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国国务院规定的时限已过去近20天,包括此前公布的在内,98个中央部门中,目前也只有56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对比这些公布出来的“三公”数字,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综合媒体报道称,人民网上公布的各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决算和预算表中,审计署的2010总决算数和细目数竟然核对不上。有分析指出,以数字严谨为第一要旨的审计部门在持家本行上露破绽,就如同李小龙耍双节棍敲到了自己的脑袋,未免贻笑大方。
如果细细比较来看,这样的“笑话”还真不少。
“勤俭”的住建部和“奢侈”的中科院:在公务接待费方面,住建部去年决算和今年预算分别仅为26.07万元和13.95万元,中科院去年决算和今年预算分别为9,995.5万元和8,043.66万元。即使按一年365天算,中科院一天的接待花销也高于住建部一年的支出。难怪有网友戏言,莫非住建部总是被接待的对象?
“师夷长技”的计生委和工程院:2010年,人口和计生委的出国费用占其三公经费总额的51%, 中国工程院的数字是49%。出国考察无可厚非,但理论上出国需要更多的新华社和广电总局的费用也只占到33%和32%。无怪乎网友评论,世界上唯一实施计划生育的国家要花一半的三公经费出国,是考察还是布道?而工程院的2011年数字更是匪夷所思,除出国费用外车辆及公务接待费竟然为0,难道工程院准备2011年全院放假,出国旅游一年?
“神算子”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2010年决算出国费用107万,车辆费用30万,公务接待费15万,小数点后两位皆为零。这可是实际开销呀!只能说红十字会的费用控制手段太先进了,亦或是红十字会里数数本来就是以万为单位的?同样可笑的是红十字会2011年公务接待预算仅3万元,下属事业单位2011年的车辆购置及运行预算竟仅为5.66万元,让人怀疑是不是报数时忘了三个零。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2011年出国费用猛增近50%的残联和监察部,在政府三令五申控制公务用车开销前提下2011此项费用增幅仍超过30%的住建部,还有2011年接待费用增幅超100%的文物局,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
另据《新京报》的消息,如果按已公开的数字计算人均三公经费,国务院扶贫办人均10,816元,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均5,093元;中科院人均4,610元;农业部人均2,500元;交通部人均支出1,940元;卫生部人均476元(其它没公开人数的部门平均数无法计算)。各部门之间差距如此之大,是业务性质使然,还是计算方法有异,亦或是数字的准确性本身就值得商榷。
发达国家的国家预算制定是一项严格、细致甚至繁琐和冗长的过程。法国政府各部门预算要提前一年进行:首先由总理在每年初向各部门发文,确定下一年度的总体方向。然后由财政预算部和政府其它部门共同工作,在详细的行动计划和活动安排的基础上确定每项政策行为所需的费用。汇总到总理层面后,根据宏观经济预期(如GDP增长率,预期通胀水平等),统一协调各部门的预算规划。最后由议会(首先下议院然后上议院)对预算进行批准。
相比高度集权的法国,在权力相对分散的挪威,其国家预算程序也需要一年的时间。从财政部长发文,到各政府部门提出草案,两次内阁预算讨论会,最后由议会批准。
由此可见,法国和挪威都是采取的传统的W型(先上后下,反复修正)的预算决策过程,内阁和议会在预算的审批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对各自的预算都会仔细推敲琢磨,辅以详细论据(合不合理另说),很少出现如这次三公经费这般频频让人目瞪口呆的局面。
这次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发布,从国务院3月底下达指令到现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见那些从来没有此等闲心的官员们为了把数给攒出来,必然也绞尽脑汁,花了一番功夫。毕竟初学乍练,失误在所难免。
既然开了先例,就该把这件事程序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开化。明年这个时候,还有更多人睁大了眼睛,拿着放大镜准备挑刺儿。一项三公经费,把全国人民的整体财会和审计水平提升一个台阶,也算是预期外的收获。
“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公务车”和“公款招待”被中国民众俗称为“三公消费”。在老百姓眼中,这些项目被认为最有可能存在“猫腻”。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和2011年预算数。
(乔鲜花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