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泰国红衫军示威不但未见收场,近日反而局势更趋紧张,一些破坏分子掺杂期间制造爆炸事件,使得泰国政局更加动荡,未来走向扑朔迷离。无论以哪种方式收场,无论哪方宣布自己胜利,有一个肯定的事实是:最大的输家是泰国的民主。
泰国的民主一直脆弱,自1932年确立君主立宪体制以来,泰国政治屡受军人政变的干扰。但目前,族群分裂却取代了军人干政成为泰国民主的最大挑战。红衫军的示威,以及先前的黄衫军运动,其根源均在于泰国存在的城乡之间、上层与下层之间、精英与草根之间的裂痕。示威者已不相信现任政府能够照顾他们的利益、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而不惜以激烈的街头政治形式来推翻政府。这样的示威,事实上已超出意见表达的民主范畴,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革命行动。当以推翻现行秩序为目的的革命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赖秩序来生存的民主也就缺乏氧气,只能呆在那里奄奄一息。
族群分裂之所以成为民主的大敌,首先是因为它制造了难以忍受的利益差距与对立。民主社会允许存在利益分歧,民主制度本身就是不同利益彼此协调的一种方式。但这种利益的差异有一定限度,如果利益对立过大,就很有可能突破民主制度的张力,使那些利益受损者丧失对通过民主制度来改善自身处境的信心,从而诉诸非民主的方式甚至是革命、暴动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利益。当前泰国的情况是如此,前不久吉尔吉斯斯坦也是如此。
族群分裂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如过大的贫富分化;有的是宗教意义上的,如尖锐的信仰对立;有的是民族意义上的,如历史上形成的种族或民族鸿沟;有的是地区意义上的,如地区发展差距过大。不同的族群并不一定导致彼此间的分裂,而是经济、宗教、地区以及民族方面的利益落差过大才导致了分裂。不弥合这种分裂,或是将分裂缩小到一定的程度,成熟的民主很难建立,即使建立,也不会真正的稳定下来。
建立成熟、和睦的族群关系不是建立民主的充分条件。除此之外,民主制度的成功运行还需要成熟的民主文化、成功的制度设计、以及对宪政的追求与信仰等。但作为最直接与利益挂钩的因素,分异而不是分裂的族群关系可以说是建立并巩固民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几乎是无一例外地,那些民主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族群关系比较和谐的国家,如韩国、波兰;而那些民主转型不很成功的国家,则几乎都是族群关系趋于分裂的国家,如一些非洲国家在冷战后经历了民主化阵痛。台湾在民主化转型方面也做得比较成功,但外省与本土之间的对立为这种民主增添了一些在我们看来的“乱象”,事实上也是不同省籍之间的族群关系有点分裂的结果。幸运的是,这种族群分裂还没有达到足够大的程度,台湾民主也因此保持了基本稳定。
因此,那些负责任的政治家,在推动国家走向民主之前,必先缩小国内的贫富分化程度、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强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沟通、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彼此信任。如果坐视这些矛盾不管不顾,一旦民主来临却被族群分裂撕裂,那么板子只能打到那些不负责任的政治家头上,而不是说些“民主不行”、“水土不服”之类的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