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酋午:混合经济是当前世界现代经济模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27 次 更新时间:2011-08-15 19:05

进入专题: 混合经济  

郑酋午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可以把这种经济简称为混合经(mixedeconomy)。那么,什么叫混合经济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并存的一种经济制度,或某一特定社会制度下经济体制中各种不同因素的混合。从公私混合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化经济的混合,社会化经济在生产上是指国有企业,在收入与消费上是指公共卫生、房租低廉的住宅和社会安全与福利开支等,混合经济就是指生产上、收入与消费上的公私混合经济;从配置资源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资源、调节经济运行,在这一经济体制中,同时也运用了计划这一调控手段,国家采用指标、综合平衡的办法,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和指导,规范微观经济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与计划在一种经济体制范围内的这种结合,也意味着一种混合经济的形 成。现代世界经济正处于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之中。

(一)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处于发达的公私混合经济阶段

在20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都经历了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两种形态,资本主义又经过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样说,也就意味着工业社会已经到了三个阶段,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三阶段是混合经济阶段。

西方国家现在的经济已处于发达的公私混合经济阶段。从二战后到现在这些国家国有化企业一度有很大的发展,但私营部门的公司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当然各国的实际情况又有些不同,英国自19世纪末以来,其经济像许多西方国家一样,已不是原先那种单一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成长起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出现了公私经济并存的新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在1945-1951年的艾德礼政府时期,国家出资买下了英格兰银行,接管了钢铁、煤炭、电力、公用事业、邮政、通讯、铁路、民用航空和所有的内陆交通部门。1964年10月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后,又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把不久前被保守党政府私有化的钢铁工业重新实行国有化,将公路运输的骨干企业、部分港口和机场收归国有。威尔逊-卡拉汉工党政府在1975-1979年执政期间所实施的第三次国有化高潮,不仅继续扩大“夕阳工业”的国有化范围,还积极推进对新兴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国有化试验。1977年工党政府成立了“英国宇航公司”,将英国飞机公司等一些航空、动力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国家还出资收购了一些汽车、造船、电子、仪表、医疗与自动化设备企业。工党政府建立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直接参加北海油田的开发,并将私人所有的商业港口与运输设备置于国家的管理之下。到1979年,英国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占全部职工的5.9%;国有企业产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总额的15%。1981年,在英国10家最大的公司(按营业额排序)中,国有企业有3家,即电力委员会、邮政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英国成了战后西方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国有化只是二战后前30年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两党共同推行以“巴茨克尔主义”为标志的两党共识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共识的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干预,实施充分就业,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建立以医疗、养老和失业救济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曾对医治英国的战争、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巴茨克尔主义”已经走进死胡同。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滞胀状态。英国国有企业的长期严重亏损被认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之一。在这种背景下,1979年5月上台后执政的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推行私有化政策。

