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经历了两个阶段:前20年,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突飞猛进;后十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深化布局阶段,国家依托沿海一线的经济高地,根据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集中批复了二十多个区域规划,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化布局按照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是对沿海地区进行整体布局、分区规划;第二条线索是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下,围绕一些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在一些重点地区进行探索。如成渝试验区是针对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样的世界性难题展开的,鄱阳湖和黄三角地区是就生态经济发展展开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是围绕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展开的。在全国经济布局中,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位置;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需要加快发展。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固然受到国家的重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的省域竞争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呈现相对下降趋势,保粮食和促发展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冲突。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10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谋划“十二五”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崛起之路。这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没有走过的道路,是一项全新的探索,一项全新的实践。这一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河南乃至全国上下的热烈反响,得到了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被正式确立为河南“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在今年两会上,中原经济区建设又被纳入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已经拉开,这一系统工程涉及河南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需要积极运作,努力实践,更需要超前搞好理论研究,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原经济区的内涵特征、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建设粮食核心区,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具体实践也进行了专题探讨。书中有很多思路、观点和对策、建议和意见,不仅对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中原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进一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这个蓝皮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先行发布的,是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先行,宣传造势先行的一本蓝皮书。河南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先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舆论宣传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出版的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并不是中原经济区被正式批准以后运行一年的总结,而是对中原经济区从构想提出到上升为河南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进而被纳入全国十二五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个过程的展示和解说。所以这本蓝皮书不是通常的对上年的回顾和对下年的展望,而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归结和今后较长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谋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不仅是我们了解河南,了解中原经济区,了解其如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窗口,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景建立了一个很好的预期。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只是刚刚破题,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预祝中原经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谱写出更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