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伍修权因祸得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96 次 更新时间:2011-05-18 22:58

进入专题: 伍修权  

丁东 (进入专栏)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和南斯拉夫的关系经过了由冷而热,由热而冷,再由冷而热的戏剧性变化。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独立夺取政权的。二战结束后,苏联在与南斯拉夫的交往中,企图以经济合作的方式占对方的便宜,控制对方,遭到铁托的抵制。斯大林一怒之下,于1948年把南共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夺取政权的关键时候,需要斯大林的支持。而斯大林也曾怀疑毛泽东是不是铁托式的人物。毛泽东为了让斯大林消除疑虑,便要格外表明中国向苏联“一边倒”。1949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才五天,南斯拉夫就致电中国政府,愿意与中国建交,而中国却没有积极回应。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南关系开始解冻。1954年秋,苏联又派员来华,向毛泽东说明1948年情报局的决议是不公正的,建议中国也改善与南关系。这样,中国对南斯拉夫才作出迟到的回应,1955年1月与南建交,派武修权为第一任大使。

伍修权出使期间,中南关系曾相当友好,双方高级代表团互访。铁托还邀请武修权到多瑙河畔打猎。武修权对“南斯拉夫道路”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了解了党政分开、干部退休、工人自治等方面的情况,写成报告发回国内,当时受到国内的通报表扬。

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南共不同意“社会主义阵营必须以苏联为首”的观点,拒绝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和苏共关系再次恶化。中共当时支持苏共。1958年初,南共准备召开七大,在南共纲领(草案)中,提出社会主义各国和各兄弟党的平等原则,反对垄断和霸权。伍修权得到《草案》后,草拟了《对南党纲领草案的初步意见》,认为《草案》的许多部分反映了正确的观点,“虽然我们与南共同志在一些问题上,在看法上有所不同,但是南拉斯夫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渴望和相当的干劲也是事实,而且这是最本质的问题,几乎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苏共要求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不派代表出席南共七大,只派观察员旁听。南共七大开幕后,一些报告和发言谴责苏联干涉别国党内事务。苏联大使退出会场表示抗议,身为观察员的伍修权也随之退席。显然,这个举动是中央的安排。即使如此,南共七大闭幕后,伍修权还是被召回国。有中央领导人看了他发回的《意见》,认为他同修正主义唱一个调子,要求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检讨。他只好违心地检讨,并离开大使岗位。两国关系随后降格到代办一级。当时,中国和苏联站在一边,展开了对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

然而两年之后,中苏关系也恶化了。在同苏共的论战中,中共高举的仍然是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旗帜,并且把南斯拉夫和苏联捆在一起批判。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之中的第三篇,就是《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批判赫鲁晓夫以铁托为师,步南斯拉夫后尘,走上和平演变的道路。

伍修权时任中联部副部长,代表中共出席东欧数国党代会,与苏共一方唇枪舌剑,直接交锋,也曾风光一时。然而文革当中,他同情南斯拉夫还是被当成“罪状”,连同其他问题,被关进北京卫戍区,“监护”了六年。这时,毛泽东已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反苏比反美更优先,作为不结盟国家的南斯拉夫,已经属于毛泽东心目中的第三世界,中南关系开始回暖。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和铁托互访,修复了两党关系。

此时,伍修权在南斯拉夫成了倍受欢迎的人。他在回忆录中说明了其中的原委:文革中“把我怎样如实反映南斯拉夫的情况等问题都写成大字报上了街,公之于众了。听说南斯拉夫大使馆把这些材料都搜集了去。他们原来看到中国批判南共,总以为我这个大使没起好作用,回来汇报了不真实的情况,看了这些大字报,才知道了真相。他们说,原来伍修权大使还是如实反映了南斯拉夫的情况。所以我重新工作以后,几次去南斯拉夫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南斯拉夫有代表团来中国,也常来看望我,表示一番友好之情。1977年铁托访问我国,还送我一支猎枪,表明他一直记得曾同我一起打过猎的事。”

可谓因祸得福。

进入 丁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伍修权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78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