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刘青峰:反右运动与延安整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60 次 更新时间:2012-06-18 23:34

进入专题: 反右运动   延安整风  

金观涛、刘青峰  

一、1957: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转折点

今天,每当谈起中国近二十年的巨变——无论是经济起飞还是80年代的思想解放,均把源头归为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共产党路线之转向。正是这次会议宣布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然而,熟悉中共党史的学者都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只是回到1956年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八大」第一次提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并把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建设作为今后党的主要任务。为了避免斯大林晚年所犯的错误,「八大」决定加强党内民主,反对个人迷信和专断。根据不搞个人崇拜的精神,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条文也从党章上删去了。 1956年1 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宣布,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全国各种新办杂志如雨后春笋,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舞之下正酝酿着思想解放运动。刘少奇甚至指出,鉴于苏联计划经济只注重计划性的教训,中国还应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只要坚持「八大」路线,1978 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局面便可以提早20年。但是,「八大」路线寿命不长。仅仅一年后,在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推翻「八大」路线的原因,正是1957年夏天发生的反右运动。因此,如果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从「左」转向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点,那么1957年反右则是共产党路线从「经济建设」转向左的阶级斗争的另一个转折点。

今天学术界在讨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变迁时,都高度重视1957年的反右运动。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把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一直追溯到1956年。确实,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变迁来说,1957年的反右运动无疑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以前,无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还是「八大」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都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正是反右运动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判断,左的路线开始占支配地位,政治运动越演越烈。阶级斗争从党外到党内,一发而不可收,一直把中国推向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就放在文化研究者面前:为甚么1957年会发动反右运动?为甚么反右运动会导致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变化?

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见解,认为1957年知识分子向共产党提意见,是与当时苏联东欧解冻相呼应的自由化思潮。在鸣放中,民主党派首当其冲,而民主党派负责人在1949年前大多是著名的自由主义者。40年代末期,他们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高举人权旗帜在中国争取西方式民主,其声势之浩大,以致于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 )也认为国民党不是败给共产党,而是亡在民盟手上。这很容易造成一种印象:1957年春民主党派给共产党提意见,是自由主义者卷土重来,反对共产党一党专政,因此反右也就不过是共产党为了捍卫自己的统治和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得已采取的行动。

这种看法实质上同目前共产党官方对反右运动的评价一致。至今中共只承认反右扩大化,并没有否定反右的必要性,就是强调反右是一场资产阶级向共产党争夺领导权的政治斗争,右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文革后,几乎所有右派都获平反,很难说极个别人的言论会威胁到共产党的统治,故此上述的结论就显得漏洞百出。我们只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右派言论,其实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明确反对共产党领导和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言论。这些被打成右派的人在为自己辩护时,一方面承认自己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但更强调在1949年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列主义,他们在鸣放中向共产党提意见的出发点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言论也大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达斯(Naranarayan Das )曾把右派的观点分成拥护政府和反对政府两类,他还列举了反对政府的15种观点。他认为右派份子既不反对社会主义,也不反对共产党领导,他们只是指出共产党偏离了它宣称的理想和目标。

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争夺领导权这种观点来看反右,很难解释1957年春大鸣大放的起因。众所周知,知识分子并非一开始就主动投入大鸣大放,他们是在共产党再三动员下才向党提意见的。如果共产党把知识分子提意见看作向自己夺权,那么为甚么要动员知识分子帮助党整风?除非我们把反右理解为共产党为了铲除知识分子异己的阴谋,不然这是不合逻辑的。由于阴谋论同1956年「八大」前后中国宽松活跃的党内外气氛不合,大多数学者都不同意这种过份简单化的看法。他们倾向于把鸣放起因归之于毛泽东对共产党的不满,即1956年后毛泽东认为党已经退化为一个保守、因循守旧的官僚机构,而恢复党的革命精神的办法是从外部对党挑战。这一任务首先落到了非党知识分子身上。据1994年出版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说,当时毛泽东对「八大」各项决议极为震怒,为了对刘少奇控制的党组织开展攻击,他在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宣布1957年开始全党整风。李志绥甚至认为,如果当时民主人士提意见未涉及毛泽东,那么文化大革命就可能会提早10年。这种用共产党高层路线斗争观点去解释反右运动的起因,无疑比「阴谋论」深入了一步,但显然过份强调毛泽东个人意志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研究反右运动起因和共产党政治路线变迁机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长期被忽略,这就是某种中国特有的群众运动模式对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塑造。这种群众运动模式形成于1942年的延安整风,它有效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统治地位。而1957年的大鸣大放和反右运动,是毛泽东第二次有意识地运用延安整风模式。正是它改变了广大共产党员的心态,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绝对权威,从而扭转了「八大」路线,使中国走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二、延安整风的模式和功能

