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谈“大战略”(grand strategy)的人来说,11月是不寻常的一个月,因为期间有一些看似转折点和值得历史学家将来仔细研究的发展。其中最受媒体关注的是欧洲信用体系的逐渐崩溃,而其管治机构在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时陷入瘫痪的反应,让所谓欧盟与美、中两国在政治、经济上三足鼎立的“G3”概念越发显得是痴心妄想。
战略重组皆与中国崛起有关
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新篇章——在经济、政治和安全课题上——却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掀开。在大多数事件中,潜台词都与因中国崛起一再出现的担忧有关。最近数星期目睹了区域主要势力一些意义重大的制度和政策变革,以及根本性的战略重组。
首先,在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于11月中旬于夏威夷主持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峰会上,日本宣布有意加入美国和其他8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智利和新加坡)关于建立“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的谈判。协定将构建一个比欧盟大40%的自由贸易区——它最终包括亚太经合组织所有成员国时规模将更大——进一步巩固亚洲全球经济龙头的地位。(一些人认为应该只同美国的亲密盟友建立一个新的贸易伙伴关系,从而将中国排除在外。但看不出这样做会取得什么建设性的成果。)
第二,区域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包括首次出席的美国和俄罗斯领导人——于随后在印尼峇厘岛举行的东亚峰会上会面,对安全和经济事务进行了讨论。峰会据说就中国对南中国海的主权诉求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印度也是主要成员的这个新近获得巩固的组织,是唯一能将区域的政府最高领导人聚集在议程不受限制会议的峰会——它将成为亚洲所有区域和次区域中最具成效的组织。
第三,在东亚峰会召开前,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宣布将进一步解除对印度的长期铀销售禁令——即便印度目前仍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国际社会已经接受了2010年的美国—印度双边核协议——不幸的是,印度并未做出任何让步(比如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或者设定核武器数量上限)——澳大利亚因此根本没有任何政策杠杆可供使用。
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政策改变将为澳、印双边关系清除一个主要障碍,并有利于双方在印度洋开展更紧密的政治和战略合作。中国领导人肯定会注意到这点。
美将在亚太扮演更重要和长期角色
第四,也是意义最重大的,是奥巴马在前往东亚峰会途中于堪培拉发表的演讲。这是不同于一般双边关系的谈话,涉及范围更广也更有实质性的演讲。奥巴马宣布了自己“深思熟虑和战略性的决定”。在从阿富汗和中东地区撤军的同时,美国将在塑造亚太地区上扮演“更重要也更长期的角色”。他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任务列为“首要之务”,不受任何军费削减措施影响。
奥巴马和吉拉德也宣布将在澳大利亚北部建立一个可以容纳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训练基地——为奥巴马的讲话增添实质内容及令人瞩目的象征性意义。这也意味着轻易将触角伸及东南亚和印度洋的重要新能力。奥巴马的堪培拉讲话特别强调美国希望和中国建立一个相互合作、交流的关系。但他也同样明确地指出美国会“保留我们独一无二的投射军力的能力”,并在维护国际准则和尊重人权上对中国作出尖锐的批评。
不出所料,上述已经引起中国官方媒体的激烈反应。此外,毫无疑问的,在平衡经济需要及同美国的长期关系时,澳大利亚和其他美国盟友未来将面对一些挑战。
澳大利亚和区域内各国抗衡已经在南中国海造成紧张的中国强硬民族主义情绪,并利用各国自身的国防政策和联盟关系来防止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状况(虽然现在看来不太可能发生)是重要的。中国完全明白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立场;其领导人也明白这些国家的联盟关系,虽然他们对此感到不满,却也有不得已的理由继续同澳大利亚、美国及区内国家贸易。
同样重要的是不能过度对抗。正如印尼外交部长马蒂(Marty Natalegawa)最近所说,过激的举动只会带来“反击和再反击……并陷入关系紧张和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此外,在现有课题上保持绝对一致的同时,美国的亚洲盟友也需要展现自身在国际政策制定上的独立观点和利益诉求——尤其是要确保美国不会将他们视为理所当然。克林顿或奥巴马的魅力虽然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但盟友们也不应沦为跟班。
作者Gareth Evans是澳大利亚前外交部长
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
英文原题:Asia’s Month of Milestones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