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国的“主权信用”降了半级,不知道标准普尔的决策层伤了多大脑筋、下了多大决心;也不知道按照实情,这个信用要降到哪里?政府部门一看,此举属于乍着胆子表现一下,并给政府留足了面子;自己干了什么心里有数,反击止于“经济层面、技术性”。
“主权信用”的定义好像是: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要是老百姓,就直接说“还款能力”了。美国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款,不是工薪阶层的血汗,就是缁铢累积的商业。这些不够政府开销了,就发行债券。其“还款能力”就是政府运作这些钱的方式和技巧吧?
据说“标普”的“主权评级框架”有五大标准:1)机构有效性和政治风险,反映政治得分;2)经济结构和增长前景,反映经济得分;3)外部流动和国际投资地位,反映外部得分;4)财政表现与弹性、债务,反映财政得分;5)货币弹性,反映货币得分;云云。某名人曾经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不妨理解为:经济和政治是一回事,政治没玩儿好,经济就出问题;反之亦然。而“标普”太经济、太技术了,让政府享尽政治特权。
在美国,金融海啸伤痛犹在。之所以发生,立法不严,是重要原因;监管不利,是重要原因。这里,国会和白宫的责任都有了。按“标普”的算法,美国“主权信用”的“政治得分”早就该降。那次“金融海啸”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之大,消耗的政府资源之多,直接影响这次发生“债务危机”吧,为什么现在才降级?“评级标准”里没有“权势集团”,所以没有早降。
政府缺钱,需要举债维持运作,其所收天文数字的税款哪里去了?哦,反恐是个大项,战争是个大项,这是两个无底洞。历时多年,投入无数,反恐形势日益严重;战争前景阴霾重重。如果相关机构在这两个地方指挥得当、效率颇高,财税收入就能投入科研、环保、公共事业……经济会振兴不起来吗?失业率会减少不了吗?按“标普”的算法,美国“主权信用”的“经济得分”早就该降。“评级标准”的“推理性”较弱,所以没有早降。
美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不高,比如这半个世纪,美国选民的总统投票率,上世纪六十年代,将过60%,此后一直在50%徘徊。但是,国会只有民主共和两党,他们的意志决定全民乃至全球的经济大局。仅以刚刚过去的是否提高国债上限为例,两党为了宣传各自主张、准备明年大选,就让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揪心等待。结果是“危机虽过,伤害已成”。这样的政治风险、机构效率,经济结构、增长前景……,按理早该降低美国主权信用级别。按照实情评定,断了大家的幻觉、误解和侥幸之心;另谋出路安排投资和剩余资金,也许已经培育出另一个“最保险的投资和储蓄项目”了。免得硬着头皮上美国债券的过山车。
证券市场美国搭建、游戏规则美国制订。大家都按同一套“技术标准”进来玩。某投资方对美国的政治经济质量有所疑惑也无济于事。这种情形与统一思想、预设立场、先入为主没有本质区别。不论出了什么事,只要在规则范围内、技术上能解释,就不算操纵市场,就算投资的合理损益。有了这个原理,后台老板就能心安理得地利用经济学说词、债券市场惯例,让全球投资人负担他们“理财不当”造成的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