为了讨论群众运动与确立毛泽东思想绝对权威的内在关系,我们在研究反右运动之前,必须先花少量笔墨来分析延安整风。1935年的遵义会议虽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的最高领导地位,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毛泽东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权威。在广大党员和干部心目中,共产国际和精通马列的苏联留学生比农民革命家更具意识形态的号召力。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立即凭他与苏联、共产国际的特殊关系支配了党的意识形态,擅自发表与中央不一致的意见,挑战毛泽东的权威。此后毛泽东与王明国际派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中共党史称之为「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曾十分感慨地说:「不搞一个主义,即使当上了领袖,在其活着的时候就有可能被人打倒。」直到1942年前,毛泽东一直没有找到排除王明等国际派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并且使自己思想彻底笼罩全党的办法。

1941年发生皖南事变,支持王明等国际派的项英阵亡,苏联留学生在党内军事实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苏联正好开始卫国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而当时抗战也进入相持阶段,前方根据地缩小,可以抽调大量干部参加学习。毛泽东认为和苏联留学生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时机成熟,便立即发动一场集体的意识形态认同运动,这就是「延安整风」。

很多人不理解延安整风对统一党的意识形态的奇妙功能,也很难明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为甚么要花如此长时间和这样大的精力去搞整风学习。如国民党的王世杰曾经问周恩来,你们怎么拿那么长的时间来作历史总结?事实上,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创造出一种可以将全党思想高度统一起来的群体意识形态认同模式。在毛泽东的一生中,通过这种群众运动模式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运用,战胜了国际派和其它反对派,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着对全党的控制。

延安整风分三个阶段,历时近三年。第一阶段是整风动员和大民主。在这一阶段,为了使每个党员都主动参与,运动一开始强调畅所欲言地向党和领导提意见。1942年2 月毛泽东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讲话,宣布整风运动开始。4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整风的「四三决定」。为了让每个党员的意见都能充分表达,各部门可以出自己的墙报,党员亦可张贴大字报。6 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为主任,康生为副主任。全国各地党委停止其它日常的政治、经济、教育业务活动和党史研究,集中精力搞整风。仅在延安,参加的干部和党员达一万多人,共分成五大分区,一千多个整风小组。

整风运动的第二阶段为批判对立面,让全体党员在大批判中集体修身,纯化无产阶级立场。它以大批判和审干作为手段。在整风第一阶段大民主中,党员各抒己见,把对领导的不满一一发泄出来。它也就为运动第二阶段批判对立面准备了条件。1942年3 月,整风运动刚开始时,中央研究院的王实味发表〈野百合花〉,批评党的官僚主义和高干特权,接着又办起墙报《矢与的》,要求暴露延安的黑暗面,提出「以民主之矢,射邪风之的」。一时类似的大字报纷纷出笼,吸引了延安各阶层的注意。这时,毛泽东决定以王实味为思想斗争的对立面,把运动引向第二阶段。5 月2 日至23日,二百多名文艺工作者在延安举行座谈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共产党员必须端正无产阶级立场,解决文艺为甚么人服务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如果文艺工作者立场正确、道德动机纯正,就不应该对党和人民的缺点冷嘲热讽。在端正立场的指导下,王实味被指责为立场有问题和动机不纯。6 月,开始了批判王实味的斗争。王实味因过去和托派有接触而被打成托派和奸细,10月初被开除党籍。

