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财政政策清晰给力 改革值得期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11 次 更新时间:2011-05-09 14:57

进入专题: 财政政策  

孟春  

   

谢旭人部长关于“当前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的演讲,对今年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作出了清晰安排,并展望了“十二五”时期财税改革的大框架、大思路和大方向。演讲精彩,内容丰富。从研究者的角度,我认为有三大“特点”和四个“亮点”值得特别关注。

三大新特点

——财政政策紧扣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要把稳定物价水平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保持物价总水平是今年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谢部长在阐述当前的财政政策时,紧紧扣住这个首要任务,强调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稳定化肥、煤炭、成品油供应,做好必须商品的进口及储备物资投放,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财税改革紧紧抓住“调结构、转方式”主线。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谢部长在演讲中,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政策要促进企业发展并引导居民消费?政府投资重点要放在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财政支出重点投向“三农”、教育和卫生? 投向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突显财政公共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谢部长强调,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这充分显现了财政的公共性。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2011年财政支出扩大了覆盖面,着眼于满足人民的愿望、需要和利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大亮点

——完善四大预算制度,建立全覆盖的预算体系。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的核心制度,长期以来由于预算制度的编制和覆盖面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成为国内人们讨论财税改革的重点。谢部长在强调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时,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这四大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全覆盖的现代预算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对完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突出财税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针对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谢部长强调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明确提出要重点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实现民富国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释放出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重视引导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现在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走低碳发展之路。谢部长演讲中,提出财税政策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强调要完善税收政策,完善消费税,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改革,引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强调建立财政风险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在财政部门工作的人都熟悉,谢部长一贯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效益管理,并时刻坚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今天的报告中,他又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绩效预算,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并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推进预算公开,不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等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健全基础性财政管理制度,形成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把财政的风险管理纳入到财政长期可持续性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大框架中,这是又一大亮点。通过这次应对危机的考验,以及西方众多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紧迫。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十二五”期间我国财税领域内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破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如何管理和防范好地方潜在债务风险,如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是重大和艰巨的挑战。这既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各方面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配套,更离不开决策者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进入专题: 财政政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05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