7/10是主观认同中产(69.6%、70.1%);个体工商户则大约6/10的成员是主观认同中产(62.5%);在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中,主观认同中产的比例也不低,分别有5/10和4/10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47.6%、44%、37.1%)。

六 综合指标定义的中产阶层:4.1%和7%

前面部分是以单一指标界定的中产阶层比例,应该说单一指标确定的各类中产阶层比例都不算太低,适龄社会人口中,接近1/6的人是职业中产,接近1/4的人是收入中产,超过1/3的人是消费中产,接近1/2的人是主观认同中产。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内地的适龄社会人口(16~70岁非学生身份的人口)的总数约为85817.9万人,以上述各类中产阶层比例推算,职业中产的数量为13645.1万人,收入中产的数量为21111.2万人,消费中产的数量为30036.3万人,主观认同中产的数量为40162.8万人。然而,如果以四个指标共同界定中产阶层,即某一个人既是职业中产(白领职业),又是收入中产(收入水平在中等以上),同时也是消费中产和主观认同中产(家庭消费达到小康并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被归类为中产阶层,那么中产阶层的比例大大下降,仅为4.1%。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国适龄社会人口中,只有4.1%的人符合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中产阶层的标准,如果加上老中产阶层(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家庭消费达到小康并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中等或以上的个体工商户),那么中产阶层的比例达到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现代中产阶层的实际数量为3518.5万人,包括老中产阶层在内的中产阶层的实际数量为6007.3万人。

七 大都市中产:8.7%和12%

数据显示,大都市的现代中产阶层的比例为8.7%,如果把老中产阶层也加上,则中产阶层比例为12%。如果按单一指标界定,职业中产占28.3%(不包括老中产)和41.2%(包括老中产);收入中产占23.8%;消费中产占57.6%;主观认同中产占57.8%。

大都市现代中产阶层的职业构成如下:党政官员11.8%、企业经理人员22.1%、私营企业主9.8%、办事人员23.9%、专业技术人员32.4%。可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了大都市现代中产阶层的主要成分,这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大约1/3的大都市现代中产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党政官员和经理人员)约占1/3,另外,办事人员约占1/4,私营企业主约占1/10。在成为现代中产阶层的几率方面,私营企业主的可能性最大,57.1%的私营企业主是现代中产;其次是党政官员和经理人员,55.6%的党政官员是现代中产,同时50%的经理人员是现代中产;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成为现代中产的比例分别是35.9%和15.8%。

大都市现代中产阶层的性别、年龄和学历分布与全国范围的中产阶层构成特征类似。男性成为现代中产的几率(10.9%)高于女性(6.6%)。约3/5的大都市现代中产是男性(59.3%),另外约2/5是女性(40.7%)。略超过半数(52.8%)的大都市现代中产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成为现代中产几率最高的是31~40岁的人,这一年龄段的人当中约1/10(10.5%)是现代中产。另外,72.5%的大都市现代中产拥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人百分之百都是现代中产,大学学历的人约半数(47.9%)是现代中产,大专学历的人约1/3(32.1%)是现代中产,中专学历的人大约1/6(17.4%)是现代中产。

大都市中产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成员集中于国有部门和较高产业层次的行业之中。接近2/3(63.5%)的大都市中产就业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同时,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就业人员成为现代中产的几率最高(21%),其次是外资(15.8%)和合资(12%)单位的就业者,集体所有制(7.7%)、混合所有制(7.5%)和个体私营所有制(4.5%)就业者成为现代中产的比例较低。从单位类型来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成为现代中产的几率最高,其次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略超过1/3(34.4%)的党政机关人员和接近1/3(30.4%)的事业单位人员是现代中产,而企业单位人员成为现代中产的比例则低得多,他们中大约只有1/10(11.2%)的人能成为现代中产,家庭和个体从业者基本上不太可能成为现代中产(0.5%)。不过,由于都市中的大部分就业者服务于企业,因此,2/5(41.4%)的大都市现代中产是就业于企业单位。大都市现代中产主要集中的行业领域有:党政机关、科教文卫传媒等事业单位以及新兴行业(包括金融、证券、保险、邮电、通信、信息、房地产),57.2%的大都市现代中产就业于这几个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也在上升,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本内容摘自《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提供)

    进入专题: 李春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8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