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与认识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认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认识的主体性,使知识不断进步、不断创新。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人的物质生产是包含着知识创新的劳动,人的精神生产是直接的知识创新的劳动,劳动、实践的创新性决定了认识、知识活动的创新性。我们可以说:知识创新是人的积极的、创新性的活动。作为人类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认识的最高本质。
知识创新的科学规定
人的认识并不是机械的刺激——反应,而是主体在观念上对客体的能动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反映理解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些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153页)“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正确地指出了知识创新中认识的主体性的作用,指出了认识过程自始至终渗透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
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引言》第5页)认识就是人从观念上创新性地把握对象世界的过程。外在世界不会把其本质、规律和价值自动展示给人,必须要发挥认识的主体性,经过缜密的思考,积极的创新,才能掌握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及现象中体现出来的事物与人的价值关系。毛泽东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发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也就是要发挥人的创新性,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从而把握整个事物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知识创新中的每一次提高和深入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经验材料,而是要在杂多的经验材料中发现共同的本质和一般的规律,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世界,这个结果只能是发挥认识的主体性的结果。
知识创新有发展、超越、创新等含义,可以指认识的深化,也可以指对旧有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的超越,还可指新的认识成果、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产生。正是由于认识具有主体性,才使知识能不断深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人的知识经验和人的意向是人知识创新的根据。人们的知识经验和意向的差异以及人们对它们的不同运用,使人们在知识创新时出现了差异。
知识创新的实现,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创新力。所谓创新力就是人们利用已有的材料、以自己构造的方式加以改变的能力。创新力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创新性活动,即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的知识经验和人的意向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规划了总体方向。二是形成创新冲动,即形成一种创新的心理环境。人的知识经验和人的意向激发着人的创新动机,形成创新的心理环境。
知识创新的形式与认识的主体性
人类认识史表明,认识活动作为主客体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离开客体,认识活动无从产生,离开主体,认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但是,意识现象一经产生,就变成了和客观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独立活动,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符号系统、活动机制和发展规律。要揭示认识活动本身的机制和规律,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地了解和阐释认识和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而要深入认识过程本身,揭示知识创新的本质属性。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日益证明,主体认识不仅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基础,而且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具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认识主体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我们要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揭示客观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首先要获取外界客体的信息,把客体在人脑中复制出来,才能开始我们的知识创新活动。认识主体以先天形成的感觉器官的感性形式和后天形成的概念、判断的理性形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自觉地接受客体的信息,在主体意识中复制、再现和生成一定的客体形象和代表一定客体信息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认为是创造了新知识。例如,普朗克的“作用量子”概念,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概念,管理学中的“经理”概念,等等。由两个或多个概念所组成的是理论,其中包含了新概念的,就可以认为创造了新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创新就是创造新概念,新概念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然而,主体意识中所印迹的客体形象和代表一定客体信息的概念,只有主体才能加以理解和解释,它并不是客体形象和客体信息的机械照搬、位移式注入,而是已经纳入了主体的符号系统。所以,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形象和客体信息,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新形式,即客体主体化的知识创新形式。主体在自己特定的符号系统中,创新出客体的形象和客体的概念,这些客体已经和原来的物质客体迥然不同,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因此,认识主体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认识主体复制、再现和生成的客体形象和客体概念以一定的符号分子、符号单元和符号系统构成,是和客体实在的物体不同的东西。这些信息符号是认识主体所创新的客体代表物,离开认识主体,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认识主体复制、再现和生成的客体信息符号和客体原物并不完全吻合等同,而是和客体原物有差异的东西。所以,知识创新活动一开始就体现着认识的主体性,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第二,认识主体选择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选择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是指认识主体按一定的主体需要和价值目标对所涉及的对象的特定观察和理解,在多种对象中选取和确立同自己的知识创新相关联的对象。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取舍活动:第一层次上的选择是认识主体对外在客体信息的选择,一旦某一客体对象符合于主体的知识创新和价值目标,认识主体便与之发生现实的联系,使之进入主体认识范围,同认识主体构合成特定的认识场;第二层次上的选择是认识主体对内储信息的选择,它根据某一知识创新的需要提取有关的材料,选择知识创新的有关方法;第三层次上的选择是对已形成的对一定客体的改造性实施方案的取舍,根据认识主体价值目标的需要和对客体的理性认识而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所以,认识主体形成一定的客体信息符号之后,认识主体便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创新性知识选择。