英国是如此,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法国的国有经济比英国的有过之而无不及。1944至1946年,法国根据第一个国家计划,对煤炭、电力和运输部门,以及法兰西银行和四家全国性大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80年代初,法国再度实施国有化,国有化的企业不仅涉及基础部门而且还扩大到某些竞争性很强的尖端工业部门,如达索飞机公司、马特拉军火公司等。德国、意大利等其他欧盟成员国也都程度不同地实行过国有化。80年代以来,在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西欧出现了私有化浪潮,英国率先,撒切尔政府将某些原来国有的部门和企业出售给私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西班牙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私有化。除英国以外,80年代西欧国家的私有化多半只局限于局部范围,基本上没有触及关键部门。实际上,这一私有化运动并没有搞得下去,很快就中止了。以英国的例子来说,由于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运动加重了失业,导致了国内阶级关系出现紧张,英国1979年钢铁工人大罢工,1983年到1984年煤矿工人大罢工都激化了社会矛盾。煤矿工人大罢工使英国政府公共开支增加了25亿英镑,国际收支损失40亿英镑,国民总产值下降1%。迫使英国政府放缓和中止了私有化的进程。有趣的是,正当英国撒切尔夫人发动私有化运动时,80年代初法国密特朗社会党政府却掀起第二次国有化浪潮。这次国有化的重点是私人垄断资本的大银行和大公司。国有化的大银行共39家,每家银行的存款额均在10亿法郎以上,包括巴黎荷兰银行,东方汇理与苏伊士银行,工商信贷银行和法国商业信贷银行等全球性大型跨国银行。密特朗政府还将12家大公司国有化,如通用电气公司,圣戈班公司(玻璃业),佩西奈·尤吉纳·库尔曼公司(有色金属业),汤姆逊公司(电器、电子业)等。这些公司都是法国最大跨国公司成员。经过密特朗政府的国有化运动,法国更加成为发达国家中国营经济成分最高的国家。1983年法国国营银行存款比重上升到87.6%,贷款比重上升到77.6%,法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7%,投资额比重为35%,国营企业职工占劳动力人口的11%,出口额占法国出口额的1/3,进口额占1/4。因此尽管情况有所变化,国有经济仍然是欧洲发达国家的重要形式,国有企业发展成为稳定的经济部门,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在西欧国家,国有经济不仅在整个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一些重要的国有企业规模庞大。联邦德国国有化是在希特勒时代的国有企业基础上,以渐进方式通过赎买和参股而形成的。著名的国家参股公司有大众汽车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等。意大利战后的国有经济发展类似联邦德国,意大利政府将铁路、航空、邮政、电讯和煤气全部国有化,在其余部门主要通过参与制扩大国有成分。意大利政府完全占有的大公司主要是工业复兴公司(又称伊利公司,战后从前政府接管而来),碳化氢公司(又称埃尼公司,1953年由5家国营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合并而成),国营电力公司(1962年政府建立)。这些公司都是大型康采恩,向各类型公司参股,有庞大的附属公司体系。即使在私有化最激烈的英国,国营企业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是一种以私人和私人集团产权占有为基础的公、私混合型的经济,以企业自主分散决策为主,以完善、规范和法制化的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宏观间接调控手段运作的市场经济。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的西方经济已不是纯粹私人经济,而是双重经济,政府已参与企业活动。双重经济并不是私人经济向公有经济的过渡,而是向社会福利为重心的混合经济过渡。在现代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所有制一般包括四种形式:(1)个人所有制;(2)公司(股份公司)所有制;(3)国家所有制;(4)合作社(集体股东)所有制。现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两大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所谓"莱茵模式"(西欧、北欧模式),另一种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这两种现代模式都属于"混合经济"类型的现代经济模式。在投资形式上,"莱茵模式"的市场经济主要依赖银行而非直接资本市场。英美模式则主要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在莱茵模式的经济中存在着强大的国有企业和公有经济,而英美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并非依托于私有化的中小型企业,而是依托于具有国家订货和金融支持背景的大型跨国垄断企业。实际上,现代经济不仅在所有制形态上,而且在经济运行方式上都已与资本主义具有根本性的不同。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就是私有制,很少人了解在现代西方经济中也有国有企业和公有企业。现代西方经济在本质上和功能上都是混合所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当代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并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现代西方经济是与强有力的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机器,国家政策和国家宗教及意识形态综合于一体的超级混合的经 济,其力量强大的秘密也正在于此。当代西方经济,虽然存在"莱茵模式"(德法模式)与"盎格鲁模式"(英美模式)的区别,但其基础都已成为非纯粹单一私有制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并不是一种出自事先构想的制度,而是工业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演化的历史产物。主要是指对由于不受控制的资本主义而定期发生的震荡所做出的适时反应,而不是协调计划的结果。

(二)我国经济也已向混合经济模式转化

马克思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核心。从资本论第一卷里我们能够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1)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所有制。(2)假定了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3)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中,还提到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整个社会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方发生,也不是沿着“西方革命——东方革命——世界革命”的道路前进的,而是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取得了成功,东方成为20世纪世界革命的策源地。东方社会主义的第一站是俄国。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20世纪初的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在“世界革命”无望更无果的情况下,斯大林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并付诸实践。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则使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世界“东风压倒西风”。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是经常性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官僚主义严重泛滥、严重腐败和缺乏效率。所以,苏联只好进行改革,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都进行了经济市场化建设,实行混合经济模式。

邓小平在中国重新掌握权力后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革,其经济政策主要是:农村恢复1962年的包产到户试验,废止公社制度,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自由化也在进行,到1986年,国有企业转向扩大的承包制,1994年1月,承包制再次被收入税代替。直到1990年代,大中型国有企业必须以低于市价向政府交售生产定额。1992年为了避免苏联的命运,邓小平号召加快经济改革,那以后,分权的努力在地方领导的带头下加快了,想不到地结果是更高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更大的国有企业亏损。1987至93年间在中国,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化的局部私有化。在规则制定者、仲裁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政府代理人的游戏规则下,这种自发的私有化产生大规模的腐败。在将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中国是慎重地、试探性地在国有制基础上引进市场机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实质上是一种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混合经济。

