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677 次 更新时间:2011-05-09 11:54

进入专题: 西方政治学  

俞可平 (进入专栏)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政治学是关于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政治学通常又称为政治理论、政治科学、国家的理与论国家法、政治与国际关系学、宪政学、社会行政管理学、政治策略学等等。一般地说这样称未尝不可,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是有区别的。例如,广义的政治科学就是开头所界定的政治学,但狭义的政治科学则是指现代才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它着重于借助科学的实证方法,以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去探究政治逻辑。本书所说的是广义的政治学。

政治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由于它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所以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政治现象之后,它就逐渐产生了,并且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从西方政治学说史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就对政治现象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系统性政治学著作,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则是政治学的奠基性著作。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许多就是政治学的重要流派。老子的《道德经》、韩非的《韩非子》、荀况的《荀子》、孟轲的《孟子》等中国思想史上早期的重要著作,实际上也是政治学的重要著作。

政治学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政治现象在社会现象中最引人注目,以此为对象的政治学也就成为最重要的人类知识领域之一。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几乎都涉及政治学理论问题,绝大多数思想家本身就是杰出的政治学家或政治思想家。许多思想家甚至把政治学称作最重要的科学,如亚里士多德曾经把政治学看成是"主要科学",布丹认为政治学是"科学之王子"。由于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一直与哲学、伦理学、文学等交织在一起,经久不衰,曾经产生过众多的名著。

由于政治学与现实政治休戚相关,随着政治现实的变迁,政治学也一直处于变动发展之中。西方的政治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变迁,先后经历了明显不同的几个发展阶段。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政治学的始创阶段,它为整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最著名的政治学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西塞罗、奥古斯汀。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西塞罗的《论共和国》等著作中,作者们把奴隶主贵族制国家当作理想的政治制度,把基于分工之上的等级秩序当作最高的政治价值,把不平等的政治秩序看作是"正义"、"自然理性"的体现。在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学中,世俗性和神学性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几乎在每一个政治学家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双重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俗性日益让位于神学性,到了古罗马的奥古斯汀那里,政治学中的世俗因素几乎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神学的政治学,他的《上帝之城》向人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天国的"至善至德"之路。

中世纪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神学性,因而又称之为"神学政治理论",它的集大成者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阿奎那把封建的等级秩序和君主政治加以神化,把它当作神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与他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一致,他把国家的统一与和平看作是最高的"善",把维护和保障国家统一与社会福利的政治行为当作"正义",把心甘情愿服从既定的等级秩序和法律制度的行为看作"德行"。阿奎那的政治学是对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汀思想的调和与发展。他不但把奥古斯汀的神学政治观推到了极致,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政治学观点,对近代西方的政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他关于"自然理性"和"自然法"的思想实际上构成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说的重要理论来源。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标志着西方政治学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英国的莫尔和法国的布丹。这个时期政治学的根本特征是它的世俗性,西方政治学在这个阶段基本上走完了从天国到尘世的历程。在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和布丹的《国家六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第一次成了政治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君主握有至高无上的主权的专制制度成了大多数政治学家心目中完美的国家制度,国家主权的完整性和绝对性开始成为政治学家进行政治评价的重要标准。但是另一方面,少数敏锐的思想家已经预感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开始探索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莫尔的《乌托邦》是这一思想的最杰出代表。

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极盛时期。多数西方不朽的政治学名著涌现于这一时期,其中有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斯宾诺沙的《神学政治论》、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哈林顿的《大洋国》、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伯克的《法国革命论》、杰佛逊等人的《独立宣言》、潘恩的《人权论》、汉密尔顿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边沁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密尔的《代议制政府》、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巴枯宁的《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尼采的《查拉图斯如是说》等。绝大多数政治学家高举"主权在民"或"民主"的旗帜,把"自由"、"平等"、"人权"当作人人天赋的"自然权利",把尊重和保护这些自然权利看作是统治者和政府的"理性"或"自然法",是否具有这种"理性"或"自然法"成了判断政治家和政府善恶的基本标准。在绝大多数政治学家看来,只有推行三权分立和代议民主的共和政治,才能真正实现主权在民的根本宗旨。因此,民主共和国几乎是当时政治学家的共同理想,而自由、平等、福利、正义则是他们追求的最高政治价值。这些近代政治学家把资产阶级的阶级权利当作全人类普遍的自然权利,把代议民主当作全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他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超阶级的、抽象的形式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但是,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具体的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强调自由的价值,而被称为自由主义者;一些人强调秩序的价值,而被称为保守主义者;一些人强调国家的权威,而被称为国家主义者;一些人强调国家的罪恶,而被称为无政府主义者;一些人强调未来"乌托邦"理想社会的价值,而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有这些政治学流派不仅对当时的现实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它们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生活,实现了政治学说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它把政治与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政治是经济的产物,最终是为经济服务的。任何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们归根结底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在经济最终决定政治的前提下,政治也对经济产生反作用,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它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代议民主不过是资产阶级最好的政治外壳,而自由平等则是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权。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是极少数人的民主、自由、平等,是以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被压迫、被奴役为代价的。要实现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阶级、无剥削、无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劳动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实现人性完全复归、人权彻底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

政治学的命运在现当代西方世界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在政治学中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布莱斯的《现代民主政治》、帕雷托的《精神与社会》、莫斯卡的《统治阶级》、米歇尔斯的《政治党派》、拉斯基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在当时都曾风靡一时,而且至今仍深有影响。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后,西方政治学界发起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政治行为主义的实质,是试图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实证方法研究现实政治问题,使政治研究科学化、定量化。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注重经验性的证实,反对规范性的推演;主张研究事实,反对谈论价值;倡导研究者的"中立性",反对价值偏向。由于传统政治学主要是进行价值研究的规范理论,因而受到了行为主义政治家的猛烈抨击。在他们看来,以政治哲学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政治学作为一种空洞理论几乎一钱不值。一时间,到处都可以听到"政治理论寿终了","政治哲学衰亡了"的哀叹。亨廷顿的《变化中社会的政治秩序》、奥克肖特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等著作就是试图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实证方法分析政治发展和政治过程的代表性著作。????邏????氐?/p>

但是,政治哲学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对意识形态从而对政治哲学的需要是任何政治社会所必需的,否定或取消政治哲学其实是不可能的。即使在行为主义风行的时期,西方政治学中影响最大的名著也多半是政治哲学方面的著作,如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达尔的《民主理论前言》、阿伦特的《人类状态》、哈耶克的《自由宪章》、柏林的《自由四论》等等。70年代后西方政治学界出现了一场旨在复兴传统政治哲学的所谓"后行为主义运动"。许多西方政治学家认识到,政治学研究要真正做到"价值中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对事实的观察、对经验的分析、对数据材料的整理加工都难免受到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退一步说,纵使有一种"价值中立"的政治学研究,这种研究肯定对社会的意义也不会太大。基于这种认识,70年代后,政治哲学又开始在西方政治学中得以复兴,从而形成了传统政治学与现代政治学并存的局面。在当今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政治学流派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社群主义等,罗尔斯的《正义论》、麦金太尔的《美德之后》、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萨托利的《民主新论》、布坎南的《自由、市场与国家》等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上述各流派的主要观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选编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西方政治学的名著摘要。有些政治学名著之所以未被选入,除了篇幅的限制等原因外,还由于传统上政治学与法学、哲学、伦理学等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许多政治学名著已经在本系列丛书的其他提要中加以介绍。读者可以参阅相关著作。

进入 俞可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西方政治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22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