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迎来10周年,加之巧遇金砖国家从四国扩容为五国后的首次峰会,多国领导人齐聚三亚的情景令西方世界忐忑。美国《外交政策》以《一个无须得到美国点头应允的世界》为题的文章说,当金砖国家领导人齐聚三亚时,北约正在为利比亚战略争执不下,虽然把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同盟与一个分歧或许多于共识的松散新兴国家组织相提并论,就像拿不相干的苹果和荔枝比来比去,但当这两个事件摆在一起,确实能让人感到20世纪的制度和理念正让位于21世纪的制度和理念。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甚至将金砖国家发表《三亚宣言》形容为,一群“被遗忘的大国”在中国领导下,对国际格局中“传统权力委员会”的一次颠覆。
峰会上,呼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利比亚分歧、支持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去“美元化”等声音,更“刺痛”了不少西方国家的神经,一时间,对金砖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警惕情绪,因“三亚宣言”再次弥漫。一些西方媒体提出质疑,“金砖国家在向国际旧秩序下战书?”西方分析家认定,在北约为利比亚战略发起争吵之际,中国正集合其他新兴国家构建“一个无须得到美国点头应允的世界”,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开始升温。
一个国家变得更为强大,从历史上看,都伴随着其争夺世界事务主导权的强烈欲求。对历史前事不忘的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也注意到来自外界的强烈目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借博鳌论坛开幕式演讲之机,再次阐述了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韬光养晦”。然而,结合近年来,中国坚持友好睦邻,同欧盟国家大搞“金元外交”,加之如今,借由金砖五国的“抱团”,似乎传达出一则信息:中国正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和国际关系新现实,逐步调整国际战略谋求构建国际新秩序,并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新定位。
金砖国家步调愈发协调
金砖五国首脑齐聚博鳌,令西方舆论顿时间就沸腾了。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在美国及其盟国多年来呼吁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加“负责任”的角色后,北京正开始照办,尽管并非完全按照美方所希望或预期的方式。
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出现重大转折,西方大国相对衰弱,非传统西方的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国际战略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的新态势。特别是,2001年,高盛经济学家奥尼尔(Jim O'Neill)提出“金砖四国”概念时,原本只是对这四国经济高速发展特点的一种概括。其后,这几个国家的经济优势互补促成了它们之间的联合。近年来,处于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期的金砖各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对许多国际议题立场相近,对改革现有世界政治经济体制、建立更为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共同的要求,这些共同的利益和相近的立场,即是将各国凝聚在一起的向心因素。
近些年来,金砖国家的“抱团”已在国际舞台上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由于5国中,中国和俄罗斯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他3国也是非常任理事国。除了北美洲,5国分布全球四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财富的积累令人刮目相看,美欧传统世界相形见绌。
这使5国在国际格局中不容小觑,至少在经济上打破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原有模式。他们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的协调已有助于国际战略格局均衡化。例如,在气候谈判大会上,金砖五国成为制衡欧美的主角,就碳减排量和发达国家的援助金额等问题坚持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在世行投票权改革上,金砖四国(除南非)的投票权总额达到13.1%,仅次于美国。
从此次五国元首在三亚的聚头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金砖国家参与的国际事务范围已愈加广泛,立场也愈鲜明。在经济层面,《三亚宣言》中呼吁各方积极落实G20峰会确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目标,并特别要求加强对国际大宗商品和大规模的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在政治层面,《三亚宣言》特别关注了利比亚局势,五国赞同避免使用武力的原则,认为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解决分歧,主张应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事实上,此前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的五张弃权票中,有四张来自金砖国家。
