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年高速发展,中国大陆人均所得突飞猛进,超过4000美元,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迎接此一喜讯的,却不是欢欣鼓舞之情,而是对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恐惧,深怕会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乃至1990年代东亚的马来西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的困境之中。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乃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一篇《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根据近30年来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实例,归纳出来的看法。然而这样的观察其实无甚意义。首先,因果关系本难简单论断,最忌以先者为因、后者为果,面对国情、文化、工作倾向、生活习惯千差万别的许多国家,更不能苟且将事。而且,即使在同一期间,东亚既有马来西亚这种个案,更有日本、台湾、南韩乃至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成功案例。任意将后者视为例外而以前者为通例,即使以偏概全也未见如此草率者。
其次,拉美不论,比较东亚诸例,可发现马来西亚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陷入停滞,其来有自,而亚洲四小龙之所以能奋进不已,亦有其根本原因。中等收入只是诸多负面因素之一,懒惰地取一简单数字便图掩盖一切,全无正面意义,徒令好不容易企及中等收入的国家沮丧失志、慌惑冒进而已。
就中国而言,大众对此所谓“陷阱”或不甚了了,但学者专家乃至政策制定者则闻之色变,亟思尽早逃脱,因而种种奇谋怪策纷纷出炉,试图下重手转轨易辙。从这个角度观察,才恍然大悟,2007年以来种种悖逆常理的重大新政,其根源原来在此。然而,如果20年使经济高速成长、人民所得直线上升的成功道路,突然遭此厚诬,被千夫指为斲丧成长动力、推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刽子手,急于弃之而不暇,甚至将30年以前令经济长期陷于贫穷的老路指点为脱困快捷方式,其后果就不堪闻问了。
其实,这30年间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根本原因,可一语而道破,就是能否充分发挥相对优势。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台湾与南韩,最大的相对优势就是贫穷,工资远低于先进国家,因而积极发展加工出口业,借着与先进国家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的工资差距将经济快速拉升。1990至2010年代的中国大陆也完全依循此一成功公式。即使后来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马来西亚,1987至1997年近两位数的成长速率,也全拜其所赐。只是1990年代中国崛起,马来西亚工资相对偏高、劳动资源又已枯竭,被中国越俎代庖,才落入陷阱难以自拔。台湾与南韩则挟其超前发展20余年的优势,有效运用大量的廉价劳动资源,配合相对低廉的中上游人力与技术资源,得精进不懈、更上层楼。而马来西亚则因匆匆崛起,尚无足够条件与低工资国家相辅相成,乃一蹶不振,挣扎难脱。
中国于1980年代原本排斥两头在外的加工出口业,认其非大型经济可依恃的动力。结果1990年代以后飞跃的20年,证明不论规模大小,充分发挥相对优势乃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而且正因其大、劳动资源丰富,在马、泰等国10年即已耗尽的商机之时,中国可以持续20年乃至更久而不失。如果谨守勿遗,运用此一有史以来推力最强的经济引擎达到极致,则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可获益无比。
不过,未雨绸缪,早在廉价劳动资源耗尽之前,中国即须全力培养低廉的技术资源、专业人力,提升工艺、设计、经营能力,创造成本相对较低的附加价值,如先行的日本、台湾、南韩,弥补劳动成本不断升高的劣势,乃至有朝一日,根本取代廉价劳动成为下一个相对优势。
过去20年飞跃发展时期,决策者无暇计此,但正当廉价劳动相对优势日渐薄弱需要百般呵护之时,“中等收入陷阱”之说一出,学者与官员反而百般推高劳动成本、恶化经营条件,直欲将加工出口业乱棒打死,追求以提升产业结构、改善社会分配、甚至回归国有重工业等奇谋怪策而自乱阵脚。
陷阱本无,现正自掘而入。
(作者为台湾《经济日报》前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