显然,一旦端正立场、检查道德动机是否纯正成为运动的主调,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就必须落实到纯化每个党员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道德品质修炼。于是党员有了一整套如何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全新标准。整风运动也随即转入反对宗派主义的审干阶段。审干包括自我检查和群众评议,最后由党组织作结论。它要求党员重新交代、反思自己的经历和党内工作经验,以达到思想上入党。随着审干运动深入展开,对党员的道德评判进一步变成一种抢救运动。即党组织通过群众揭发、批判斗争,迫使有问题的党员悔过自新,把他从堕落的边缘抢救过来。审干、抢救运动足足持续了近一年。运动的第三阶段是党作出决议,毛泽东思想绝对权威的确立。

  

凡是经历过中共发动的群众运动的人,对群众运动这三个阶段都一清二楚。令我们关注的问题在于:毛泽东为甚么可以用这种三阶段整风模式达到批判国际派、确立自己思想霸权的目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员心目中,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权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马列经典和苏联经验,另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道义。国际派大多为苏联留学生,他们对马列经典倒背如流,充分掌握着第一个权威来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儒家化,将其诠释为一种建立在无产阶级立场之上的道德理想主义,他所能利用的是意识形态权威的第二个来源。通常这两个来源同样重要,很难争高下,而一旦动员全党投入整风运动,在群众运动中激发出来的道德批判,就会助长第二个权威来源迅速压倒第一个权威来源。   

必须注意,在儒家化马列主义的语境中,如果一个人道德动机不纯正,学习再多的经典都是不能掌握马列主义的。而且马列主义的整个道德基础被界定为无产阶级立场,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党的干部)并不是出身于无产阶级,因此他们的阶级立场极易受到质疑,他们也无法判定自己的无产阶级道德性是否纯粹。这样,只要以批判对立面为手段的群体修身运动充分展开,每个人都会在自己身上发现与运动批判对象相类似的问题,并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群众运动中反省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是否纯正。这种以纯化无产阶级立场为主调的群众运动,会带来人们思想方式的两个重要变化。第一,运动吞噬了一切原属于个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空间,在党组织面前,党员已没有个人秘密可言,自己的一切都须坦白交代。外界(群众和党组织)的道德指责往往构成一种巨大精神压力,迫使每个个人成为群体一部分,并接受思想改造。一种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能把人结合成团体的紧密关系和改造人内心世界的力量由此诞生。延安整风以前,中共并没有效的方法来整顿干部思想,使其和中央高度一致,而延安整风导致党员的自我空间日益缩小,甚至到了不存在的地步。它使全党意识形态认同达到了空前的统一。第二,由于运动中无产阶级立场的纯化成为接受马列主义的基础,于是仅仅引证马列经典和苏联经验就不再具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诠释——一种以无产阶级立场为基础的道德理想主义,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党指导思想。   

事实上,正是随着整风运动的展开,原来在党内宣传部门颇有势力的王明一落千丈,最后被解除了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职务;而毛泽东思想权威逐步树立。1945年4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任弼时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作出了正式的结论,并用毛泽东思想来重写党史,这个党史的新版本迅速为全党接受。延安整风结束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被写进了党章,成为党的意识形态最高权威。刘少奇在1945年明确提出「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

三、思考社会主义蓝图的三个主体

今天,延安整风已被视为中共整肃知识分子的各种运动之滥觞。但由于延安整风已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从此就没有必要发动运动以树立毛泽东思想权威。因此学术界大多不把中共在1949年以后发动的运动与延安整风相提并论,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研究反右运动。一般说来,这种看法是成立的,但是1956年至1957年这两年的情况非常特殊。当时中共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与1942年延安整风前夕类似的局面;毛泽东虽然掌握了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权,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意识形态蓝图)却出现了某种不确定性。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就是中国宣布于1956年提前进入社会主义。本来指导经济建设的纲领是新民主主义,中共中央预计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到1962年才能基本完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要持续15年左右。我们在另一篇论文中曾分析过中共放弃新民主主义的过程:1949年后的土地改革导致商品粮短缺,而不得不实行粮油棉花的统购统销;它极大地破坏了市场机制,以致私营工业在1954年后越来越难生存。另一方面,干部对农村基层的控制促使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浪潮迅速来临。可以说,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之快,大大出乎中共中央预料。毛泽东在1956年1 月25日的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来得太快而感到意外,他说:「谁料得到?现在又没有孔明,意料不到那么快。」提前进入社会主义使大多数党员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但它对党的指导思想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冲击,中国共产党顿时失去了指导经济建设的意识形态蓝图。这是1942年延安整风确立毛泽东思想正统地位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局面。

