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吃了若干年“大锅饭”。在学校和研究单位工作的人,相互劝勉:“保重身体,熬到一定的年头,你就会提升。”
现在不同了,人们在引进竞争机制。并且名之为“丛林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法则。优者获得各种优厚的条件,锦上添花,越来越多。什么杰青、长江、名师、千人等等,一个个闪亮的光环套在头上。而那劣的,不断被“汰”出去。为了加快“汰”的速度,还要实行每年“末位淘汰”。就是说每年数一数文章篇数,文章最少的,就得卷铺盖卷了。“汰”的办法也很多,诸如摘帽、降级、编外、扣工资、夺饭碗等等,不一而足。
不知怎地,我往往联想到大规模的养鸡场。十多年前开始的一项“养鸡工程”的主要点,就是鸡场主每隔一段数一数“鸡们”下的蛋(论文)。那优的便给好饲料,阳光充足的好条件。而劣的便会惨遭淘汰了。据说这在进化论中叫做人工选择,比之物竞天演的慢慢自然进化要快许多倍。这样就会很快地培育出多产蛋的优良品种。
对于养鸡,这确乎是一种好办法。不管怎样,鸡下的蛋越多,对人总有好处。久而久之,培育出的优种产蛋鸡,也就可以子孙繁衍绵绵不断。
可是对于管理一支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队伍,情况可就要复杂得远非养鸡场能够相比。首先,这个“优”的标准,就很难把握,以产蛋(论文)数量来评定,实际上研究水平和重要程度根本不是论文数量能够度量的。其次,真实鸡场里的鸡,一个个都是傻蛋,只知道吃食下蛋了事。而现在的这些“鸡”中有一些是很“狡猾”的,他们会“下”“注水蛋”、“假鸡蛋”外,还会偷别人的蛋。于是“鸡场”的老板收获的可能根本不是鸡蛋,而是一堆废物。人工选择的最后结果,培养出来的也不会是产蛋能手,很可能把老实下蛋的“鸡”淘汰了,它们下的蛋论个数虽然少,但得到的总是货真价实的“鸡蛋”。而选出来的有时却是造假蛋和偷蛋的能手,因为他们“产”的蛋又“大”又“多”。这大概是这些老板们始料未及的结果吧。道理很简单,目下人们呼吁要根治的科研腐败,其根源盖出于此,是把管理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按照养鸡场的原则来管理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百多年提出来的。对进化论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解读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
早期的理解,对待弱势群体,就是毫不客气的“弱肉强食”的原则。在这种理解下,资本家对工人进行贪得无厌的剥削,结果呢,造成尖锐的阶级对立,造成席卷全球的革命和造反。在这种理解下,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肆无忌惮的猎杀,造成众多野生动物种类的灭绝。
后来人们慢慢懂得了,对待弱者不能“强食”。对劣者也不能一味地“汰”。社会上设置了许多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所谓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主要是对弱势群体而言的,对于那些先富起来的优胜者,是不需要这点保障和福利的。
就是对其他物种而言,人类是绝对的优胜者。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下,除了那些苍蝇蚊子和细菌繁殖力特别旺盛的物种外,人类有能力灭绝任何一种哺乳类或鸟类动物,包括人类自己。人类逐渐认识到,让其它物种灭绝,绝对不是人类的福音,而只能是人类最危险的灾难。
一百多年来,人类从许多教训中已经懂得了,对弱者,绝对不能“强食”,而需要的是与弱者“和谐地”相处。
话又说回来,一个单位,无论你怎样挑选,每年都末位淘汰,还是会有弱者。要是把这些弱者当做强者的“食”,这个单位一定和谐不起来。何况,被认定的弱者,并不一定就是弱者,而是由于优劣的某种变态的标准所制造出来的“弱者”。敬告鸡场的场主们,是该反省一下我们到处推广的“养鸡”经验的时候了。
固然,大锅饭是不可取的,但弱肉强食的原则,也与现今提倡的和谐原则相去甚远。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这实在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这也绝对不仅是“鸡场主”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或者是他们的专利,也是每一只“鸡”们要好好想一想的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优劣的标准问题,二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导致腐败丛生,而第二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须知弱势群体在社会上总是多数,而且今天的优势者,在明天也可能沦为弱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