中国欲重塑国际关系模式
那么,是否正如西方分析家所认为的,中国正集合其他新兴国家构建“一个无须得到美国点头应允的世界”?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分析,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形势下,金砖国家无意与G7分庭抗礼。中国是五国微妙竞合关系的一部分,无意“称霸”。但是中国的确越来越重视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从“搭车”、跟进转变为“建设性”的态度。但是与某些西方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既积极作为,又不与西方对抗。而金砖机制正是中国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的抓手之一。
北京观察人士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具有延续性的。首先,坚持“友好睦邻”的周边外交。从去年东盟部分国家蠢蠢欲动,想透过美国制约中国,就可以看到,西方散播的“中国威胁论”是很有煽动性的。中国也注意到了这些“非议”,因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借博鳌论坛公开发表演讲之机,阐述了新亚洲观和新亚洲战略,提出了建设和谐亚洲的五根支柱:尊重文明多样性;发展;区域共生;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与合作。事实上,不管是南海还是东海,都事关领土和主权,是中国不可侵犯的“国家利益”,但只要不触及底线,中国总是尽量减少与周边国家的摩擦,致力于树立负责任和友善的形象,避免亚洲邻国倒向区域外的世界强国。
而后,中国开始撒钱拉拢欧洲。可以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在经济危机受到重创后,中国已逐步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合作伙伴。去年,中欧高层密集互访,就传递出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北京更长远的目标是透过海外投资,逐步从经济上在欧洲大陆立足,在获得最切实的经济利益收获的同时,也具有其积极的战略意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说美国的欧洲传统伙伴集体倒向中国,有些言过其实,但在欧洲,经济衰退的各国,确实已向实用主义外交政策靠拢。
接下来,就是如何走出历史惯性,建立与西方国家特别是当今“老大”——美国的新型关系模式,同时还需在全球新秩序中取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地位。这个课题相当棘手,因为从历史看,与世界强权国家建立何种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新兴强国最终的命运及全球地位。19世纪末以来,德国发展成为欧洲强国,与当时的世界强权国家——英国形成了竞争关系,一战、二战,事实上都是新兴强国德国,试图挑战当时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表现,但两次大战德国都以失败告终。
而二战后,以苏联为核心的华约组织,与此时的世界强权国家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种“冷战”争霸模式,最终随着苏东剧变而以苏联的惨败告终。不论是德国的“热战”模式还是苏联的“冷战”模式,都未能实现他们在国际秩序中的野心,相反都对它们的国家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害。这对今天中国如何对待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全球秩序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今天的中国既然已经被推到了“老二”的位置,究竟如何妥善处理此必须直面的难题?在博鳌,胡锦涛清楚的阐述了,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从胡锦涛的讲话中,也透露出一则信息:在和平、发展、开放、合作的大方向下,中国正在推动构建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新关系模式,全方位遏制美国主导的霸权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胡锦涛强调“我们应该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以民主、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实现共同安全,做到一国内部的事情一国自主办、大家共同的事情大家商量办,坚定不移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并表示,“应该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维护和平、缔造和平、建设和平方面的核心作用,充分利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机制,开展务实有效的合作”。此外,胡锦涛还提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强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实现发展回合目标”。上述种种,实际上都是针对美国及西方国家经常采取单边主义行动的一种制约。
进可攻退可守的中间路线
胡锦涛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发表题为《展望未来共享繁荣》的重要讲话时表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可见, “和平稳定”是北京当局的第一要务。有人提出,既然北京方面追求“和平稳定”,为何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场合挑战美国的单边主义?