毛泽东同共产党领导人感到必须重新确立经济建设蓝图。因此,1956年在中共党史上是非常奇特的一年。在这一年,全党动员、中共领袖全体参加了经济社会调查研究。1956年3 、4 月整整两个月,毛泽东、刘少奇等停止一切其它工作,专门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0多个部门的汇报。毛泽东曾把这种每天听各部门汇报的疲劳生活比作「?上地下、地下?上」,即起?就听汇报,穿插着处理日常工作,听完汇报就上?休息。他认为这是强迫受训,他对汇报者说:「比坐牢还厉害,坐牢脑子还有自由,现在脑子也不自由,受你们指挥。」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写下了他一生唯一一篇主要讨论经济发展策略的文章:〈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企图勾划出指导经济发展的新蓝图。

表面上看,取代新民主主义蓝图的方案是现存的,这就是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当时全社会都把苏联的今天当作中国的明天。至今,很多历史学家也把第一个五年计划归之为采用苏联模式。但是正在毛泽东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关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传到北京,给斯大林式的苏联经济发展道路蒙上阴影。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以苏联为鉴戒」立刻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共识。务实而每天忙于日常事务的刘少奇和周恩来很快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对苏联经济体制的批判性继承,使计划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符合中国国情。1956年9 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决议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对苏联经验的批判性采纳。   

从今天披露的资料看,「八大」似乎开得很匆忙。虽然毛泽东参加了「八大」,但并不满意「八大」的结果。姑且不论「八大」决议在党章中删除毛泽东思想,在实际上毛泽东仍是党的最高领导,并保持对全党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但是「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却不是从毛泽东思想导出的。它是党的集体领导的决定,基本上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中国版。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延安整风前对苏联经验权威的依赖。毛泽东似乎觉得这种对苏联经验的修修补补并不能为中国走向共产主义提供新的行动纲领。但是,十分明显,毛泽东一下子也拿不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新方案。它表明了在1956年至1957年间,党的意识形态又出现了某种不确定性。

这种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不确定性,同样反映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之中。1956年以前,知识分子被迫进行思想改造,改造知识分子的合法性根据是他们不属于无产阶级,他们的世界观不是马列主义。1956年初,中国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无疑意味着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在新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已解决了,不仅资本家成为人民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属于工人阶级了。过去一味强调改造知识分子在理论上再也难以成立。这势必激发知识分子的主人翁感和参与热忱。当时民主党派欢欣鼓舞,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教师都认为:随着新时期来临,新民主主义各项政策不再适用,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至少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中)会有更大的发言权,知识分子甚至有权参与新纲领的制定。   

因此,从中国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内在理路看,即使没有苏联的解冻,中国提前进入社会主义也会激起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思考热潮。事实上,早在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的前一个月,在1956年元月25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感慨社会主义来得之快出人意料的同时,还对1 ,800 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党外民主人士谈起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基本方针。我们认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是在马列主义基础上思索取代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蓝图,所以1956-1957 年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同苏联东欧的自由化有一个本质区别:苏联东欧的解冻意味着知识分子对马列主义的怀疑,有追求西方民主自由的含义;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基本是相信马列主义和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仅1957年开始鸣放前如此,即使是鸣放中最极端的言论也都没有改变这一基调。那么在广大知识分子心中,取代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是甚么呢?显然,批判斯大林和苏联模式黑暗面的暴露,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会把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作为取代新民主主义的新蓝图。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毛泽东为甚么要在鸣放运动推开之前大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许,毛泽东感到在对待「八大」决议的意见上,知识分子可能与他站在同一阵线。   

我们看到,1956-1957 年间有三个主体在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蓝图,这就是毛泽东、党组织和知识分子。虽然三者的立足点都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但内容并不相同。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经验,这时发动一场类似于延安整风的意识形态认同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现在知识分子已接受了马列主义,那么新的意识形态认同运动就不应局限在党内,而且要号召知识分子参与,形成大鸣大放的局面。   