(三)中西方国家发展混合经济的具体路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是从市场经济走向混合经济,而中国则是从计划经济走向混合经济,即从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中西方国家发展混合经济的具体路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走向混合经济的具体路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实行单一的市场经济,在采用单一私有产权和单一的按资分配基础上,运用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竞争导致了私人垄断的产生,私人垄断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出现机制失效即市场失效。单一的私有产权的企业结构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追求垄断生产滥用资源以获取垄断利润,其结果必然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出现单一私有产权失效;单一按资分配,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损害社会整体效率,同时还造成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安全和政局的动荡,出现单一按资分配失效。三位一体的 失效,资本主义世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弥补“市场失效”,的“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机制,弥补“单一私人所有制失效”的公私混合所有制,以及弥补“单一按资分配制度失效”的混合分配制度,三位一体的混合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走向混合经济的具体路径是: 由于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资本短缺以及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中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一是单一的公有产权的国有企业只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工厂,政企严重不分,政府主要用指令性计划调节企业运行,企业缺乏活力,效率和效益低下,因而出现了“单一公有制失效”。二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不承认其他要素也能获得收入,不承认分配的差别,不能调动劳动者和其他要素提供者的积极性,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而出现“单一分配方式失效”。三是单一的计划调节,政府对人、财、物、产、供、销都实行干预,统购统销、统分统配,特别是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使整个经济都失 去了活力,出现“计划失效”。“三位一体的失效”,使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中国才逐渐走向混合经济。中西方国家实行混合经济有着各自显著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混合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公私混合的所有制结构;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虽然按资(物质资本)分配仍占主体地位,但按人力资本分配开始占较大比重,由此形成了按物质资本分配为主体与按人力资本分配并存的混合分配制度,随着国家垄断的发展,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不断加深,为了保证收入公平分配,国家运用经济、法律乃至行政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干预,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民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等;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混合运 行机制。中国现阶段混合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一是在所有制方面,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国有经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及其战略性的调整,其绝对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日趋合理化,相应地非国有制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同时,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由单一按劳分配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变迁,同时,国家已开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再分配制度;三是经济运行机制,由指令性主导的计划调节向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机制 相结合过渡,混合经济运行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在不断完善之中。中西方国家通过制度变迁与机制转轨走向混合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有的、一般的规律或客观发展趋势,是对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的调整,归根到底,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实行混合经济模式的依据和优势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一些部门、一些领域如果把资金投入只有微利或者无利,而这些部门和领域生产的产品却又是社会所必需的,私人资本不愿意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国家投入。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有些部门属于人道、民族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必须由国家投入的如医院、中小学校和尖端军事工业等,此外,还有一些巨大的工程私人资本没有能力投资需要国家投资的如葛洲大坝一类的工程。这样就必然会有国有企业,但我们知道国有企业有官僚主义、缺乏效率和严重腐败,所以国有企业只能在必要的部门和领域存在,不能大面积和大量存在,并且要建立起制衡机制来制约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这样就要有私有企业存在,但我们也知道私有企业存在剥削、贫富悬殊和周期性经济 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对私有企业进行限制。对私有企业的限制既可以通过允许工人组织独立工会来进行,比如像欧美国家一样,也可以通过国有企业的存在和股份制的存在来进行限制,这是一种经济限制经济。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带来混合经济。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设置资源的基础,它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自主化、生产要素流动以及利润追求最大化。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符合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公有制经济内部所有权单一,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交换,不能产生市场经济的交换关系,混合经济是在公有制经济内部引进非公有和非国有经济,从而构建不同所有权主体,不同交换主体和不同利益的主体,而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是广泛的市场交易发挥基础作用的前提。

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产权清晰,以此界定的责、权、利关系明确,相应的股权设置合理,因此,混合经济运行规范、高效。混合经济具有很强的所有权兼容力,混合所有制经济由于是财产权的联合,因此,在一种更广阔的范围实现了私有权和公有权的融合,实现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统一。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更开放、更具兼容力的所有权运行的制度安排.对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都要进入市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要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进行平等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因此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和坚持效率公平兼顾的原则。混合经济的分配方式就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所以在现阶段,混合经济是实现新的分配方式的有效途径。混合经济是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途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和公平兼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进入专题: 混合经济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166.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