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酋午:国家发展战略是前进的航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5 次 更新时间:2011-08-14 14:25

进入专题: 国家发展战略  

郑酋午  

国家不论大小几乎都在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国家发展的事实证明,发展战略制定得正确其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健康和持续,否则就会出问题,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出问题;因为发展战略是国家前进的航标。

( 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

毋庸置疑,政府现在和今后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角色,所以各国政府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将对人类社会的走向发挥重大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他们所选择的战略也一定会有不同。各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世界形势也要考虑自己国情。在国际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行不但会对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因此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以对本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审慎地选择和制定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注重本国产品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无疑都是正确的。因为人口在增多,人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一需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动力。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伴随发展而日益显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则是所有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回避的。从人类这个大范围来考虑问题,各国都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小范围、短时期内,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不同。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充分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国家的发展说到底都必须能满足公民对更幸福生活的需要和使国家强盛,因此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都必须考虑公民和国家;第 二,必须充分注意到先期工业化国家和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区别,前者有条件也有可能花较多的力量,关注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上,而后者则必须在重视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的同时,注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因为它必须面对巨大的人口就业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的压力;第三,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国家之间的资源交流仍然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世界由许多许多国家组成,既然是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就有许多的不同,比如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和生产能力不同等等,因此国家间发生资源、产品的流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更大的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使更多的人受惠,但另一方面又会 加速一些国家自然资源的过度耗用,使财富更加迅速地集中在一些财力雄厚、技术先进、市场控制力大的财团和国家手中,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贫富分化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因此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既要考虑处理好本国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使当代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会因自然环境损害的滞后效应影响到后代人制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又要有助于约束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不能以加剧别的国家的资源环境危机为代价。

在这个关键时期,制定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说是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面、协调发展。中国制定发展战略,不是为了缓解资源、环境形势紧张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是对人类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态度的具体化。我相信这种发展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国的今天,而且适用于中国的明天,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适用于发达国家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

( 二)·当局制定的战略从现在看来大多数是错误的

中共建政已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来,中共当局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一些不同的战略,这些战略的内容主要是在经济方面,虽然战略内容有正确和积极的一面,但从现在来看大多数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认真加以考察,也许对我们制定民主化后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借鉴的地方。

毛泽东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和农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他说:“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是指区域平衡发展,即实现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平衡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我国政府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即着重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达到经济发展的平衡。“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的达到921个,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如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67个,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毛泽东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第二个时期是“三线”建设时期。 “三线”建设从1954年到1976年长达22年,按照毛泽东“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方针,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初步建成了一批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电子、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赶超战略的影响,加上国内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毛泽东头脑开始发热,于1957年11月提出了在短时间超英赶美的发展战略。57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以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5月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提出“7年超过英国, 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这种超越实际条件的“求速”的“赶超战略”,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

从现在看来,毛泽东的第一个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的,但一联系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形势进行分析就知道不对了。工业化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走的路,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具体方式很不相同,比如老牌工业化国家英法等国都是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实现工业化的,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比如苏联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这主要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英法等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实行工业化的,苏联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工业化的。毛泽东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开始在美国发生,虽然没有扩展,但有智慧的人应该有所察觉,可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竟然没有察觉,就如清朝的乾隆和嘉庆皇帝以及在朝高官没有察觉 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这说明当时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科技和政治智慧,所以毛泽东才会沿用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第二个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是错的,错误的判断了国际形势,把有限的资源丢掉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增产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第三个战略(超赶战略),更是荒谬,根本不了解英国和美国的经济、科技和发展形势,胡言乱语。这足见当时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一群脑袋不正常的人。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并对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战略思想。邓小平认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邓小平还认为,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邓小平时代全球化趋势已大大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已迅猛发展,这时应该把握这一新时代的变化,针对新的历史时期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发展呈加速态势提出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创建跨国公司等发展战略,但邓小平时代的共产党人也没有这样的科技和政治智慧,所以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