其实每当面临意识形态大变动时,党的高级干部都会想到延安整风模式。1956年5 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怀仁堂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员报告,他已经联系延安整风。他指出当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要反对教条主义,而十五年前的延安整风是继五四以后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伟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陆定一还把毛泽东为延安整风所写的文章如〈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介绍给知识分子学习。可以肯定地说,到1956年秋天以后,毛泽东已经决定第二次运用延安整风模式,来确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案。在1957年3 月12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一再强调,这次整风应同一般整风相区别,要以延安整风为榜样。他这样说道:「整风,在十几年以前做过一回,后头有一些,但是很不深刻,是检查工作性质的,不是延安那个时候的整风」,接着毛泽东强调,今年开始的党内整风,方法是像延安那样。1957年3 月16日,中共中央在传达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指示中特别强调了该会吸收160 位党外知识分子参加(占全体参加人数的五分之一)十分重要,认为党员和党外人士一起开会是一个重要经验。显然,利用知识分子帮助党整风已在酝酿中了。   

1957年4 月27日,在毛泽东不断催促之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该指示把延安整风称为第一次整风,并直接提出在新时期必须进行第二次整风。整风指导文件是毛泽东的两个讲话,整风目标是「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主观主义」。文件还指出,这次运动是党的整风,对非党员应该欢迎,但他们的参加必须完全出于自愿。4 月30日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欢迎他们帮助共产党整风。5 月1 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整风的决定,并于次日发表题为〈为甚么要整风〉的社论,把整风作为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直至5 月4 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政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的指示〉,仍强调要继续让党外人士批评共产党的缺点错误,认为没有社会压力,共产党整风不易收效。毛泽东对赵超构提出「大鸣大放」的建议十分欣赏。党的整风运动迅速同知识分子中酝酿了近一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探索热潮相结合。在全国各高校和党政机关,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大学生很快也加入了鸣放行列,延安整风模式终于在全国推开了。

四、从鸣放到反右︰群体修身运动展开的逻辑

如果把1957年春的大鸣大放理解为毛泽东有意识地运用延安整风模式,那么围绕着反右运动两个颇为重要的疑难也就得到解决。第一个问题是鸣放向反右的突然转折。毛泽东在1957年5 月初还为大鸣大放叫好,但到5 月15日就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认为党外知识分子中左派只占20% ,中间派占70% ,而1-10% 的右派正掌握主动权,他们极力反对共产党。毛泽东警告右派︰夹紧尾巴,改邪归正,继续胡闹,自取灭亡。为甚么不到半个月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向?我们认为,离开延安整风模式就很难理解这一点。

延安整风的目的是反对本本主义,让全党达到高度意识形态统一。在第一阶段,为了动员全体干部以巨大热忱参与整顿思想的运动,必须鼓励各抒己见的大民主。大民主的直接后果却与统一意识形态目标相反,这时就必须迅速找到斗争对立面,把万炮齐鸣的大民主转向批判对立面的斗争。因此作为第一阶段的大民主一定极为短暂。1942 年的延安整风中从大民主迅速转向第二阶段的批判对立面就是先例。

1957年鸣放突然变成反右,只是1942年延安整风中大民主转向批判王实味之重演。据李志绥回忆,毛泽东在1957 年6 月底去山东济南、上海等地视察鸣放运动途中,就一再讲到王实味。他十分明确地把处理王实味同正在展开的反右作模拟。早在1956年5 月陆定一讲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时,就已经把王实味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引以为鉴的反面例子。在经历过延安整风的共产党干部看来,这一模式是清清楚楚摆在那里。因此毛泽东一点也不为曾鼓舞知识分子大胆鸣放而内疚,当有人说反右是共产党阴谋时,毛泽东的回答是:早出了安民告示,这是阳谋。

1957年6 月8 日,中共中央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份子进攻的指示〉,同时《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甚么?〉的社论,一场围剿知识分子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在几个月内,全国有 55万人被划为右派。从右派人数看来,它比延安整风时多得多,这意味着运动规模大了上千倍。延安整风时,共产党人数总共不到80万,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的只有一万多人,而1957年全国已有1 ,270 万党员,还有近500 万知识分子参加整风和鸣放。由于这次群体修身运动规模空前浩大,反右成为50年代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巨变的转折点。

