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庭:光绪皇帝变法思想的现代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92 次 更新时间:2011-07-24 21:39

进入专题: 光绪   变法思想  

丁礼庭  

王也扬先生在《值得记念的光绪皇帝》[1]文章中描写了戊戌变法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场景和对话:当大学士孙家鼎提出“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时,光绪的回答是那么的铿锵有力:“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

在这组对话中,光绪的答话体现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摆正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变法和改革中集权所有者、国家和人民三者之间的正确的关系。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变法和改革的目标,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和“国强民富”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还权于民”。这是因为,如果民众无权,就不能够“维权”和“争富”,民众不富,则国家不可能富强,也就永远达不到变法和改革的目标。再进一步分析,民众无权,则必然造成民众的贫困,而民众的贫困和贫富悬殊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反过来论证,如果哪位集权管理者真的能够做到通过“还权于民”来实现“国强民富”,那么结果也是必然的:他必然会合理合法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授权而继续执政。

由于集权管理者在变法和改革过程中“恋权”而造成变法和改革失败,从而失去执政权力的历史事实实在是太多了。

就拿光绪的对手慈禧来说,其实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光绪在起步变法时,是得到慈禧的认同和支持的。在慈禧重新执政后,也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不管这种变革是主动还是“被逼”的被动,也足以证明慈禧并不“绝对地”反对变革,慈禧反的只是对光绪在变法中“坏祖宗之法”、“动了祖宗的的‘奶酪’”的“大逆不道”;只是慈禧的变法的是以“维护皇权的完整”为底线的。但历史实践恰恰证明了这样的事实——正是这条底线,不肯“还权于民”,才葬送了“大清帝国的政权”。

同样,我曾经大力提倡的日本“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纲领性决策,但实际上,自从民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并没有真正实行“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的决策,其区别就是天皇不能完全地“还权于民”,全体日本民众为天皇效命的必然结果就是“大日本帝国”的战败!直到日本借助美国的力量,学习和引进“西方‘全盘’的民主政治体制”后,日本才能够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使自己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最发达国家之列。当今日本天皇所获得的结果——国强民富和皇室的尊严,虽然日本皇室失去了具体的执政权,但他们受到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尊重,甚至当初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国的政府官员,也尊敬地和日本天皇会见。这一切,不就是光绪梦寐以求的理想吗?

老子在道德经中深邃地指出:“欲将夺之,必故予之。”(36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3章)“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39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章)在这里,老子反复地说得非常明白,你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先付出;无私,才能存大私、有大富、掌大权。

无数历史事实都反复地证明了这一事实: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无私的牺牲和贡献,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获得执政地位。如果你执政后就追求既得利益和腐败利益,甚至可以说,如果你为了追求所谓的党派利益而漠视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不用我多说,结果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

再比如,在台湾,正因为是掌握集权的国民党和蒋经国主动地废除戒严和开放党禁,台湾人民才能够在8年后放弃“30年戒严”和“2·28血案”的前嫌,再次授权国民党执政。台湾的新闻媒体民意调查的结果反复显示:蒋经国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台湾民众最怀念的政治人物。

但是,在苏联,由于苏联共产党反历史发展规律而动,取缔和禁止民主、自由、宪政、共和、人权、法制等普世价值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拒绝“还权于民”,被动地为人民群众所抛弃,就很难再重新取信于民,东山再起。

再看东欧各国,凡是应顺历史发展规律,主动进行民主改革的政党,都在改革党的纲领、路线后,或者是改变党的名称后继续执政,但凡是拒绝“还权于民”,被动地为人民所推翻的政党,大多数都一蹶不振。

“历史之辙,时代之鉴”:光绪,这位封建帝皇的这一变法思想对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指导意义,还需全体中华民族反复三思和深刻反省。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1]:王也扬:《值得记念的光绪皇帝》(原载《炎黄春秋》2008年12期)

    进入专题: 光绪   变法思想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43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