江泽民继承中共“大统”后敏锐地察觉到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所谓“跨越”,是指原本经济和科技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国家,它的发展不再按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模式,而是在与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交往过程中,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来推动自己现有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对传统的跨越,从而接近或达到甚至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江泽民说,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是说,虽然我国工业化水平尚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是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国的发展战略也要作相应调整,由“台阶式”转向“跨越式”。所以,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式发展。由于有这个正确战略的指导,才会有现在的经济和高科技的高速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肯定江泽民的战略智慧。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总结吸收了我国制定与实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历史经验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与教训,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用这一“科学发展观”来制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胡锦涛在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新内容和提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战略。应该说,胡锦涛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要求等方面对中共六十年以来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中共政府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定和实施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这种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创造了全新的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奇迹,但同时也引起了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胡锦涛正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汲取了世界各大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发展理念的精华,从较为宽广的视野上对发展做出了新的解释,他指出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发展理念层面,对以往发展战略做出与时俱进的深化和完善。从对中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历史演变的回顾中可知,中共几任领导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比较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对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乏深刻的认识,胡锦涛的发展战略强调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主张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由此可见,在发展模式方面,胡锦涛的发展战略更注重发展的系统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注重从总体和长远角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是对经济发展战略内容的深化,并切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从毛泽东的赶超战略、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题。然而,在“快”字当先、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还没有完全终结,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耕地逐渐减少并逼近18亿亩红线,缺水威胁着400多个城市,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发展战略要求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意味着胡锦涛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将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很明显,胡锦涛的发展战略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战略内容不突出科技和教育,二是不涉及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文化软实力问题,三是没有站在三十年内如何将我国建成为超强国家的高度去考虑战略。所以说,内容不够全面,目光不够深远。从我国六十年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来看,现在我国到了必须调整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因为国家发展战略,简单的说就是国家的生命,是我们前进的航标!

纵观世界历史,所有强国的发展,都是国家战略形成民众共同意志,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发挥民众的共同力量,激活民众的创造性智慧,这个国家才有可能走上强国之路。一个国家民众的共同意志,永远是一个国家制定这个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因为民众的共同意志代表的是国家意志,而政府意志则不过是民众共同意志的表达。如果一个政府的表达不是民众的共同意志,那么这个政府就会陷于背离民意、民心、民志的泥淖。专制政府不是人民的政府,所以中共政府肯定不代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

( 三)·国家发展新战略

只有在中国民主化后民主的政府才能为发挥民众的共同力量、激活民众的创造性智慧提供政治条件。因此,我们在如下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提供给民主化后的中国政府采用的。

(1)政治战略

二战后,世界上已经出现多轮民主化浪潮,现在全世界已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实现了民主化,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表现。现在世界的强国和超强国家没有哪一个不是民主国家,未来一二十年又必将出现新一轮政治上民主化的浪潮。新的历史潮流是增强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这就需要尝试构建政治、社会和经济系统还原机制,为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民主机制保障。从构建动态政治、社会和经济有序发展机制,再到构建政治、社会和经济系统还原的民主机制,到成为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在我国估计需要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如果这个分析、预测没有错的话,我国政治战略上将如何选择呢?

我们只能选择政治民主化战略。从历史角度看,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开始就提出了主权在民和建构动态有序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两大问题,互为因果,又相互保障,主权在民的民主理想,亦即人民群众对政治和经济机制的选择权、决定权和管理权,构建民主的程序机制,促进动态有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就成了我国首要的战略任务。民主化是中国成为强国进而成为超强国家不得不越过的门坎,在中国要越过这一门坎,难度很大,不要民主的人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巨大的力量,由于历史传统、由于利益、由于认识能力等各种因素相互混杂,形成了很大的民主化阻力。要冲破这一阻力,在中国实现民主化,还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但不管怎么样,中国社会也要跟世界潮流一起前进,民主化不能回避。中国要用十年 的时间争取民主化,再用五年的时间促使其成熟并统一台湾,再用十五年的时间整合所有力量包括台湾的力量促使中国从强国向超强国家飞跃。

(2)经济战略

向世界强国进而向世界超强国家前进,这是中国人恢复祖先光荣的前进路线,要走好这条路,经济发展是一个关键。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发展到4.9亿美元(2009年)的规模,平均每十年翻一翻,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再过十五年左右我国的经济规模就能达到目前美国的13.9亿美元的水平。也就是说,过十五年后我国就经济总量这一项上将达到世界强国的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用自满,我们到时还应该继续努力,再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在经济总量上接近于美国二三十年后的经济水平。如果能达到此水平,那么就经济总量这一项而言到时我国就是世界超强国家了。

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达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现在必须沿着正确的经济战略指引的方向前进。通观世界工业化发展史,纵览中国现代化进程百年史,我们认为只有如下描绘的经济战略构图才是正确的。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型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战略、低碳经济战略和绿色农业战略是要继续坚持的,但要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这些经济发展战略常见于报刊杂志就不需要多说了。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应特别关注不平衡战略、区域经济战略、跨国公司战略和高新科技战略。