反右运动中第二个疑难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在运动前后地位的变化。反右运动前,毛泽东思想已从党章中删去,反右运动以后,毛泽东思想再次成为全党全国的行动纲领。如果仅仅从毛泽东与党组织关系来看,这种变化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整风一开始,党的很多干部特别是整个组织系统都不认同党外知识分子向党提意见,反右似乎证明毛泽东的失算。据此,麦克法夸尔认为毛泽东因受到党内巨大压力而不得不进行反右。他指出,在政治局(包括候补委员)内部,至少有9 人反对整风。而且鸣放一开始,电报如雪片般飞来,要求对整风加以限制。麦克法夸尔甚至认为在很多党的干部看来,毛泽东没有估计到整风会带来那么多的麻烦,从而使他在党内作为能洞察一切的革命舵手的声望受损。而知识分子则因为毛泽东无法抵挡党的压力而对他在党内的权威发生怀疑。

那么,到底是甚么原因使毛泽东思想压倒「八大」决议,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导思想呢?我们认为,这也是由延安整风模式所规定的。我们知道,所谓右派言论大多都是想用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因此,为了真正在思想上压倒知识分子,共产党唯有诉诸建立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道德理想主义。而这正好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据毛泽东思想,当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时,是不可能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大多来自剥削阶级家庭,立场不明确或不纯正历来是他们的阿奚里脚踵。指责知识分子没有无产阶级立场而成为资产阶级反党的代言人,就可以使知识分子理屈词穷。故反右运动一开始,把知识分子打压下去的最重磅炸弹是工农大众参与批判。1957年6 月10日,刚发出反右动员,《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人说话了〉。工农群众开始对知识分子言论大批判。〈工人说话了〉这篇社论把右派问题的本质直接归到知识分子的出身。它这样论证道:「工人阶级的这种坚定的立场,对于全国的知识分子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为甚么有些大学生和有些大学教授是一种看法,而工人却是另一种看法?某种无政府主义的狂热可以煽动少数知识分子于一时,在工人和劳动人民中却完全孤立了。」

由于反右斗争中,是从立场来确定划分右派的标准,这就使得它与1949年至1957年间的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有不同的判别敌我标准。8 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资产阶级右派斗争中应注意的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必须把反右斗争的方式同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明确区别开来,必须避免两种已经表现出来的不适当的办法。一种是从追究历史问题转到简单地追究同国民党和帝国主义特务的关系;另一种是追究右派份子龌龊的私人生活。《通知》认为这两种作法都缺乏从政治思想上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意义。这里所说的教育和说服力,正是诉诸无产阶级立场和知识分子的出身。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甚么在反右斗争中,中共三令五申不准在工人农民中划分右派。共产党为了表明反右逻辑的自洽性和明确性,一定要强调知识分子是由于其阶级地位或出身使其立场天然和无产阶级对立,这是他们借整风向党进攻的根本原因。而工人农民由于出身好,即使说了错话也是受蒙蔽,不足以证明立场有问题。事实上,在反右过程中,最使知识分子胆寒的正是诉诸他们的出身。北大学生会对一个右派份子集团骨干的家庭和个人经历作了统计,证明右派份子中出身官僚资本家剥削阶级家庭的占75% ,而且40% 人有直系亲属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像林希翎的出身虽表面上无问题,但她父亲受过曾「屠杀过人民的刽子手」黄绍竑的训练,林希翎向党进攻也有阶级根源。至于当工人代表向知识分子宣称「……你们写字的稿纸,是我们造纸厂职工做出来的,……而你们自己,既不会做工,又不会种田,只会干反党反人民的勾当,写反党反人民的文章」,知识分子更是无言以对了。这种把判别是否属于资产阶级右派的标准放到言论之外的立场的出身成分,就会产生很显然的效果:知识分子陷于工农兵批判的重重包围之中,也会怀疑自己的立场是否正确,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批判。知识分子不仅失去以精英自居的优越感,他们的作风、习惯、性格也受到质疑而倍感孤立。一位右派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处境:「我办公室里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送文件的小伙子、还是打扫大楼的妇女,都可以批判我的资产阶级气息。可以指责我的个人习惯、家庭生活,可以批判我那知识分子的傲慢劲,指责我打发闲暇时间的业余爱好,甚至可以在沉默不语时,指责我默不作声。」   