认识主体初获得的客体信息是表面的、现象的东西,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加以主体的过滤,才能成为认识主体的使用原料,使之有序排列、分类归“档”。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拿来主义,它凝结着主体的知识创新。认识主体的选择知识创新并不是任何个体都具有的,它是创新性个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认识主体一旦确定选择的对象,就已经表明他的选择带有知识创新在内。所以,认识主体观察和理解外在对象的不同,他所采取的知识创新方法的不同以及个人价值目标的不同,就使他的选择知识创新带有其本身的特点。选择知识创新的特点就在于它集中了认识主体的知识创新个性和敏锐力。有创新的个体能够择取知识创新的突破口和方向,择取最佳知识创新方案和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创新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从而使认识活动具有价值。选择知识创新是认识主体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第三,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和对已有认识的反思知识创新形式。知识创新的目的是揭示客体新的属性和内容,反思已有的对于客体的认识,并加以改造和创新。知识创新决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它是已有认识的发展,是全面的创新活动。否则,知识创新活动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行为。认识主体经过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形象和客体概念的知识创新,经过创新性选择的环节,在思维中形成了众多的感性材料和客体概念。把这些众多的感性材料和客体的概念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众多走向单一,从个别走向普遍,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揭示出客体的某些属性和规律,便是认识主体的经验知识创新。这种对感性材料和客体概念的理论抽象,是经验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在人类认识的早期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初端,以经验归纳为基础的经验知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形式,它是人类获取新认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客体世界的无限,认识主体永远不可能全部把握客体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因此认识主体总是力图扩展对于客体的了解,发现客体新的本质、新的属性和规律。认识主体不断地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信息,不断地对客体信息进行创新性的选择,从而加以创新性地经验知识归纳,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达到获取客体新的本质和规律的目的。
反思知识创新是认识主体已经掌握了关于客体的一定知识或认识之后,对原客体认识的再认识。这种反思知识创新是认识主体不断进行新的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人类认识由于受主客体历史条件的制约,所获取的对于客体的认识总带有片面性、局部性和非本质的成分,所以人类已获得的认识有待于深化和拓展。认识活动离不开已有的认识成果,这些认识成果是认识主体再创新的基础。通过对已往认识的反思,赋予已往认识以新的意义,是认识主体知识创新活动之一。总之,认识主体概括客体信息的经验知识创新和对已有认识的反思知识创新方式不同,一个代表认识范围的扩大和拓展,一个代表认识向深度延伸。它们是认识主体知识创新能力的不同层次,也是知识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和形式。
第四,认识主体的超经验知识创新形式。二十世纪科学认识表明,认识主体的知识创新越来越突出,已经从直接的经验归纳来把握客体世界转变为通过建立理论体系对客体世界作理论概括,解释和预见世界的过程和现象,科学认识日益走向认识主体的超经验知识创新。这种超经验知识创新,已不言而喻地明白地体现于科学认识中,特别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史及科学成果所证实。
首先,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非经验性。超经验知识创新成为人类认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认识的根本知识创新形式。它依赖于主体的创新性思维,以少数几个基本原理为基础(这往往是经验的知识创新和概括的结晶)建立理论框架和体系,而将经验事实纳入体系,使得能通过逻辑演绎便可从该体系中推导出来。即人们不再要求基本原理或推论是否符合于我们的日常经验,更多的在于要求理论体系逻辑地推出新的命题,揭示新的猜测,独立地经受新的严峻考验。这就表明,由认识主体从基本原理构筑、创新的理论体系,是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命题系统,是认识主体从最高层次、最深刻地观念把握客体联系的最高形式,是认识主体在充分分析的创新性活动上最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及认识主体活动的自主形式。
其次,现代自然科学史表明,科学的认识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讲,是超经验知识创新的运动过程。它以经验的理解为根据,但整个过程主要在于探索客观事物内在的新联系,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态,诸如原理、假说、理论等,通过它又去把握客体。于是超经验知识创新拥领了特殊的认识功能,它既立足于经验认识,却又不受旧的逻辑经验框架的限制;既从经验材料和旧的概念中获取知识创新的素材,却又能通过直觉的洞察、灵感的激发、想象的发挥、假说的试探,修正旧的原理,创造新的基本原理。在这种特殊功能起作用的过程中,正是认识主体的各种创新性能力——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论思维力和符号处理能力等全面发挥作用,所以才使得认识主体通过自己的“三棱镜”形成不同形态的基本原理,创新出归属于主体自身的认识成果。
再次,现代自然科学的根本的也是最新的特点,是认识主体以建构理论体系为中介直接超越经验,作出创新性的预见。认识主体不再把持经验外在现象和直观原理,而是借助于知识创新同现实的经验及其经验反思之间的张力,导演出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于是,往往认识主体可能面对的是同一经验材料,但各自的理论逻辑体系可能有所差异,就出现了知识创新的多样性,即同一经验材料的多种知识创新结果都可能为真。这是16—19世纪的经验理论体系对经验事实作唯一的归纳概括导出理论唯一性、绝对决定性所无法解释的,也是在特定认识水平上主体创新性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结果。因为从总体上讲,主体拥领的或所接受的知识背景、经验材料、科学世界图画、价值观点哲学立场等,尤其是社会的总的认识水平,都会深刻地影响到他的知识创新的发展和发挥,所以不能说16—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中知识创新作用没有今天如此突出和明显、理论体系单一、知识创新形式机械等就表明那时的科学认识体系和本质不是知识创新。恰恰相反,科学认识是一个过程,因而知识创新的作用也是一个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在16—19世纪后,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等人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比较明显地小心构成和建造理论体系,就已经初步显示了人的认识过程,恰恰是超经验的知识创新的成长过程,是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创新性把握的认识最高本质的体现的过程。
综上所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是认识的最高本质,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前提。认识主体通常采取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选择客体信息的知识创新形式,对客体信息的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和对已有认识的反思知识创新形式,超经验知识创新形式四种最基本形式,获得客体新的本质和规律。四种最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且其中还都渗透着认识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