中共政府特别提倡经济平衡发展战略,从毛泽东到江泽民到现在的胡锦涛都在提倡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毛泽东时代,从1964年到1976年长达22年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建立了一批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电子、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从现在看来是个大浪费。2008年经融危机,从2008年到2009年胡锦涛温家宝又往西南西北投入2万亿人民币,建“铁公鸡”(指铁路、公路和机场),从今后看它必将是个大浪费。平衡战略,实际上就是不顾国家的实际情况,往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区进行政治式的投资,这是要不得的。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能够形成市场、经济规模和运输成本低又有人才的地方才是投资的理想场所,投资了才会有效益,才会增长。所以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只能实行不平衡战略,越是发达的区域,国家就越要扶持和投资,越不发达的地区,国家越不投资,就是说应搞不平衡战略。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发展就只能有部分人受益,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人受益,不发达地区的人无法受益。我们要说,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落后地区的投入会很大而效益又少,如果将有限资金投入落后地区,又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样落后地区受益少而 发达地区损失就更大,再说,国家投入落后地区的钱大多也是来自于发达地区的税收。实际上,发达地区更发达之后,落后地区也会受益的,落后地区的人可以逐渐迁往发达地区并入户,民主政府将为劳工阶层提供廉价屋居住,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这样,西南西北和北方部分地区原来的落后地带人口就会逐步减少,落后地区的公民不愿出来留守本地的就应该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和美化家园,为绿化祖国贡献力量。 

区域战略指的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将现在工业发达的地区根据产业分布情况加以大片划区。比如,可以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分别作为一个隶属于中央的经济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有效地进行相对的专业化分工,能形成经济规模效应,便于加强经济联系,从而减少各种成本。世界各强国在经济快速腾飞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现在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都还这么做。这不是什么新经验,但是它是有效的经验。初步可以将现在的中国化为如下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华北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湘鄂经济区、川渝经济区、秦晋经济区、闽台经济区等等。

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的经济联系是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2006年在世界跨国公司五百强中,美国拥有170家左右占了三分之一强,欧盟拥有161家左右占了近三分之一,日本拥有70家左右,占了近九分之一,这说明世界强国和超强国家其实力的极大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创造出来的。跨国公司能够在世界资金最多的地方筹集资金,能够在世界原料最便宜的地方购买原料,能够在世界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吸收人才,能够在世界最好的市场上推销产品,能够充分享受世界经济分工的好处。我国三十年内要力争成为世界性超强国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没有足够数量的跨国公司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国家一定要实施跨国公司战略从现在起用十五年的时间大规模组建并极力扶持我国的跨国公司,再用十五年的时间使到我国跨国公司在五百强中的数目接近美国二三十年后跨国公司在五百强中的数目,以便让跨国公司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高速列车头。

内需和出口一同带动经济发展,应该成为我国的基本战略。目前,2008年我国生产总值的75%依靠出口。这一数据显示,内需支持生产总值的能力,仅有25%左右。我国经济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调整时间,才能由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和出口拉动型并举的经济模式。有人认为,我国拥有巨额存款,只要将其释放出来,就能在经济危机状态下发挥出重要作用。但问题是,巨额存款中的群体大部分是不需要消费的人群,而需要消费的人群是没有存款的,或者说,有也很少。所以,建构动态出口和内需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我国经济步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唯一选择。

工业是一个国家的骨架,是一个国家民众共同智慧的标志。从全球视野上看,一个国家再富有,但没有强大而又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个国家都不是强国更不可能是超强国家。但拉动工业成长的最重要力量,就是打造海洋业、航空业、外空业、军备业等等,因为没有军备业、航空业、外空业、海洋业就拉不动高科技产业体系和制造业体系的形成。所以,工业永远是强国和超强国的唯一路径。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机械化的前提条件是可以拥有大面积耕种的土地,我国拥有广大平原的地方,比如东北、华北等,应把平原地带的土地通过购买收归国有,然后由民主政府出租给有资本有农业技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耕种,其他不是平原地带的地方根据情况归集体或个人所有,即土地所有权多元化。农村必须走产权多元化、平原地带实行机械化的路子,才能给我国动态有序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在当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到今天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已有五十多年,科技革命的成果已为世界所享用。科技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的贡献已达80%左右,特别是高新科技的贡献率更大。发展中国之间的竞争是资金和原料竞争,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却是科技和人才之间的竞争,我国要在三十年内成为超强国家没有足够的科技力量根本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实施高新科技战略,大力投资和扶持高新科技研究开发事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科技投入要向美国奥巴马政府看齐,投入比重要占国内总产值的3%。国家重点要投入高新科技,比如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航天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等等。航天工业、新能源产业这两类产业尤其重要,航天工业关系未来天军的发展和太空争夺,新能源产业关乎未来二三十年新经济规模。