如前所述,在延安整风中,批判王实味使党员接受了以无产阶级立场为中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它迅速把运动引向检查自身道德立场是否纯正的修身,并导致毛泽东思想压倒本本主义。而在反右运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逻辑。反右运动正是要证明,判别知识分子是否是马列主义者,不能看他有多少理论知识,甚至不能看他们是否用马列理论来分析问题,而必须看其立场是否纯正、是否工农化。这不仅是告诉知识分子,马列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立场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也是告诫全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能用马列理论和苏联经验来取代毛泽东思想。由于反右运动规模极大,以55万右派为活靶子的批判,使得对马列主义的道德理想主义理解不仅迅速普及全党,而且广泛地深入到工农兵和城市居民群众之中。

本来,1949年后共产党是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列,毛泽东思想只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能运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特别是1956年放弃新民主主义后,毛泽东思想已失去战争时期的地位。现在,「八大」决议不攻自破,毛泽东思想再次从马列主义中凸现出来,成为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并且逐步成为指导亿万工农群众参加群体修身运动的经典。反右同样起到了延安整风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意识形态绝对权威的作用。

延安整风的结果是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达致全党的空前团结,从而获得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正是凭借这种力量,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而由反右引发的全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运动,也立即产生了类似延安整风第三阶段的结果,即使全党全民达到共识,毛泽东提出的取代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蓝图才是唯一正确的。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三面红旗。在总结整风的意义上,陈伯达在1958年3 月成都会议上的讲话讲得很清楚,并再次突出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他说,在延安整风时王明对整风的看法,「王说,整风的结果,搞出两个东西:一个民族主义,一个个人崇拜。」陈伯达接着说:「历史已经做出结论。……没有延安整风,中国革命不可能胜利。」然后,他强调整风的意义在于「全国集中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下,形成了统一的意志与统一的行动,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一个一个扫除掉、摧毁掉」。1958年,亿万群众万众一心以巨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新蓝图的实践,中国开始了大跃进。

五、走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自反右运动展开以后,无论是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内容,还是选择蓝图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确立了毛泽东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舵手的绝对权威。在无人敢抗拒毛泽东意志的背后,正是毛泽东思想凌驾于党的决议之上,具有绝对道德真理的含义。刘少奇的态度就很典型。1956年刘少奇是反对个人崇拜的,积极主张从「八大」决议和党章中删去毛泽东思想。而反右以后,刘少奇一反「八大」时的立场,毫无保留地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模式。正如麦克法夸尔所说:「在1958年人大二次会议上,刘讲到毛时又回复到他1945年向党的七大作报告时采取的高唱赞歌的调子。他以赞许的口吻回顾了过去3 年毛泽东所有政策的创造性……按刘少奇的说法,整风运动和反右运动的胜利,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革命运动」的到来,毛关于要更快地发展经济的口号已经迅速地深入亿万劳动人民的心中,并且已经转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

其次,在反右之前,共产党除了将苏联计划经济修修补补外,不可能有其它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反右之后,一种全民动员以搞政治运动的方法进行经济建设的新方案迅速凸现出来。1957年7 月,毛泽东在青岛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宣称︰「我赞成迅即由中央发一个指示,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批判党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一个日益强化的政治学习运动在全体人民中展开,不仅是机关、工厂,连城镇居民区都进行了反右动员,干部公教人员的家属都须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在群体修身运动中,来自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任何号召都具有道德和政治的含义。全社会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大动员和参与狂热。这种全民参与的先声,是发生于1958年初的除四害和爱国卫生运动。本来除四害同政治无关,和个人道德纯化修身更谈不上关系。但1957年10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特别提出消灭「麻雀、苍蝇、蚊子、老鼠」这四害。1958年1 月毛泽东又在杭州参观了一条以清洁卫生著名的小巷,接着在南宁会议上,又指示全国搞除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顿时,全国响应,除四害成为政治任务,亿万人民出现了除四害的狂热。一位外国人曾记录他亲眼目睹的现象:「一大早,我就被一位妇女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吵醒了。……一个年轻妇女正在临近的房顶上来回跑,她手里拿着一个竹竿,竹竿上拴着一个布条,一边跑一边拼命地挥舞竹竿。……在这个旅馆的高层楼上,穿著白衣服的妇女们正挥舞着?单和毛巾,这是要使麻雀不落在这栋房子屋顶上。」

