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奎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9 次 更新时间:2011-10-28 17:39

进入专题: 文化体制改革  

程奎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已经落下帷幕,此次盛会规格之高,是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全会明确表态了中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决心,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做出新的指示,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图伟略,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精髓的源动力。未来中央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将作出重要安排,继续坚定不移的推动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同时,加大力度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全面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就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我们从历史的文化瑰宝中汲取营养,在探索和发现中去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努力打造一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航母,向着美好的未来起航。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模式,文化体制领域内的改革与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空前大繁荣奠定了基石。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之下,新闻出版业产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电影票房有望突破60亿元,增长近40%,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见证了文化产业无限的发展潜力,也坚定了推动文化领域内体制改革的信念。在国家财政和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大博物馆和纪念馆、公园等一系列社会基层文化单位陆续实现免费开放。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来自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还在继续攻坚克难、逐步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时期探索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伴随着国家不断推出的经济改革、体制创新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改革开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魄力更是给文化领域刮来一股新鲜的气息。走出去,让中国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崛起的载体和平台;迎进来,让世界领域内的先进文化元素汇聚到中国特色文化的盛宴上。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这条光辉大道上,我们要把握住已经开创的良好局面,继续深化文化产业改革,加大对文化品牌的塑造力度,在传承民族精髓和再造文化靓点上做足文章。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豪不动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作风统筹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塑造新时期民族魂魄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民族脊柱和国家根基上,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还需努力汲取外部营养来不断充实自己。让中国的文化囊括寰宇而主题鲜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绽放出最灿烂和最耀眼的光芒。

作为推进文化改革的前哨,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好研、宣好传,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专题: 文化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7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