(3)教育战略

我国现在的所谓教育改革实际上是在选择标准化的教育改革路径,这实在是在扼杀人的创造能力。教育的标准应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传授知识是其次。当下和未来,我国应该从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我国继续实施标准化加传授知识的教育战略和标准化加实用性战略,再过几十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必将丧失殆尽。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应试,必须改革高考制度,在十年内抛去高考这样的评价体系。大学教育必须去行政化和允许学术自由,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和世界大师,让大学在世界这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去竞争,办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 

(4)文化战略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超强国家在文化上除了丰富、繁荣之外,一定还要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现在的美国是唯一的超强国家其文化影响力能辐射整个世界,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没有人不欣赏美国的艺术、音乐、电影。三十年内我国要成为超强国家,文化实力不能不极大增强。如何增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规划。

根据我国百年历史的得与失,我以为,自由化是文化发展的前提,专制会使文化失去创新的活力,文化一定要多元化,自由就能使到文化多元化;同时又要以法治驾驭多元化文化。当然,毫无疑问的是多元化文化也不得挑战、解构立国思想。因为一个国家的立国思想,是这个国家形成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的源泉,也是形成价值逻辑、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的本源。也就是说,没有立国思想,就没有一个国家的主体精神、价值逻辑、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我认为,维护立国思想,就是维护一个国家的生命。因为一个国家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拥有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价值逻辑、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民主化后的中国其立国思想只能是民主、自由、法治、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和国民福祉。这也几乎是 所有民主国家的立国基本原则。比如,超强国家美国,左右两派无论怎么争论,但是,宪法所构建的“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立国原则不得挑战。但中共统治下的中国的现实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被确立为立国原则,这实际是人治和专制的表现。民主化后中国的立国原则必须抛去这些垃圾。立国原则是一个国家民众共同追求的理想,也即是一个国家民众的共同意志。如果一个国家允许某些人挑战或解构立国原则,就是允许某些人挑战民众共同追求的理想和民众的共同意志。捍卫立国原则的主体永远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失去捍卫立国原则的基本权利,国家的未来是值得忧虑的。管理文化的关键在于,交给公民捍卫立国原则的民主权和创造 思想文化的自由权,这才是我国应该选择的文化战略。

为了使到我国文化二三十年内能辐射全世界,成为世界名牌,一方面必须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扬和光大我国从孔子以来的古文化,同时更应该结合现实和世界潮流进行不断创新。文化创新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文化的大发展,就不会有未来文化,现代人和以后的人不可能只躺在祖先身上和古人身上;所以,文化必须创新才会有活力才能光芒四射,而要做到这一点,文化自由非常重要。为了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家必须扶持具有创新作品和内涵深刻作品的大文化人以及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雄厚的文化大公司,尤其是跨国文化公司,以便使到他们能创造出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5)军事国防战略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说,未来二三十年的世界打大规模的战争必定包括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电磁战场和心理战场等六大战场。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的主要特征应该体现在 “战争方式”和“战争武器”两大方面,未来战的作战形式主要有三种:“摧毁”(Destroy)、“致盲”(Blind)和“干扰”(Jam)。所以,要成为超强国家在军事上就要求研制和发展具有威慑力的武器,比如,高精确度的武器、核武器以及太空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动能武器、超型航天器等等)。所以,必须根据新形势重新构建我国的立体国防体系,这是我国军事战略的选择。

(6)外交战略

外交奏效的关键不在外交技巧,而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意志。制定我国外交原则和战略,要坚定的捍卫我国国家合理利益,要以不断发展的综合实力为依托,要夯实战争意志、战争表达的精神基础,要以国家意志为外交表达的最高标准。因为政治与外交,是建构在国家综合实力与战争实力基础上的智慧的较量。从现在起在十五年内我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世界任何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好,创造和平环境建设我们的国家,再下一个十五年必须与同我们有共同认识和理想的国家结盟,从而争取并保持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进入专题: 国家发展战略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10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