使用这种惊吓麻雀、苍蝇等使其乱飞最后精疲力竭而死的方法除四害,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需要全民动员参与才有效。它居然在1958年初出现,可见工农群众在政治学习中的动员程度。我们知道,正是在1958年春毛泽东写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名句。毛泽东无疑是感到,千百万具有无产阶级道德的新时代圣人已经出现。这种史无前例的全民响应党和毛泽东号召的参与热忱,使毛泽东感到六亿人民中蕴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毛泽东终于通过第二次延安整风发现了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案,这就是利用全民动员的政治运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苏联那种由党的技术官僚控制利用知识分子参与的计划经济。

这种取代「八大」决议的用政治动员方式搞经济建设的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根据反右运动立场决定论的逻辑,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出身和立场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们不能掌握马列主义,也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搞经济建设不应依靠知识分子。在紧接着南宁会议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大力号召党的干部破除对知识分子的迷信。本来,共产党在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时,不仅重视知识分子的专业知识,甚至看重资本家的管理经验。现在这一切都成为新模式必须反对的东西。毛泽东曾这样说道:「怕教授,进城以来相当怕,不是藐视他们,而是有无穷的恐惧。看人家一大堆学问,自己好象甚么都不行。马克思主义者恐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怕帝国主义,而怕教授,这也是怪事。我看这种精神状态也是奴隶制度「谢主龙恩」的残余。我看再也不能忍耐了。」

在毛泽东看来,反右运动已显示出工农群众拥有极高的觉悟,利用人民政治热忱搞经济建设,就必须尊重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而不是用干部官僚控制下的指令经济。为此,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的「干部决定一切」。他问,如果那样的话,「群众又应放在哪里呢?」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先跟人民。人民的干劲,人民的多快好省,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把反对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和打破干部控制的计划结合起来,新模式必定是不管计划经济中的综合平衡,并视知识分子专家的建议为条条框框,在经济建设中推行高速度、高指针的大跃进。1958年2 月2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口号」。5 月中旬,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认为中国已经到达「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要在5 年内达到年产4 ,000 万吨钢,在7 年内超过英国,再过8 年赶上美国。

第二,既然毛泽东把人民群众中无限的建设社会主义热忱当作主要动力,那么群众的劲可鼓而不可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必定是强调自立更生、重人力投入、不重视引进西方和外国的先进技术,故毛泽东主张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并号召群众以创造力来代替只有专家才能掌握的新设备和新技术。从1958年开始,毛泽东认为工农业生产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批判马寅初,认为中国是人多好办事。

第三,为了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组织起来,必须改造现有的基层组织系统。例如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农业合作社组织规模太小,不易集中人力物力,于是毛泽东支持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1957年7 月《红旗》杂志刊登陈伯达的文章〈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该文传达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的构想:必须把一个个的合作社联合起来,变成一个具有数万农户规模的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组织,这就是「人民公社」。同样在城里,也应打破行业界线,把工农兵学商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应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1958年夏天,具有上述三个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迅速在全国推开,这就是长达三年的大跃进。姑且不论毛泽东的新模式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是甚么,但它的推行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灾难性的:有两千多万人在人民公社和共产风造成的饥荒中饿死。在大跃进造成的巨大灾难面前,中共高层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刘少奇、邓小平等人主张退回到大跃进以前的状态,而毛泽东则把这种意见视为党内的修正主义。1966年毛泽东第三次运用延安整风模式,让全党全民认同他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群众运动模式再一次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这就是文化大革命。

人们常说,毛泽东一直迷信延安时期的革命精神。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毛泽东迷信的是延安整风模式。他在自己一生中曾三次运用这种群体修身的模式,左右着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形态。第一次延安整风模式的运用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权威,而第二次、第三次运用则使中国走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事实上,正是文化革命的幻灭使中国共产党决定告别群众运动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群众运动、意识形态和党文化究竟是一种甚么关系?它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中扮演甚么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并持久思考的问题。

    进入专题: 反右运动   延安整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68.html
文章来源:原载香港《二十一世纪》一九九七年四月号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