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昭还活着,她此刻会在做什么?如果没有1957年,没有1968年,她现在是不是会和我们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如果我们的历史上没有存在过一些过失和谬误,是不是就没有了1957年?那么林昭的一生又会怎样?到了和她去世时相仿的年龄,我常常禁不住会这样想。仅仅30余年,她的生和死就成了回忆和传奇。
30年对人的生命尚且只是一部分,对历史对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来说只是一粒微尘。但转瞬间亲朋却只能以纪念的名义回想这个名字,我们这些后人也只能努力寻找名字后面正在消失的碎片。而这些已经冰冷坚硬、无法修复的碎片是来自一个生动、健康、充满才情、朝气蓬勃的生命。
林昭留下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身影。一个是那么不可思议的刚烈决绝,代表了我们内心祈望着的一种勇毅和圣洁。一个又那么才华卓越敏锐多思,时时迸射着激情和活力,读书、辩论、吟诗作曲、特立独行,安静时常常独自冥想,活泼时贪馋美食,喜欢跳舞、斗嘴,享受青春、友谊和爱情。所有爱她的人,都希望她能一直如后者这样安度一生,普普通通而又光彩照人,那才是他们眼中可爱的林昭。
虽然必须有人为自由为尊严为众生,去忍受去牺牲去献祭,用肉体和灵魂去给碾碎一切的历史车轮做润滑剂,但不要是我们所爱的人,不要以任何名义活生生剥离生命中不多的赐予。尤其是林昭,她那么瘦弱那么热爱生活,目光那么清澈面庞那么年轻。在一个平和、有序、理性的社会,她在人群中发出的光能给许多人带来信心和温暖。她的才华又会给哺育她的文化做出许多有价值的回报。但是,她的生命突然就被另一种逻辑拦腰斩断。为什么是她?上天一定要选择她,还是她冲上去选择了命运?那么多人九死一生,幸存了下来,只要她稍微妥协低头,也许就不必付出青春的代价。但是林昭就是不肯,她根本不顾及那些爱她的人们的请求。她自身的意志太强大,亲情和存活的本能都不能拉住她。
在极端的年代,没有几个人会像林昭那样不同寻常地坚强,但又有几个人在平常的时候能像她那样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地关怀他人。她主动把自己裁剪很好的衣服送给农村来的同学。知道这个同学与流落远方的恋人失去了联系,林昭悄悄打听了地址帮他们恢复通信。她把饥荒中节省下的粮票寄给远在大西北劳动的同学,在极端困难的时候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恶劣境遇中放弃了生的愿望的林昭,心却依然不是铁石般坚硬、更没有充满仇恨。最后几年,她顽强地抵抗着环境的压抑,并祈祷自己不要疯,不要失去理性。林昭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她做了什么,而在于她为什么这样做。无论有没有1957年,无论她的生命延续多长,无论她在怎样的时代中,她的信念都会使她一如既往怀着爱和同情对待所有生灵。而她成为一个无法被忘却的名字也正源于此。一个可爱而相对稚嫩的南国才女,因环境剧变成为坚韧刚烈的斗士,既是荒谬让她突然成熟,也是她无可选择地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完成她自己。
希望人们记住的是这两个林昭。不同的生存环境会让人的记忆发生奇怪的变异,总是要有选择地丢弃一些自以为不重要的东西,但只有完整的才能表达真正的含义。当两个林昭重叠延续在一起,勇士的光环就不仅仅是一个与悲剧相对的概念,这位女性和那一代人捍卫和失去的到底是什么,才不会被掩盖和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