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气候逐渐变暖严重威胁着地球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居民。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旨在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种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为目的,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改变经济发展观为核心。
发展低碳经济,中美共同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趋缓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国在应对气候变暖和能源合作领域既有巨大机遇,也有诸多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开发与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机遇。
美国是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4。虽然美国的能源强度趋于下降,但不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责任来看,美国都面临着强大的减排压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一改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表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他还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比1990年减少80%。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项法案在包含大量补偿条款的前提下,承诺美国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可见,美国在克服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奥巴马政府正在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
截至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均居全球第二,但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幅度明显大于美国,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也以较高的速度不断攀升。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增长了93.9%,而美国只增长了7.1%。按照世界资源组织(WBI)的测算,1990—2004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率为108%,而美国在此阶段的增长率是19.8%。不言而喻,中国同样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强大减排压力。目前,我国正在加紧探索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符合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正是由于中美两国面临温室气体减排的共同压力,这就为在这一领域的双边合作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必要性。
在能源结构上,两国不仅同样面临着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的难题,而且中美两国分别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存在对煤炭的严重依赖问题。这在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尤其重要,因为煤是世界范围内常用能源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美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煤提供了22%的一次能源和49%的电力。美国过去10年燃煤发电的比例相对平稳,近年来计划新建的燃煤装机容量在下降。实际上,美国在2007年和2008年新建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新建的火电装机容量。
中国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1%,中国能源需求的2/3和发电量的70%以上要依靠煤炭资源。尽管政府鼓励开发多样化能源,包括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等,但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近年来反而有所增加。仅2006年和2007年两年,中国就新增火电装机容量1.7亿千瓦,超过前6年新增容量的总和。目前,中国火力发电厂的容量超过美国、英国和印度的总和。
中美两国具有互补性和差异性,新能源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中美两国要使煤能够成为对气候低害甚至无害的能源,就需要大力和持续投资开发新技术,在提高能效的同时进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开发,减少由于使用煤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美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碳捕获和封存示范项目开始运营,但美国能源部正准备通过未来发电计划支持一个采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试点电厂。中国也在计划几个碳捕获和封存示范项目,包括绿色煤电计划(一个400兆瓦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厂,到2020年第三期工程加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两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联合开发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正是中美两国在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两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存在明显差异,为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这一领域,美国拥有领先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需求。美国新能源的巨大市场需求很可能会加快设备制造产能向中国转移。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正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层次低,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量少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低,导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利润末端。因此,在新能源技术和设备以及项目合作方面,中美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要求中国承担与美方相同的减排责任,将有损双方的合作
中美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开始,中美之间先后共签署了近40个双边合作协议,也共同参与了许多区域性合作,如“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等,但成效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两国签订的合约多,实际执行的少。这说明,中美两国虽然具有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机遇,但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和低估。
首先,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任何要求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就承担与美方相同的减排责任的做法,都有损双方的合作。过去布什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而退出《京都议定书》,现在美国新政府又试图以征收“碳关税”来压中国接受强制减排的做法,都不利于双方合作的开展。其次,美方一直在抱怨中国未能提供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而拒绝向中国转让相关技术。加之新能源技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核能技术),而美方又总有一些人从“冷战思维”和“中国威胁论”出发,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实行封锁。面对双方在这一领域的上述挑战,需要中美两国共同作出努力。否则,抑制全球变暖的动力就可能陷于停顿,而且中美两国在创造绿色工作岗位、打造新型企业和保证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不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暖和新能源开发利用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的共识,两国高层围绕这一领域不断加强对话,尤其是今年7月第一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在各自都很关切的气候和能源、环保问题上签署了《加强气候变化及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双方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合作,为即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协调双方立场提供了依据。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