观察人士分析指出,首先,中国今天已经被推上了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即便北京方面再三强调差距尚远,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即表示,作为老大,不可能不担心老二有一天会危及其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个位置上并无太多选择。其一,做老大的兄弟。而中美在政体、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其二,取而代之。暂不说,“冷战”、“热战”均以挑战方告终,零和博弈有损双方乃至全球利益,事实上,中美之间在诸多方面尚又较大距离,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其三,折中路线,进可攻退可守。这也是唯一可选,又不得不选的一条路径。
“进”可挑战单边主义,“退”可发展经济。从上述中国外交战略的三步走可以验证,北京方面是在试探。打好基础的同时,尝试打造一种与美国的新关系模式,挑战其单边主义就是“枪把”。这不仅是因为,多年来,美国自恃强大的军事实力,企图实现利益独占的最大化,进而推行以“先发制人”为军事战略导向的单边主义,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已导致区域性民族、宗教、人权、经济等领域多种潜在矛盾的激化,就连包括其传统盟友法国、德国、西班牙在内的欧盟国家,基于国家长远战略安全考虑,主张世界多极化,推崇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衡理论。
同时,中国积极谋求建立和强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国际组织,参与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合作机制,维护和发展它们的利益的同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和作用。如同美国欲实现全球霸权,必须紧紧依靠其在全球分布广泛的盟国一样,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同样奠定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支持的基石之上。目前,中国已初具这个基础。
然而,仅有亚洲周边国家做支持是不够的,若能发挥金砖外交的功效,这将是一个改变国际秩序的不错的平台。特别是今年,南非作为最新的金砖成员到会,对金砖机制而言,自此金砖国家的地域范围涵盖了亚洲、欧洲、拉美与非洲,使这一机制更具代表性、有更强的国际发言权。而且,南非的加入表明新兴国家参与国际活动的欲望越来越强。随着国际制度网络越来越密集,参与者不仅仅是西方,更多来自非西方地区,金砖平台的扩容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加入新世纪全球建设中来。而事实上,南非的加入,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中国的大力推进。鉴于中国在非洲大陆拥有庞大且快速扩张的利益,此举从地缘政治上讲对中国意义重大。
金砖国家已拥有全球30%的领土面积和42%的人口。从地缘看,这五国分布在亚太、东欧、南亚、南美以及非洲大陆,在国际地缘政治板块中都是各种势力的交织地带;从经济实力看,五国目前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17.82%,经济活力甚至领先于很多老牌西方大国,吸引外资已高达全球的53%;以政治影响力来看,都是所在区域的大国,并在国际社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俄罗斯、中国属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巴西也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在崛起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而南非在非洲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长为非洲大陆的“代言人”。
“金砖”尚不具备挑战美欧的实力
但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陆桢表示,虽然“金砖五国”已经表面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但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金砖国家合作仍将是经济挂帅。金砖国家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把这个机制当作一个可以相互借力的平台。当下,各种国际组织五花八门、各种对话机制和组织层出不穷,如果只是因为这个五个国家“成绩”卓越,就说“将威胁西方”,不仅牵强,而且颇有些“心虚”的意味。
但总体来说,金砖各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即便多次元首会晤,也只是形成一纸声明,只是强化了共同立场并没有约束力,每每峰会的成果,也显得是立场大于行动。甚至,是专注于内部之间的协调还是成为一股合力与西方国家进行“讨价还价”?就连这样的问题上,各国恐怕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盘算。
印度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在《印度快报》上撰文说,金砖国家从未就机制和会晤提出什么“崇高的目标”,是批评者给它加上了“反西方”。金砖国家本身就是一个被“标签”的产物,与二战后的华约,冷战后的北约,之后“七国集团”的形成都有较大区别,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是“集团”、“同盟”的概念。
此外,印度LIVEMINT网站报道称,金砖峰会的和谐气氛掩盖不了成员之间的对抗因子,如中印边界争端。文章说,五国抱团应对国际事务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梦。冷战中,是否反共成为构建两大阵营的基础,而金砖国家除了温和、虚伪的反美主义,没有共同意识形态。
的确,以西方“七国集团”为例,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虽内部有争吵,但基本还算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反观金砖五国,中印的“瑜亮”情结,两国在领土、历史等方面问题不断。近段时期,随着奥巴马“借印抑中”战略的实施,中印之间矛盾更不时涌现,互信越来越少;而巴西、印度等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已经表达出不满;随着中国跃居南非的第一大贸易国,以及对南非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引起了南非国内的攻击;此外,中俄之间虽有合作全面,但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的防范心理加深……这种貌合神离的金砖组合,虽然有经贸纽带系在一起,但并不表示,经济依存就能带来互信和矛盾的化解,各种复杂因素令金砖国家难以在政治诉求上达成高度一致。
《金融时报》评论称,过去100多年来,有关西方没落的预言不断出现,但目前还很难相信,一次普通的领导人会议就会给世界格局带来实质性改变,文章说,金砖国家融合了俄罗斯这样曾位列世界一流的“没落贵族”,也有中国、印度这样的后起之秀,集合在一起似乎能显示出挑战西方主导地位的声势,但金砖时代还远未到来。十多年前,世界多极化还是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常用语,但现在已基本被扔进废纸堆(也许未来又会被捡起)。提出漂亮的概念总是很容易,但也可能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