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向好的方向转变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将处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十三五”时期(即2015—2020年)结构优势的效果和变动的幅度将更加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如下特点: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但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工业呈现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但比重仍然偏低。
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突显期,正在逐步显现新阶段的特征,并随之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
1.既有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没有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仍处在快速发展期,国际化将面临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新变化。
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是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力量,这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较快增长的基础和前提。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更为重要的是正在发生一些具有中长期意义的结构性新变化。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对投资、消费、出口进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美国依靠过度负债消费(消费占GDP的比例为70%左右)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将发生改变,而且这一调整过程(主要是家庭负债表的调整)至少要经历十年;此外,一些发达国家调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试图实现制造业复兴。
2.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亟待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未来几年,是我国竞争优势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维护既有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培育、确立新的竞争优势。
3.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并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十二五”时期,如果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目标在15%—17%左右,节能减排的难度明显加大。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重化产品短缺及其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很难再出现。
5、金融危机后,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
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新特点
1.“十二五”时期及2020年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向好的方向转变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即2015-2020年)结构优势的效果和变动的幅度将更加明显。
“十二五”期间,工业内部结构也将发生重要变化,机械设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比将有所提高,原材料加工业仍占有较高比重。
2.工业化将处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
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出现新的阶段性变化,即处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展望“十二五”末,第二产业的占比将下降到45%左右,有可能出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相近、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的情况;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下降到22.5%左右,由前两个判据可以得出,我国将表现出由工业化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特征。
“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要明确四个目标和五项任务。
所谓四个具体目标是:
——“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提高六个百分点以上。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现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占GDP的比例由2010年的4%左右提高到8%,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17%。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所谓五项任务为:
1.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形成工业与服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
2.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3.促进传统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4.需要从全国范围内,谋划经济的合理布局,将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有序梯度转移做为维护好既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规划应突出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最终形成有利于东中西部充分发展地区比较优势、产业链合理分工的新局面。就此意义而言,中部、西部、东北等已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而是维护好产业既有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全局性问题。
5.以全新的思路和机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许多基本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两个问题最为关键:一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是什么?需要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的定位,政府、市场、企业各自发挥什么作用?政府既要发挥积极作用,以克服市场初期的困境和市场发育早期阶段的缺陷,也要避免政府作用的“越位”。
“十二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以扩大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为手段,以服务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
2.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3.重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机制和成果转化,显著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要明确产业的技术创新“由引进向自主”、“由模仿向原始”、“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方向,重点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形成新型的产业高端共性技术的供给机制。建议形成以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主要形式的产业高端共性技术供给新机制,整合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等,形成开放式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政府资金重点支持这些开放平台的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类科技项目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大对技术中试、产业化在资金、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对消化吸收环节的投入比例。三是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激励机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制度,鼓励企业开展长期性、持续性的技术创新投入。
4.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正确的市场信号,以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升级。
5.逐步实现税收政策的“绿色转型”、“创新转型”,形成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
6.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7.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越位”与“缺位”问题,建立科学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